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穷搬迁,富迁坟”,“树挪死,人挪活”。富根的祖父辈的搬迁属于第一种情况,富根这一辈的搬迁属于第二种情况。
富根是我的远房老表,家住洲上的一个江边小村。当年,富根的祖父辈为了生计,挑着全部家当来到洲上开荒垦地。祖、父两代人靠肩挑手扛在低洼不平的沙地上整出了住宅地,再慢慢地将茅草房变成两间五架梁的砖瓦房。老屋虽为破旧,但它成为了富根他们兄妹四人童年的幸福回忆,也见证了祖辈父辈们白手起家的光辉历程。
富根一辈子中最大的愿望是搬迁,最令他自豪的也是搬迁。富根永远忘不了父亲过世时适逢汛期抢险,棺材被搁置在江堤上被雨水浸泡了一天的悲惨,更忘不了小妹因江边取土塌江而死时的无助与绝望。他要为这个大家庭建一个安定的居所,告别成年累月中的不安与恐慌。
富根家与乡邻们都是靠勤俭持家,一点一点地积累,忙着建房,修房,搬迁。富根最津津乐道的是他这一辈人中经历的三次搬迁。
第一次搬迁是富根结婚前。由于父母过世得早,作为大哥的富根高中一毕业就到村办厂跑起了业务,同时肩负照顾其他兄妹的责任。由于有文化、有头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他的努力下,将原来位于江堤外的家搬到了江堤内,新建的四间七架粱的砖瓦房在那个时候惊羡、激励了周边许多人。
第二次搬迁是在世纪之交。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大地上的改革蓬勃发展,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富根由跑业务摇身一变成小老板,自己办起了小工厂。老二贵根也从当初的打鱼人变成跑船贩运木材的商人。老三荣根大学毕业后,到政府成了一个公务员。兄弟三人一合计,决定在新江堤内再寻得一块住宅地,开始第二次搬迁。
当富根兄弟三家一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时,又一次惊羡了周围的人。三栋三层楼房前后排列,风格一样,单门独院,房子上面均用瓷砖砌出了“2000”的字样,院墙两边的对联分别是“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当思感党恩”。
第三次搬迁是在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融合之后。随着沿江开发强势推进,作为“南头堡”的经济开发区,洲上的发展再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民生工程的建设日新月异。洲上十几公里的沿江线进行了生态湿地恢复,曾经的芦苇飘絮,鸿雁长飞,鱼龙潜跃的“春江花月夜”景象又回到人们的眼前。江堤按“百年不遇″的标准进行了加固改造,形成了集防洪、排捞、旅游景观一体的生态长廊。洲上小镇的建设叠加了现代社区功能,完善了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一处处设施齐全的安置小区建成了,各类配套的学校、医院、邻里中心、国际影城、超市商场、休闲广场、乡村舞台等拔地而起。往日的江边洲上人,摇身一变,成了令人羡慕的“城里人”。
富根一家的第三次搬迁规模变大了,惊喜与变化也一次比一次多了。一大家子除了他们这一辈,还有了儿孙辈们。搬迁的心境也比之前更自信,更迫切,更彻底。
富根感到自豪的是他们的下一代一个比一个优秀。用他的话讲,在这个大家里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有了。富根的大儿子军校毕业留在了部队,小儿子从学校出来后子承父业,现在已将他原先作坊式的小工厂搬到镇上的工业园区,企业产业升级,规模扩大了许多。老二贵根家的儿子成立了建筑工程队,搞起了房地产开发,姑娘则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老三荣根家的儿子一路求学,现在成为了一名科研员,在外地的一家科研机构上班。小妹根华家的姑娘也在三个舅舅的支持下读书成才,成为了一名医生。
富根经常跟孩子们讲,人要懂得感恩。感恩这个时代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恩一代一代人的艰苦奋斗,洲上人的吃苦耐劳、坚韧包容、勤俭持家的光荣传统不能忘。感恩所有帮助过的人,做人不要忘本,不要忘记乡邻们的包容与支持,不要忘记过去为了保住家园,几万名十里八乡的人来到洲上一起抗洪救灾,一起用肩挑出了一道道江堤。
现在洲上人的幸福感、满足感在不断提升。富根认为,身下的这一片土地应该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越早开发,越早发展。
但是,看着在手中辛辛苦苦建起来的漂亮的房子即将折除,想着即将离开曾经熟悉的舒适安逸的生活,富根一大家子人都恋恋不舍起来。一些村民一时想不通,对搬迁产生了抵促情绪。富根先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然后与社区干部一起,一家一家动员,一户一户解释。淳朴、坚韧、勤劳的洲上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再一次地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
当富根与乡邻们拿着新房钥匙,搬进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安置小区时,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畅想着越来越甜美的日子。
岁月流转,以富根一家为代表的洲上人经历了一次一次搬迁,他们搬的不仅是家,而是一颗从不安到安逸再到幸福的心;搬的是一种从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到物质文化丰富的城市生活的生活方式;搬的是一个过去靠贩卖洲上“三宝”(芋头、竹子、种猪)发家致富到现在发展粮油食品、重工装备、新材料新医药、现代物流“四大产业集群”(粮油食品、重工装备、新材料新医药、现代物流)的发展理念。
富根一家子正是中华大地山乡巨变的缩影。时代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一直在造福着以富根一家子为代表所有中国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衣着从“黑蓝灰”走向“个性化”,饮食从“解决温饱”走向“吃出健康”,住房从“蜗居”走向“广厦”,出行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一个一个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每时每刻都在真实地感受着发展、变化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