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地享耳的头像

吴地享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11/23
分享

汉字的力量

——读《八千年的凝视》札记

散文《八千年的凝视》(刊于《人民文学》2024年7月期,作者姜明),是针对一次特展——“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的特别书写。文章紧扣汉字这根主线,分别从“甲骨之眼”、“青铜之光”、“最伟大的工程”、“飞翔的汉字”、“与汉字对视”五个不同的视角,展开了颇为宏大的叙事与入木三分的钩沉,洋洋洒洒。读罢,不禁为中华文字的魅力所深深折服。

八千年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先民在一只相对完整的龟甲上画下了一只“眼睛”,这只“眼睛”与甲骨文的“目”字何其相似。但这只“眼睛”比甲骨文的“目”字年长了四千余岁。如果说这只“眼睛”是中华文字的源头,那么,贾湖遗址的发现就将汉字发明与使用的历史向前追溯到了八千年前。果真如此的话,这一定是一只览遍天地山川风云变幻、洞悉世态炎凉悲欢离合、深邃悠远充满故事的“眼睛”。

八千年前龟甲上的“眼睛”,或许是上古时期的先人与神灵沟通的一座渡桥。之后的甲骨文,则是王室问卜于鬼神祖先的神秘文字。无论是甲骨之“眼”还是甲骨文,都只是书写者自知而并不对外宣扬的,其浓重神秘的色彩,着实给后人的探幽设置了层层障碍、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新石器时代后期青铜器的出现,汉字迎来了重大的发展。青铜器是一种象征与标尺:数量多少体现拥有者身份地位的高低,形制大小可以显示拥有者权力的大小。拥有者们正襟危坐、庄重叙事,一丝不苟地在青铜器上镌刻铭文(即金文),或歌颂帝王的丰功伟绩,或歌颂列祖列宗的嘉言懿行,或颂扬自身的不俗功业,或祝福家族的子孙后代等。镌刻铭文,为的就是能让所记之事流芳百世、永垂不朽。彼时,从甲骨文中走出来的金文,句式整齐、结构严谨,可以抒情表意,具备了文章的形态。谋求不朽,许是青铜器浇铸者的本质意图。青铜的不朽,终于绽放出了中华文字、文化、文明的璀璨光芒。

纵观华夏文明的历史,先人们创造了无数不朽的伟大工程。其中,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当属统一文字。因为,只有统一的文字,才是国家的黏合剂,才是文化、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载体。秦始皇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是他统一中国的同时统一了中国文字。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使“以法度治国”成为一种可能。秦诏版上的文字,正是秦统一文字的见证,也是统一文字后颁布统一度量衡的通用公文法令。统一了文字,也就统一了语言,交流才能顺畅有效,思想的火花才会灿烂迸发,文明的根脉才能悠远绵长,国家才能不断走向辉煌。

东汉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良、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中华文字、文化与文明发展的巨大飞跃。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加持下,汉字让辽阔的华夏大地呈现出了更加瑰丽夺目而又丰盈多元的景象。这一文明之光,不仅照耀了华夏大地,同时迅速波及到整个世界。造纸术一经出现,纸迅速成为世界上最主流、最先进的文字载体。印刷术又让文字、文化能批量化、规范化、快速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伴随中国文字而来的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大大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八千年来,华夏大地上的先民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汉字在嬗变中展现了其鲜明特点:代代传承的连续性、鼎新革故的创新性、民族交融的统一性、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天下一家的和平性。在与历经八千年演进的汉字的对视里,我们目睹了汉字与中华文明之间的相互生发、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看到了在守正中的创新、在创新中的丰富与升华。中华文字与文明一道一路前行、从未中断,如今正在走向星辰大海、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文章以对汉字源头的追溯、对汉字嬗变中若干重大节点的钩沉,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汉字的磅礴力量——汉字在中华文明的绵延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汉字发展起来的造纸术与印刷术对整个世界文化与文明发展带来的革命性贡献,以及汉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与巨大推动力等。这样的文字,这样的叙事,读罢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作为新时代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激发出更加强烈的爱国之情,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首发于《中国财政》(书香财政)2024年9月21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