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顾建德的头像

顾建德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8/16
分享

蜀地农家一赤子,中州文苑唱大风 ——著名散文作家张向前及其作品评介

2019年4月27日,第十届“康式昭文学奖”在四川省资中县文化馆隆重举行。一位笔名“阿若”的一等奖获得者引起了大家特别的关注,他最近三年在“康式昭文学奖”获奖名单中都名列前茅。

阿若本名张向前,四川省资中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曾任河南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河南散文”微信公众平台主编。长期专注新闻和文学创作,先后著有新闻作品集《鞍马尘》,长篇小说《难以忘却的空战》和《屐痕处处》《秋水长天》《云水襟怀》三部散文集。其作品散见《人民文学》《湖南散文》《西南作家》《西部散文选刊》《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等刊物,并连年被收入《中国散文大系》《中国精短美文精选》等多种版本的年选和书集。其散文语言质朴优美,情感深挚动人,生活气息浓郁,时时流淌着哲思的美感和文化的神韵,因而有着众多的读者,张向前也逐渐成为在全国散文界有着很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青年实力作家。 

农家少年知勤苦  潜滋暗长文学梦 

张向前出生在资中县板栗桠镇一个普通的农家。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力,是他上学、从军、转业直到地方工作始终保持的一个重要特点,这让他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学习身边的一点一滴,体悟看到的一字一句。世界是个万花筒,他真诚地、仔细地观察着世间的一切,这一切都成为了他认识了解和总结提炼这个世界的着眼点,为他后来从事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学期间,靠着勤奋努力,向前的成绩一直保持优异,并且多年任职班干部,还担任过一所学校的首任学生会主席。他特别喜欢读课外书和写作,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有时还贴在教室外的墙壁上供同学们观摩学习。一下课,大家都围在“优秀作文”栏下读他的作文,并啧啧赞叹,说写得真好。风一吹,墙上的作文纸随风飘扬,更在他最初的文学梦想心田里激起了一片涟漪。

为了写好作文,在没有多少课外书读的情况下,他就勤“啃”字典,认认真真地了解、掌握、记忆每一个生字词的读音、字形、意义。学生期间,他翻阅了多本字典,有3、4本都被翻得很烂了,或者线掉了,散乱成一堆。由于对字词典太过熟悉,有时只要一说起某字,他拿过字典随手一翻,基本就能找到该字,同学们都觉得这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大量的课外阅读,不断提升着他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他常常去借大人们的小说来阅读。父亲怕影响他的学业,不准他看,他就偷偷装在书包里,在放学路上断断续续地看。几年时间下来,他读完了《红楼梦》《西游记》《飞狐外传》《书剑恩仇录》《十二寡妇征西》《三国演义》等20多部小说。传统小说和经典名著不仅开阔了文学视野,还潜移默化地熏陶了他的文学意识。

收集小人书也是向前的一大爱好。他不仅收藏小人书,还每本必读,读了又能原滋原味、绘声绘色地讲给同学们听。那时候的小人书丰富多彩,如《哪吒闹海》《岳母刺字》《真假美猴王》《八仙过海》《三国演义》《水浒传》《林家铺子》《杨门女将》等,多的时候,家里存有近400本小人书。这对于一个农家孩子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

那时候,农村时兴放电影,每个大队一月一次。只要听说哪里放映,不管有多远,不管白天有多累,他都要跟着大人跑上十里八里去看,比如《江姐》《神秘的大佛》《地道战》《红星闪闪》《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月亮湾的风波》等,都是在那个时候时兴的片子。

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知识源流有限的年代,凭着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课堂、字词典、小说、小人书、电影片、大自然等所有渠道,青少年时期的向前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生活赐予他的一切知识甘露,而文学的胚芽就这样一天天潜滋暗长并发育繁茂起来。

砥砺军营身许国   新闻创作留胜绩 

1990年12月,中学毕业不久的向前参军了。从军多年,他从警卫工作做起,先后做过空军地勤、机关干事、基层主官、新闻宣传、后勤保障等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行行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始终不渝的是,他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没有放弃过对写作的追求,都没有放弃过文学梦。

在济南军区空军驻豫某部,经过三个月严格的新兵训练,向前从一个地方普通青年顺利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因为作风纪律严明,军事训练过硬,考核结果优秀,他被挑选进入令人羡慕的师司令部军务部门,成了全师队列动作示范标兵班的一员。那一年部队要开展国庆大阅兵,为使各方队带队人员的队列动作更标准和规范,他和其他八位战友被抽调担任教官,对基层营、连级军事主官、政治主官进行军事训练,一招一式的细扣动作,一点一滴地讲体会和感受,使平时忙于工作疏于训练的基层干部们提高很快,为当年阅兵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他在训练中的认真负责精神,受到了基层主官们的一致好评。后来,向前还被多次抽调担任外训教官,为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学校学生开展国防知识讲座和军事队列动作训练。

为进一步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更好地服务部队,向前捎信让远在四川的母亲帮他借来中学课本,重新开始了艰苦的文化学习。1992年7月,他报名参加军校考试,以优异成绩被空军第一航空学院航空电子专业录取。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专业知识,门门功课优秀,迅速成为了学员骨干,并被任命为学员班班长。由于表现积极,他还光荣地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军校毕业后,向前被分配到济南军区空军某部担任无线电技师,专门修理国产某型战斗机的无线电设备。当年10月,全师准备开展岗位大练兵比武。得知这一消息,他积极备战,起早贪黑地刻苦学习实践,甚至熄灯后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偷偷看书。查岗领导有两次发现这个情况后,表扬了他的学习精神,但还是批评了他不遵守纪律和规定。大比武开始后,全师高手如云,但向前丝毫没有畏惧,信心满满地参加了比赛,最终取得了笔试成绩全师第一名的佳绩。在实践操作比赛环节,他很快把考官精心设置的5个故障点都找了出来。考官又问他,如果某部位出了故障,会出现哪些问题,导致什么后果?他都一一作了详尽而准确的回答,考官不禁伸出大拇指,钦点他为实践操作考试的状元。一个刚从军校毕业3个月的毛头小伙,居然取得全师无线电理论、实操大比武两项冠军,在部队引起不小轰动,他在全团、全师也一下子成了名人。

虽然在无线电专业取得了优异成绩,但向前并未停下追逐文学梦想的脚步。航空地勤工作丰富多彩,他结合本职工作和其他专业情况,悄悄地开始学写新闻报道。或许真是天道酬勤,第三篇稿子就幸运地刊登在了《空军报》上,这让他备受鼓舞。从此,写新闻报道成为他坚持不懈的“秘密工作”,这一坚持就是两年多。

当时全师非常缺乏新闻报道骨干,新闻工作也相对落后。师里领导非常着急,想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报上的新闻稿件,成了领导留意他的“桥梁”。后来,他被领导看中,借调到师机关成了一名专职新闻报道员。他一边自学新闻报道知识,一边虚心地向老新闻工作者请教,进步神速。师里决定留他在机关工作,可团里又催他回去,因为他是团部地勤工作的重要骨干。师部跟团部反复商量,最终决定他留在机关继续从事新闻报道工作。

1999年,空军要提拔一批新闻报道干部,组成一个跨世纪记者班,依托军事院校进行专门培养。当时空军管辖七个军区空军加直属单位共八个单位,一共才20个名额,竞争非常激烈。但凭着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空军报、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刊登的多篇高质量稿件,向前在所在军区的综合评定名列前茅,就这样他被师政治部推荐到济南军区空军政治部,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了全空军20名新闻报道骨干之一,并于当年9月进入空军上海政治学院系统学习新闻专业知识。

2000年7月学成归来,师领导研究决定,让他担任师部新闻干事。为提高新闻创作能力,他主动到空军报社和河南日报社实习,亲身感受报纸编辑、记者对新闻稿件的采编情况,大大开阔了视野。他还自我加压,带领新闻报道员整天往基层跑,抢抓新鲜素材。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下来,全师新闻宣传工作有了质的突破,在地市级以上报刊、电视台、电台等媒体上稿超过100篇,受到师领导和军区领导的高度肯定,师新闻宣传工作连续三年被上级评为先进单位。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向前先后参与了由解放军报、空军报等多家媒体发起的对驻豫空军航空兵某师的大型宣传活动,参与了由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军内外20余家媒体组团对连续20年保证飞行安全,被空军授予“优质安全模范机务大队”的航空兵某团机务大队的重大典型宣传活动,参与了中国青年报、空军报等新闻媒体组织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大型宣传活动,专访了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专访了空军最年轻的著名编剧王俭并在《空军报》整版刊登。2001年,他还参加了总政举办的“全军学习成才活动”,个人事迹被解放军报网络版刊登宣传; 2004年编入《建功在国防,成才在军营》一书。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解放军报、空军报、济空政工研究、河南日报、郑州晚报等军地新闻媒体上稿近600篇,所写《试论模糊语言在侦查中的运用》被评为“全军优秀论文”。并多次获得全师、军区和全空军新闻报道工作一、二、三等奖表彰,并被《空军报》《中国空军》《基层政工读物》评为优秀通讯员、优秀作者,连续三年荣立个人三等功。 

伯乐携引文学路  秋水长天抒云怀

从事新闻工作之余,向前一直坚持写作散文、随笔之类文学作品。最初写的数量不多,写完了就保存在电脑上。偶尔来了兴致,就随意地投投稿,有部分散文、随笔在当地的报纸副刊或军队报纸副刊发表。2004年,在再次被单位推荐到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学习刑侦保卫专业后,他又认真阅读了《假如明天战争发生》、《壮志凌云》、《弹道无痕》等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并积极为写作小说积累素材。2006年,他静下心来试着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难以忘却的空战》,并在“铁血网站”连载发表,受到了大量读者关注。

2006年从部队转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真正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2013年初春的一天,他应文友、作家李新大姐之邀,参加了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内蒙古作协副主席、阿拉善旗文联主席张继炼老师和著名散文家、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王剑冰先生等多位文学大家在座的一次聚会,文学大家们聚在一起纵论文学、阔谈人生,给了向前很多教益和启发,他也虚心的向老师请教,进一步坚定了从事文学写作的信心和勇气。

席间,王剑冰先生一再鼓励向前整理作品出一本散文集。向前衔命而为,回家后开始整理多年来的写作成果,不整理不知道,没想到多年来断断续续地写作,竟然有了数十万字的散文作品,从中挑选出10余万字自认为满意的作品,出一本书是没有问题了。于是他开始整理修订文稿,并积极与出版社对接、传稿编审,前期工作很顺利。但还差一个序,请谁来写呢?他找到网上认识的河南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孙勇。孙勇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对生活和文学有独到见解的作家。他觉得向前的散文颇有思想,而且语言富有特色,于是在百忙中抽时间写了序言《朝圣路上》,他在序言中写道:“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平时一提到向前我就会想到巴山蜀地厚重的历史文化,比如三星堆考古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簿、金面罩;比如诸葛亮七擒孟获用尽智谋;再比如刘邦忍痛割汉走蜀道;再比如孔子问师赏韶乐三月不知肉滋味……这些历史文化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向前的思想和智慧,使向前从根本上得到了文化的启蒙和熏陶,散文集《秋水长天》中灵动的文字便是佐证和结果。在这个春夏交替的季节,面对向前意蕴悠长、情感飞扬的文字,有一种登高远望、把酒临风的畅快。愿向前的文学朝圣之路拓疆越岭,春暖花开。”

2013年9月,向前的第一本散文集《秋水长天》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迅速提升了他散文创作的激情和在中原大地散文创作领域的影响。在他心里,著名作家王剑冰老师就是他的文学领路人,而孙勇秘书长也给了他极大的鼓励、帮助和支持,对此,他心里总是满怀感激之情。

不久,向前加入了河南省散文学会、河南省作家协会和中国散文学会,经王剑冰老师推荐提名,他还成了河南省散文学会的理事、副秘书长,2018年,他参加了四川省巴金文学院中青年高级研修班学习,进一步开阔了写作视野,丰富了写作知识,提高了综合写作能力,文学之路越走越宽,发表的作品也越来越多。他的作品散见《人民文学》《湖南散文》《西南作家》《西部散文选刊》《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郑州日报》《大河报》《中国散文家》《沱江文学》《洛神》等刊物。个人作品还被收入《中国散文大系》《2012全国散文精选》《中国当代作家作品选》《2013年精短美文精选》《2016年精短美文精选》《2018年精短美文精选》。他本人多次受邀参加全国作家万里行组委会、中国散文学会、河南省散文学会、《西散散文选刊》等组织的文学采风及颁奖活动,并获得“中国散文华表奖”、“全国散文论坛一等奖”、“第四届中国地理散文一等奖”、“《西部散文选刊》突出贡献奖”、“康式昭文学奖”一等奖等。迄今,向前已发表散文佳作300多篇散文,主编《中国散文选粹》一书,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著有长篇小说《难以忘却的空战》,新闻作品集《鞍马尘》,出版个人散文集《屐痕处处》《秋水长天》《云水襟怀》。

向前在担任河南省散文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期间,协助王剑冰会长参与组织了2014至2018年的河南省散文年会的举办,照相、编发年会新闻,采写年会侧记等。在担任“河南散文微信公众平台”主编两年多时间里,先后编发了以河南作家为主,辐射全国作家的200余篇散文,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力,受到很多作家和评论家的好评,为推动新时期散文创作、公众网络平台散文推广乃至散文的创新发展,作了积极的尝试与实践。

“四有三不”真主张   文质兼美写华章

多年来,向前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散文创作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上,努力在创作和创新上下功夫。他对散文的创作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追求,认为散文创作应该坚持“四有三不”,即好的散文应该有意思、有意义、有意境、有美感;不守旧、不因循、不重复。他多次说过,与其说散文是写出来的,倒不如说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厚积薄发,在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如果缺乏对社会生活的深入认知,素材贫乏,思想底蕴苍白落伍,靠“硬写”是写不出具有独到见解、让读者受到感染并激起强烈共鸣的好散文的。

为此,他每年都要走出书斋,时不时到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广交文友,脚步从暄嚣市井到寂寂旷野,随时呼吸各地的新鲜空气,及时感受最新的时代脉搏。他坚持认为行走也是一种阅读,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体验性阅读。为此,这些年来,他挤出时间走了不少地方,有时是学习培训的间隙,有时是休假旅游,有时是应朋友盛情邀请。有一次在青海学习培训,期间有一天的休闲时间,他联系在西宁的表妹,找了一个私家车,载他游览一天。在日月山口,想起一千多年前的盛世唐朝,想起那时强盛起来的吐蕃,想起唐蕃和亲的文成公主,他突然感慨万千,为文成公主的不易感到辛酸起来。回家后立即写了一篇《日月山口望长安》散文,《大河报》副刊“茶坊”很快就刊登了出来,凤凰资讯等全国各地的许多网络也进行了转载。正是对旅游的酷爱和对文学的热爱,他不停地行走,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把风景、人文、语言、哲学、美感等融为一体,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游记散文、美学散文、哲理散文、文化散文。如《草堂遗韵》《评弹苏州》《西安古城墙》《风雨千年卢舍那》《造访诗圣故里》《卢涯追怀》《唐明渡》《退思园》《壶口》《鸿沟》《拙政园》《谒仓颉祠》《官渡无渡》《雁门雄关的名将情怀》《晚唐的一缕霞光》《云横秦岭》《青海湖》《舟行南湾云水间》《庐山云雾》,等等。

文中有道,文品亦见人品。向前是个孝子,每年都要回四川看望在乡下老家的母亲。每次回家,为了多陪老人,他尽量推掉同学、战友、文友之间不必要的应酬,踏踏实实呆在乡下,与母亲一起干农活,弥补小时候干农活少的遗憾。与母亲一起去赶场,买日常生活用品。与母亲一起炒菜做饭,与母亲一起收玉米,帮着母亲锄草种地,帮着母亲喂养鸡鸭。空闲的时候,他又一个人去爬山,去山坡上看爷爷、奶奶、父亲的坟墓,去庄稼地看庄稼生长,去公路上随便游走,去小河边逆流追溯……他真诚地感受农村生活,真心地感悟亲情孝道,真实地体验农村的人情世故、风俗文化。他的足迹无数次在家乡各式的山水间徜徉,他的思绪无数次在开阔的苍空中驰荡,让他写出的文章更有了文化的温度和哲学的美感。多年来,他写出了《渴望表达的村庄》、《母亲在侧》、《骝马菜花黄》、《袅袅炊烟》、《过年》、《上坟》、《我的传统习俗》、《年味儿》、《山村记忆》、《核桃树》、《生命的河流》、《回家的路有多长》等表现田园生活和亲情友情的散文,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名家的好评。利用回家探亲的空余时间,他还给家乡文友交流座谈文学感受,并主动为家乡的学校进行文学公益讲座,分享自己的文学之路和创作感受,受到文友们和学校师生的高度肯定。

为提高创作能力,向前每年还购买大量各种版本的年度散文集,至少购买四、五家出版社编选的散文集进行研读,从中品味、学习并不断吸取别人优秀的创作经验。他认为作家要像牛一样,脚踩大地,目注远方,日日吞吐,广取博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他阅读的纸质书和各类报纸,每年平均在400万字左右,这对于他认识了解当下散文及散文创作的走向、动态是大有裨益的,也对他自己的写作素材、写作方向、写作情怀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文学依据。向前始终认为,作家最终还是要靠创作实力、靠作品说话,靠所谓“活动能量”和关系也许会风光一时,但终究不能长久……这些认识和作为,都鲜明的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之中。

向前的散文大体可分为三个领域:第一是游记羁旅类散文;第二是乡土亲情类散文;第三是文化哲思类散文。他写的散文,不管是哪一类,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语言和时时闪现火花的感悟、哲理,让人读后咂有余味并不由自主地回味。著名作家王剑冰曾评价说:“向前是一个散文的自觉者,他在很多时候知道情感的调度,散与聚的关系以及文章的向力,因而他的进步很快,发表了不少作品,还出版了自己的著作。语言是文章的生命,体现着一个作家的能力。向前首先的自觉,就是对语言运用的谨慎与认真。翻看他的作品,往往能让视线停驻在某一处语言的景象中。他善于学习和总结,积淀散文素养。”

随处撷取几处向前散文的语言,就能让我们一窥他思想的真淳深刻和语言的美丽风致——

“山路就如生命之路,有一个又一个的转弯。很多时候,惊喜就在转弯处。生活中的人们,在困顿迷惘的时候,总是期待转弯,期待转弯处有新的风景。”(《红叶染秋》)

“挺立船头,表情平静掩盖下的内心,一种难以掩饰的孤独感猝然袭来。人,常常是孤独的,不管身边有多少热闹与喧嚣。在孤独的时候,自大与自卑常常同时涌起。自大导致狂妄,自卑导致萎靡。”(《舟行南湾云水间》)

“一列列长长的火车就这样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卸下乡愁,又装满乡愁,驰骋在两条平行线上,把返乡的游子撒落在白山黑水间。”(《回家的路有多长》)

这种带有思想张力和韵味的文字,夹在自然平和的叙述中,顿时使文章变得深刻隽永而灵动万方。在这个语词喧嚣的时代,他以一种冷静的态度,独立熬制,精心打造,彰显了对汉语文字的真诚敬意和对生活的严肃认真态度。

关于向前的散文作品,不少作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些评价无一例外肯定了他的思想视野高度和语言文字功夫,其大量作品不能不说是形式与内容都相当不错、文质皆美的精品。一个能熟练运用汉语语言的作家无疑让人欣赏,而一个在语言组合信手拈来又美不胜收的基础上,还能结出串串思想的灿果、开出朵朵哲理的美蕾的作家,则更是让人钦服。勿须再多引述,作家、文学评论家范恪劼教授在评向前的《云横秦岭》中一段话,准确而全面地概括了向前的散文创作特点:“云横秦岭,思驰千载。阿若身行心游,历史在山水间铺展,文化在行进中叠印;山水因人迹而有韵,自然籍风物而化文;经有景而缤纷,纬有情而多彩,让人欣赏不已。”

范恪劼教授的此番评点,其实正暗合了向前一贯的“四有三不”散文创作主张。情景交融,天人相应,物我两谐,文质共胜,文以载道,道以驭文,这就是向前多年来从事文学创作的特点,而能达此境界,与他认真做事、认真做人、认真生活、认真创作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蜀地农家一赤子,中州文苑唱大风”,这就是我们的乡友、文友、作家张向前。他有着一张朴实的脸,而他的作品,永远彰显的是那朴实、真诚、淳厚的文化风格——直如大写的中国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