——著名作家王泽中先生及其文学创作评介
顾建德
2016年8月暑假的一天, 重庆江津作协几位朋友来资中作协进行交流。其中一位陪同的重庆作家不久就吸引了我的眼球——身材魁梧,长发后束,近视眼镜片下闪烁着幽深而睿智的目光,言谈举止颇有文人骚客风范。私下一聊,方知他叫王泽中,资中籍新桥镇人。出于对乡友的好感,我在把酒言欢之后加了对方微信、电话等联络方式。后来我们经常在网络或者电话上交流,也不时收到他寄来的书籍和报刊。随着交往的深入,我不仅知道了他文学创作的情况,也知道了他文学创作背后的一些故事。尤其觉得他曲折的人生经历、钟情文学的执着精神以及不菲的创作成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都是值得我研究和学习的。
一、少小避祸乡野 潜滋文学远梦
王泽中,笔名中文、钟文,内江资中人氏,1958年出生于重庆。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重庆散文家学会第一届理事兼秘书长、重庆市散文诗学会副会长,九龙坡作协副秘书长。已出版诗集《牵手远行》、中短篇小说集《挤轮子》和正出版《王泽中文集》(十卷),创作摄制并播出了《爱的奉献》、《夕阳无限好》等三部电视剧。早在1995年前,就在全国性媒体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评论及影视作品300余万字。然而,就是这样一位30多岁就作品颇丰的高产作家,其文学梦却是十年浩劫避祸乡下的过程中,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滋长出来的。
1967年7月,重庆武斗正趋凶猛,作为军工企业领导的父亲,不得不把未满9岁的王泽中送回资中县新桥区清平公社红旗大队1小队的老家,跟随祖母一起生活。由于知道王泽中在城里读书时学了些儿歌,大队小学老师就邀请他去教小老乡唱歌。后来,他喜欢上了书法,由于缺乏规范的字帖,便以随手找来的报名、刊头和“毛体”字为临本。1970年夏,王泽中返回重庆,在重庆27中就读初中。但只读了一年半,就因为一次意外事件导致辍学。 1973年春节前夕,王泽中第二次回到资中老家和祖母相依为命,开始一根芊担、两副钩绳、一把捞松毛的竹筢和一把割柴镰刀的日子。每次乐呵呵的带几根耙红苕,赤脚踏进“271”、狮子沟,登上白云山、瞭望台周围的大山里,割蕨拉叶或者捞松毛子,还经常到黄荆沟煤矿挑媒炭。
1973年的一天,王泽中从新桥区供销社竟然购得几本介绍太平天国的小册子,凭着初中学得的有限历史知识,他居然萌发了一种创作历史故事的冲动,于是通宵达旦读完买回来的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找出平时用来打画稿的纸就动起笔来,仅几天时间就一气呵成了《少年洪秀全》《少年洪仁玕》、《少年杨秀青》等历史人物故事。初试文字让他的写作激情一发不可收拾,为了创作更多的历史故事,他四处去借书来读,先后读了《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小霸王》《杨家将》《罗通扫北》等大量历史小说。
1974年5月,王泽中专程去资中县板栗垭乡,拜会解放前川大中文系肄业的落难堂叔王体诚。王体诚面对失学不失志的侄儿激动不已,一阵欢声笑语的交谈后,堂叔展纸挥毫,当场吟书了一幅《七律·赠侄泽中》,并将珍藏的一套民国《辞源》赠与侄儿。诗词歌赋造诣极高的王体城对王泽中在文学上的发展寄予了很高的希望。
1974年6月,伴随知识青年下乡热潮,王泽中正式落户新桥区石庙公社新桥大队五小队。在当知青的岁月里,他认真收听了广播站转播的浩然的《金光大道》,克非写的《春潮激》等农村题材长篇小说,拜读了周瘦鹃的《花前琐记》,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几年后从订阅的《小说月报》上,又读到了回乡知青贾平凹的《两姊妹》《丑石》。一次回渝在同学家首次发现有《唐宋诗一百首》,借来连夜誊抄,带回大队每天背诵(此经历后来写成了散文《一部会呼吸的书》)。
王泽中每天除了和贫下中农一起下地干活,就是利用一切机会,疯狂购买各类文史书籍,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狂啃书本。1976年春节,他在重庆购得一本《诗词曲赋格律常识》小册子, 1977年又偶然得到一本《唐诗纪事》(上卷),在晨昏反复诵读之余,掌握了平仄对账等知识,目睹小桥流水青山夕照等自然之景,诗情不由自主勃发,便常与两名好友(一位是会计朱纪照,另一位是右派儿子曾老幺)偷偷聚在一起作诗填词,把酒唱和。
1978年的一天,堂哥带他到王家老宅大院子的二楼上,撬开一口蒙尘的大木箱子,借亮瓦的光照,他惊讶地发现里面装的全是线装书,不仅有《十三经注疏》《御批历代资治通鉴》《历代楹联大全》《曾国公文集》《尺牍大全》等近三百册宋刻民国版古籍,还有一批画册和书法字帖。于是在读书写作的同时,又开始了研习国画,后来又获得《芥子园画谱》残本一部,更让他喜不自禁。
正是这段在农村“避祸”以及当知青过程中的读书、写作、画画经历,不但激发了王泽中的“作家梦”和“文艺梦”,更为他垫定了颇为厚实的文艺知识底蕴,让他在“粗放穷陋”的生活状态中打磨出了“精细丰富”的文化心灵和“锐敏广袤”的文化视野。
二、天纵文赋英才 砥砺佳作迭出
1979年9月,王泽中被招回到重庆建设厂。回渝后,他有了明确的人生方向。为圆作家梦想,他拒绝了带薪保送西南师范学院读书深造的机会,但积极参加 “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专科自考,先后阅读名著数千本,坚持每天写读书笔记、生活笔记,做各类知识卡片。王泽中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重要性,他倾囊添购《辞海》《词源》《汉语大词典》《康熙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二十余种(套)大型的工具书,完全把自己置于一个谨严的学者高度,来达到对知识的精准把握和对写作艺术的全面涉猎。这是他的十年磨剑期。
20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兴起了读书写诗的热潮,此时建设厂工会也成立了“文学兴趣小组”,王泽中是发起者之一。在城乡摸爬十多年炼就的厚实生活阅历、广博的文学阅读、对社会敏锐的观察思考和积极的创作态度支撑下,他的作品如激荡的地泉涌出大地一样,肆意汪洋,一发而不可收。
1982年,诗歌《落叶》在创刊不久的《建设报·沃土》上发表。1983年,他打字、编辑、油印的《四季篇》散文诗,在小范围传阅。1984年,“工业组诗”系列在多家报刊发表;1985年,写给儿子的一首饱含深情的散文诗《船》在《军工报》上发表。1986年,王泽中联络当地文学爱好者组建了九龙坡区建区以来第一个文学社团“春秋文学社”,并出任副社长,数月后文学社被纳入九龙坡区文化馆。1987年,系列“工业组诗”相继被《企业文学》《现代工人报》等报刊发表。同年7月,他与“春秋文学社”一班文友相约川西行,第一次旅游“人间天堂”九寨沟景区。这次川西高原采风,给他带来了很多创作灵感,在写作风格上也有了很大飞跃,相继创作出一系列以九寨沟为题材的游记散文、诗歌、散文诗,在《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现代工人报》《企业文学》等刊物公开发表。
1988年3月至1989年2月,王泽中参加了第一届鲁艺文学院“高级班”学习,通过一年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因有巨大的文学创作潜力,被学院推荐参加北京鲁艺文学院高级研修班学习(因故未能成行)。
鲁艺的文艺理论学习和创作培训,让王泽中的创作进入了快车道。他先后在《文艺报》《中国市容报》《世界论坛报》《四川日报》《内江日报》《四川工人日报》《华西都市报》《攀枝花日报》《西南经济日报》《重庆日报》《重庆晚报》《新重庆周刊》《重庆晨报》《现代工人报》《重庆政协报》《军工报》《重庆周刊》《博览群书》《企业文学》《公民导刊》《天下诗歌》《商业》(专栏)《红岩》《散文》《雨花》《贵州文学》《山花》等报刊发表了大量散文、诗歌和小说,不少作品被收录进了《重庆市志·文学志》《重庆作家辞典》《当代青年新诗一千家》《五月诗潮》《知哥知妹》《重庆散文大观》《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2015年重庆小小说选》《巴渝作家看江津》《2017中国年度散文诗》(漓江出版社)《2018中国散文诗年选》(南方出版社/花城出版社)《中国诗人生日大典(2017年)》《中国百年新诗》《现代诗三百首赏析》等各类权威选本。
1994年,由沙鸥主编的诗集《牵手远行》公开出版,诗集收录了王泽中在八、九十年代创作的有代表性的诗歌八十五首。这部诗集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藏。同年,王泽中加入了重庆市作家协会和四川省作家协会,同时兼任重庆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理事、散文家协会理事,并出席了重庆市第三届文代会。
王泽中不仅是一位极有文学天赋的高产作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鬼才,不仅能写作各种类型的诗歌、散文和小说,还会编写剧本、电视采访和拍出漂亮的摄影作品。凭其文字功夫和熟悉电视制作以及节目创意能力,1995年,重庆电视台唯一的“全国金牌节目”——“雾都夜话”栏目组,请王泽中合作拍电视剧,由王泽中担任电视剧编剧和副导演,先后摄制了《爱的奉献》、《夕阳无限好》等多部在当地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目。
三、歇文且去弄潮 巴东驰骋儒商
王泽中是一个说干就干的文学界拚命三郎,在他身上蓄积了一股巴蜀人特有的直率性格和拼搏牛劲。他似乎很善于折腾,还更乐于尝试。正当个人的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又果断把握时代脉搏,奋勇跳进商海,走上了一条以商养文、儒商结合的道路。
1996年,王泽中在《重庆商报》副刊组版了一期“文学再见”暂别文坛的专版,决定暂时远离文学圈子,安心从事商业活动。由于在军工企业工作期间有过团委接触各方人士的经历和正在重庆电视台栏目组的优势,加上他与重庆多家大型摩托龙头企业和一些私人摩托帮往来甚密,于是他首先发挥自己在写作和策划上的优势,为一些政府、企业和商家撰写了大量有关文化包装、宣传策划和推介的文章,提供出镜广告机会。通过王泽中的智慧和努力,重庆一些著名的摩托及配件企业如秋田齿轮、三木公司等更加名扬中外,受到了汪洋等几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人的重视。同时,他还为重庆著名的“三巴汤”、“罗非鱼”、“怡然”、“南泉旱地雪橇”等饮食娱乐旅游企业或商家撰写专题推介,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1997年,他实地调查、挖掘并执笔报道了重庆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建设先进事迹,这篇报道和同步电视专题片,很快就传遍全国,引起了《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地新闻界、国家有关部委的密切关注,新山村街道办事处因此被国家民政部树为全国先进典型,成为供各地学习的社区文明建设样板,以“工程”二字纳入国家体系中。
1988年,王泽中以重庆电视台栏目主创人员身份,与重庆日报、重庆商报、重庆小天鹅公司一起策划并成功举办了“首届重庆名优火锅”的评比和推介活动。正当他干得轰轰烈烈,重庆电视上卫的1999年10月,经过一番思考和调研,他果断离开了兼任的电视台,创办了一家纯私人化的“利仁”实体商贸企业,通过大胆引进“榆兆林保暖内衣”,在重庆和周边市场积极推广销售,及与“小林寝室”合作,由此顺利赚到了企业开办后的第一桶金。
从这以后,王泽中全力以赴遨游商海,凭着直率、诚信、精明、果断、勤奋、激情等“儒商+重庆崽儿”特质,他在商界混得风生水起,在天天与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供应商和二级三级产品商贩打交道中,积累了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商海实战经验,同时个人财富和在当地商界的声望也与日俱增。商海泛舟十余年,舟行平稳从未倾覆,然而随之而来的家庭变化,却让王泽中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再次改变,为了让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在近天命之年,他毅然作出了又一个重大的人生决定:离开商海,全力携子,重归文坛。
四、缪斯我怎舍得 文坛再起新高
2006年12月起,王泽中开始了又一轮的深度阅读,不仅读了帕斯、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等新出版的世界级作品,还重读了《胡安·鲁尔弗中短篇小说集》、《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布尔加科夫中短篇小说集》、《卡夫卡作品集》等大师级作品,并坚持记“我为写作读书”笔记一直到现在。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一边读书,一边积极参与各种生活体验,寻找写作灵感。
2009年,王泽中用三个月时间写出了《擦亮记忆》手稿。2010年,除了为写作读书外,主要时间用于陪9岁孩子读书,实施下午半天家庭教育(小孩上学那天,就与学校达成共识,只让孩子读上午,下午在家进行国学和才艺教育),同时每天写育儿日记、读书笔记、教育日记。在此期间,他积极构思长篇小说《谢正街》等,特别为《民族企业家》一书,梳理经商以来打交道的形形色色老板、经理、商人、企业主,思考作品的核心人物、次要人物、主线和副线。
2011年,《谢正街》动笔后进展顺利,由于人物原型、故事发生的环境十分熟悉,在创作上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初稿仅用半年就完成。同时开始构思长篇小说《民族企业家》的框架结构和篇章布局,由于准备充分,第一章关于百年前的历史人物故事,在几天内就写好了。在创作长篇小说的同时,他还见缝插针,以泉涌般的文思,创作了一批以谢正街为题材的系列散文、诗歌。
2013年10月31日,王泽中的散文《见证美好九龙》,荣获第一届“全国原创文学作品征集大赛”一等奖。不久,他被补选为重庆市九龙坡区作协副秘书长,负责报告文学创作这一块的工作。
九龙坡区海龙村是习近平总书记批示、中组部树立的“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和“三农示范村”。2014年,王泽中代表九龙坡区文联、作协对海龙村进行了深入采访,后来还由市委宣传部和市作协发文,由他挂职到该村任村主任。经过一段时间的现场走访,王泽中完成了一部以新农村建设为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一个中国村官的信念和梦想——村书记鄢静和他的团队》,这部长达40余万字的报告文学不仅材料真实、故事鲜活,而且角度新颖、结构宏大。鉴于书稿的内容全部是第一手采访得来的独家资料,王泽中还别出心裁的将全稿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同年,他在海龙村与前来实习担任书记的一名藏族女大学生相遇,经过多次交流,他从女学生那儿获得了很多稀罕的题材,仅用两三天时间就写出了中篇小说《索楠,美丽的香茨花》。
2015年11月,王泽中整理复出文坛后所写的四部中篇小说,加上以前发表的十一篇系列小小说、两个短篇小说,以主打篇同名《挤轮子》为名结集出版,这部书于2016年被“浩然文学纪念馆”收藏。
2017年12月底,长篇小说《谢正街》、《英雄无门》、《民族企业家》的初稿相继完成,阅读随笔《背时集》和《星斗在天》也完成了编写。同年,在重庆电台组织的“重庆文化”专题直播节目中,王泽中关于“拉美文学”的评论,引起了听众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
2018年春节期间,王泽中完成了《过关》中篇作品。这是一部以资中为背景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以1949年前后的真实人物、真实事件为原型打磨创作而成。
2019年,王泽中又立下了新的目标,他计划在年内完成《王泽中文集》(十卷)的编修出版工作——目前已经出版了前三卷,然后至力于打造十余部中、短篇小说。2020年后,再用几年时间,完成文学创作的“第二波”成果,并为文学创作“第三波”的到来做好扎实准备。
五、心事浩连广宇 诗情灿若赤血
王泽中的诗以现代自由诗为主,主写人生万物、社会百态和哲思情感。纵观王泽中的《牵手远行》诗集,我们可以感觉他的诗歌是思想与灵性撞击的成果,他的整个观瞻与情怀,都系于这个丰富多彩、冷暖明暗俱在的世界,以及生活的意义与人类的运命。读他的诗不仅感觉新颖鲜活,而且不会有一丁点的无病呻吟,更看不到浅层次的“风花雪月”,有的是对人类、世界和情感的全方位思索和拷问。他的诗,无论从思想的角度还是语言艺术的角度看,都是充满诗性的,都是异常灿烂的,灿烂得如同那赤红的血,美且带着爱与光与热。
王泽中的很多诗,都让人感受到一种现代派绘画的流光特质。这也许他喜欢美术和西方艺术的缘故。苏东坡云:“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王泽中诗里的“画境”已不是直观的情节叙述,令读者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心态。诗人思绪犹如天马行空,亦如波洛克作画,油漆刷在大幅画布上,恣意挥洒,满目斑斓。如《侯鸟飞去的下午》、《醒来的女人》、《雪的阐释》等佳作,这些诗具有非类型化的特征,诗里的“侯鸟”、“苹果”、“女人”,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内涵,而是构成一种心境,一种气氛的联想,这种内心感情超出了原有的特定形象。再如《醒来的女人》中“被我唤醒的女人/必定是太阳栖息月亮停靠的地方/那里她平静得没有风没有雨/没有任何个性/而拥有所有真实形象。”其空灵弹性,带给读者极广的想象空间。
王泽中的另外一些诗则体现了他对生活和大自然执着的爱,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如《落叶》一诗吟诵道:“是忧郁/衰败失意的象征/是惆怅/凄凉孤苦的意境/理解我/只有我的母亲/她给我青春的生命/我为她唱一支绿色的歌/也为自己吟诵幻想的诗情/吹奏曼妙的音律”,诗里尽管孕藏着炽热的感情,却表达得十分细腻动人。而在《岁月石》和《庄稼人》两辑诗中,更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社会的体验及领悟:“稻和人/是不同的过程/都要体验一回手温/抛打出雪白的粉子/生命感受分娩脱离”(《站在水稻上的哲学》)。
在商业大潮、物质文明的冲击下,诗人深切的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冷漠,为此流露出了躁动不安的焦虑:“我看见明天的人们/心灵正走向荒凉/凄清变成原野/情绪冲击孤独季节。”(《在一切的玫瑰色上》)
“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每一位诗人都力求达到的。王泽中诗里的用语诡谲、大胆而又精道,往往出人意料,就像一幅画中的画眼或高光,使作品顿生光彩并扣人心弦。作为一个诗人,常出入于工厂、市井和乡村,还要同一班粗犷的哥们一起登山、游泳、踢球,而灵性却始终未泯,写出的诗视野广阔、句式灵动,令人在玩味无穷后感慨良深。
王泽中虽然写了很多诗,但爱情诗却很少,少得和他风流倜傥、豪迈铿锵的气质有些不相称。但在那不多的爱情诗里,也能让人读出他刻骨铭心的体验,这也许和他特殊的情感经历有关吧。
六、哲思源自佳构 细处可窥大千
王泽中的散文不仅数量多,而且篇篇堪称佳构。他的散文融深刻的思想、触动人心灵的情感和美妙的诗化文笔于一体,让人读后在咂摸语言美感的同时感受到哲人般的智慧,从细小的题材中窥察到大千世界的深邃与神韵。《王泽中文集》中《太阳是孤独的旅人》散文卷,是王泽中1983年至1996年前在全国各地纯文学刊物、报纸副刊上公开发表和获奖的重要散文作品集。该集分为:人文·自然、青春·故事、城事·街景、名家·阅读、街坊·凡人、亲情·家风、风情·景物、孤独·心灵共八个分辑。获奖作品《一位母亲的故事》、《行走在贵州高原》以及《楠木大柜》、《凡人素描》,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一位母亲的故事》以记实的文学语言,叙写了一位来自云南农村的母亲,没日没夜地在金沙江畔开荒种地和养殖,为家庭提供了丰厚的食物,也给邻居和城里人提供了新鲜的菜蔬。而她的儿女、女婿过节时在豪华宴席上表现出的气派,与这位母亲的穷困亲劳和无人关心,形成了鲜明对比。
“珍木系列”中的《楠木大柜》、《柏木大棺》、《红木大床》等作品,以资中老家为背景,反映了家族的百年历史,以及很多的历史文化、生活风情和人文传承,公开发表后被收入多种权威集子。本系列散文意图在雅致精美中楔入深邃的历史苍桑,并从多视角切入,让时空与感慨停留在色彩华美的历史远景和图腾事物上。
“凡人系列”中的《茶鬼》、《矮丈夫高女人》、《表哥》、《绳上的家》、《偏街的女人们》等,以丰富的故事素材和人文思考,表现了山城小市民的生活情结,并对一些街景进行了独特捕捉。散文追求以小家庭折射大社会、小市民反映大时代,力求人物个性突出、故事细节风趣、语势调侃戏谑,并将散文语言的雅致和小说叙事的扣人心弦融为一体,体现出了诗化的语言、流畅的叙事手法和多样化的创作技巧等特质。
一组短篇精品《行走在贵州高原》是借以写景抒情,达到阐发哲思、逆向思维为主的散文,文章亦文亦白,奇句迭出,不拘长短,内容丰富,犹如万花筒一般,摆脱了常见的泛滥、平庸、低俗的旅游散文,千篇一律的陈腐、新八股文风。
《竖琴短笛》是一部散文诗集子,也是王泽中本人对早期创作中一些钟爱作品的汇编,这部集子最初编定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当时分为“青铜高原、深沉土地、红房飘动、爱的天空”四辑,并请著名的藏书票版画家杨力斌为每辑的辑题页设计了版画。后来又新编入第五辑“世纪视角”。这部集子中的散文诗虽篇幅精短,但文字凝炼、哲意深厚、诗味浓郁、情感清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选入《2017中国年度散文诗》和《2018中国散文诗年选》中的《播种爱的人——致三毛》、《生之逃遁——欧内斯特·海明威》、《铃声》和被《火花》杂志选中的《纤夫》,一直舍不得发表的《青铜高原》等散文诗力作,或大气磅礴,或幽深怀远,或寄意纯朴,让人印象深刻。
此外,文学理论•阅读随笔集《背时集》既是一部散文集,又是一部笔记体文学创作评论集。这部集子以独特的视角,批评的敏锐对世界现当代一些名家及作品,进行了不同寻常的审视后,作出了梳理、评介和论述,它和尚未完成全稿的《星斗在天》以及另一部书,将形成王泽中的文学评论三部曲。《背时集》共分三辑,合计三十六万余字,里面有很多逆向性、反大众化、背时向走的个人“单行道”的尖刻思考,最能体现王泽中几十年来特别是2012年后在文学创作上的一些独特见解。集子中有两篇重头文章,是他多年来的发现和探索成果,他一直不愿将其随便公之于众,不到最合适的时间或以放心的方式,宁肯让其冷藏于书房。
七、独创工业小说 常思写作创新
王泽中的小说,主要以现代城市社会和工商企业发展为背景,跨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漫长历史,记录了一座城市的变化,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国家的缩影。他的大量城市企业题材的小说,姑且可用“现当代城市小说”和“现当代工业小说”之名谓之,这也可算他一个人的独创吧,至少在西南这隅,将城市和企业题材如此密集的纳入写作视野的小说家,王泽中可算是第一人。显而易见,在中国和世界现当代文学里,将一个城市、一批企业与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文学作品是比较少的,巴尔扎克、狄更斯、萨克雷、徳莱塞、亨利·米勒、阿瑟·黑利等大文豪创作的主要是关于商业、娱乐的城市文学,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以农村题材为主。王泽中创作的“谢正街系列”小说以及以谢正街为题材的几部长篇散文,在城市工业小说的创作方面,应该说是一个突破,一个创新。
现代城市的变迁和中国企业的发展兴衰,是几十年来王泽中关注最多的一个领域,城市和企业也是他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企业家》这部长篇小说以城市大工业为主线,从清末洋务运动时期写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记录了各个历史背景下民族企业发展的酸甜苦辣,时间跨度上百年,故事情节可谓波澜壮阔,恢宏曲折。另外一些“谢正街系列”小说虽并不直接写军工业,但聚焦了以现代城市军工企业背景下的“小社会”,如长篇小说《谢正街》、《英雄无门》和中篇小说《野码头》、《地头蛇》等作品,都是以此为时代背景,叙写了特定生活环境下大量工厂、企业人物的命运,定格了一个又一个时代。
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王泽中不仅注重题材创新,更注重技法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小说写作艺术。
“谢正街系列”作品,因题材的关系,以故事叙述为主,但注重在每部作品的结构上创新,力图展示出同种文体所能达到的不同的架构完美,让作品有更多艺术闪光,在叙述的语言上诗化,保持新鲜湿度,同时尽量将一个城市的风俗习惯和将失传的非物遗产完整保留在作品中。这样的追求也表现在即将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村官的梦想》一书中,以及已完成和将完成的长篇散文《一匹红砖》、《瓷器口世纪风俗画》、《百年工业长卷》等多部作品里。
长篇小说《擦亮记忆》采用了实验文学艺术的叙述方法,将大量对话嵌于行为和正在发生的时间、场景中,力求让读者在变化和怪异中体验到和谐与真实。为了让读者感受到这种创新的文学手法,行文中还采用了两种字体以示对话和叙述在差别中体现出的浑然一体。
中篇小说《挤轮子》是王泽中非常喜欢的一篇作品。该作品的题材本身有很强的传奇性和故事性,如果顺着传统套路写出来,不乏拥趸和粉丝群。但王泽中拒绝走寻常路,他运用了一些在国内很少见的创作手法,从多变的视角叙述,有意把空间让给读者,把故事脉络交给经验,让作者与读者共同参与、共同实现作品的完整性。小说将主人公的故事与背景中的其他故事,置于一定时空中交叉进行,并灵活切分和转换,达到了一种艺术空间的新颖化和超脱化效果。
《索楠,美丽的香茨花》是涉及藏族题材的中篇小说,写的是藏族女大学生村支书索楠,面对村里各种派别的教徒和复杂的藏汉关系,秉持善良和公正原则处理事情,宁肯自己受委屈也要努力化解一次次危机,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小说采用多视角的故事叙述手法,诗化和散文化的语言交替使用,达到了人美融景美、思想性融艺术性的极佳效果。
除了写法创新,王泽中还十分注重小说语言的的诗化锤炼,无论长篇、中篇和短篇,都倾心打磨语言,力求让精彩的故事、鲜活的人物承载于诗化的语言之上,让小说的生命在美好的母语里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表现出高贵的文化精神。
八、编剧又兼导演 实堪文坛全才
王泽中经商是一把好手,写诗歌、散文、评论、小说和报告文学又优质高产,更难得的是他还会采访,还会写剧本,还会摄影摄像,甚至还能当导演拍电视剧,堪称文坛全才、亦商亦文亦艺的多面手。
王泽中参与编剧和导演的《爱的奉献》讲的是某军工企业退休干部,通过调查了解到山区还有一些穷人,就用自己的退休金去支助这些人,还隔三差五为山里的病人买药送药,给孤寡老人和山里小孩送生活用品。这样十几年如一日,居然没人知道他在干什么。这部电视剧有生活原型,演员表演真实,播出后感动了很多人。
王泽中参与编剧和导演的《夕阳无限好》是一部极富远见的影视节目。该节目在跨入21世纪前,就预示到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日愈突出,未来社会会因此面临许多新的考验和挑战,节目对怎么度过老年,过好老年,老人们将走向何方,作了各种美好的构想,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为人们作了具体的引导。节目播出后,引起了许多社会团体的关注和热捧,纷纷来请王泽中去指导他们参加活动或开办专题讲座。
多年来,在重庆文坛和商界,王泽中是一个颇有名气的人物。无论为商、为文还是为人,王泽中都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其经历是亦文亦商,其人格是至情至性,其作品是见棱见角,难怪他会有那么多的作品,也会有那么多的朋友。豪爽耿直让很多老总愿意为他经商提供扶持帮助,所以在商海他可谓如鱼得水。对文学的极度热爱,加上独立思考的大脑,善于学习,写作上注重创新和精益求精,让他的作品佳构很多,并曾多次获奖。
1993年,王泽中创作的诗歌《男人是石头》荣获重庆市文化局、市作协联合举办的诗歌大赛三等奖;1995年,散文《一位母亲的故事》在市妇联、市散文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征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散文《见证美好九龙》荣获“全国原创文学作品”一等奖;2015年,散文《在贵州高原》荣获“全国100位最佳文学奖”(不分等级,散文仅10余个),诗歌《邻水在一座城市的记忆》、《听柳街秧歌看到了繁忙季节》、《霄南村,一个历史的发现》,分获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等多个奖项。
“从商原本真豪杰,为文亦是大丈夫。花甲伏枥志千里,夕烟起处扬新菽。”几十年来,王泽中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剧本、报告文学创作等领域,勤奋笔耕,日日晴空一鹤,处处诗情碧霄,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不凡的作品,让我们激赏,给我们教益,但那只代表他过去创造的一个海拔高度。我强烈地感到,以王泽中的文学功底和思想深度,以及目前高昂的激情和斗志,他在文学创作上的第二个海拔高度正在逐渐形成,并且为期不远就会壮美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就让我们翘首以望、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