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了一个老师吃饭,外面的雨缠绵悱恻、悠悠扬扬,诠释着这个季节的特色,不急不躁,内敛深沉。屋里没有客人,在这个静谧的空间里。等待不是真空,沉默中装载了想象,让我全新的感受了一下等待。
生活太着急了,就说教育吧,常常听到看到这么一句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因为这句话,我们似乎忘记了怎么赢在终点线,我们人生的结果是什么,大家都想要赢在起跑线,这句话根植每个人脑海,渗透与骨髓,于是,所有的爸爸妈妈摩拳擦掌,从孩子一出生,便着急他长大,着急他长高。以至于忽略了细节、质量、慢工出细活的节奏感,一切都是快餐式的。
上学了,着急的考试,着急升学,小学生升初中、升高中、升大学、硕士、博士后,孩子不停地奔跑,家长不停的催促。恨不得,把学习这件事当做馒头来做,多加点酵母,多给点温度,多用点力,一个个叫成功的馒头就这样蒸熟了。
这样对不对?不知道,因为每个人把这些当做一种惯性在执行着、努力着、奋斗着。因为社会就这样,人人都这样,人们推动社会成了角斗场,没有人敢论对还是错,只有输赢。没有人知道我们走的哪一步是对的,也没有人肯定目前走的路就是最佳的选择。
回过头发现,不是自己期望的那样,不是孩子不努力,不是你自己不辛苦,因为太快,太急于求成了。
也许,我们可以不要那么着急。
两年前,我带妈妈去一个古镇玩,坐车吐了一路,结果让妈妈照顾一路。神情萎靡、面色惨淡,胃里空了,需要补充能量,来到一个饭馆里,抬头选择菜品,浏览着价目表,眼花缭乱、头晕目眩,一下子把买饭的时候拖长了,偏偏收银的姑娘很细心,有耐心,看出我的不舒服,不露痕迹照顾我的感受,给我介绍,还给建议,后面人多了起来,有了异议,我赶快跟她讲,要不然让后面的先买吧,这个小姑娘看着我说:“大姐,不要着急,我的服务值得他们等待,而你得身体状况,如果不能尽快地吃饭,你会倒下去的!”
顷刻间,这位收银女孩仿佛光芒万丈,让痛苦中的我如沐春风,晕吐的反应一扫而光,原来,不慌不忙不着急,能让人这么舒服。
培养不着急的素养,其实很简单,执行却很困难。
我所坐这个大巴司机一路上从不摁喇叭,不是因为不需要,而是他在克制着可以不用按喇叭的方式解决路障。
我选择靠近司机座位,和他讨论这个问题,他说,我驾龄三十年,从未出事故,我负责任告诉你,你摁的每一声喇叭也许是为了他好,为了提醒他避开危险,但是,你速度慢一点,用踩刹车代替摁喇叭效果会更好。随意摁喇叭只会暴露人的职业素养,不会给境况带来多少改观,反而会增加行人的困扰和慌乱,造成不必要的交通事故的发生。
后来,我在开车的时候常常会想起那位司机的话,然后克制着不去摁喇叭,他的话影响一个动作,改变一个习惯,最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行为准则。而那些所谓问题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焦虑情绪产生的,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
这时,老师匆匆而来,连声抱歉:学生和家长都废寝忘食,我也不能丢下他们不管。我和他提到刚才所想,他说:是啊,大的环境就这样,我有一次去国外学习,那段日子真是舒心,慢节奏慢生活,可是时间短暂,只是一年时光,那一年却给我抹不掉的回忆。回到国内之后,马上又快了起来,似乎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推动着让你前进!前进。
有时候想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后来慢慢发现,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在抢资源,我们很喜欢用抢这个字,抢票,抢时间,抢课,抢销售,抢业绩,一个字,抢。因为这个观念我们老觉得资源永远不够,担心不去争,不去抢,就没有了,所有衍生后面着急的心态。
而我的职业赋予我这方面的优势,你不知道,坐下来。慢慢写一个字,也是在抢时间,不同的是,我慢下来了,获得生活的享受,同时也得到了我需要的。
改变这样的现状,需要一个过渡阶段的问题,只是不知道这个过渡期要多长。
房子是生活的主题,每每朋友聊天都会谈到房子的事,我说房子小,想努力换大一点,他问,你要多大的房子才够大呢?瞬间,我被他问住了。
我说,你这样讲不公平,因为你住过大房子的,跟我说房子不需要这么大,我们没住过的,当然要经历过以后才知道,哦,真的不需要这么大。但是,你要让我经历那个过程。
年轻的时候跑过许多地方,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去上海坐公交,哇,真的好挤,身上的皮夹也被小偷裹挟了,好在钱不多。后来,再次去上海坐地铁,发现。排队了。这个就是过程,随着大家不断在讨论和重视这些事,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个过程会一直在缩短。
想要发现这些变化,你最好去经历。而不是站在场外观看,因为在你观看的时候,别人已经行动,等到你的观念得到验证的时候,还是慢了一步,就像开车,在没有开车的时候,你基本没有交通意识,可能是那个不遵守规则、勇闯红绿灯的那一个,而你开车了之后自然改变了,自然就学会等待,而社会的进程也正在向着遵守交规一样有序的进行着。
当物质求要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最终向精神需求过度,精神追求是急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