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翰的头像

郭翰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11/11
分享

“乌蒙见证”搭建起桂黔诗歌精神

十月的毕节,细雨纷纷,神奇乌蒙,多了无限诗意。

一场“乌蒙见证”——全国诗人助力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诗歌采风活动,在七星关区和大方县拉开大幕。来自黔桂两省区的30余位诗人、作家深入乡村,住在乡村,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聆听英雄故事,感受“愚公”精神,体验脱贫成果,诗写崭新的时代和勤劳的人民。


  感受毕节脱贫攻坚序曲

巍巍乌蒙山,脱贫主战场,毕节肩负着脱贫的历史使命。如何撕下贫困标签,贴上靓丽名片。成为了“乌蒙见证”的重要采风话题。

202010月中旬,所有诗人、作家全部入住大方县月牙泉山庄。舟车劳顿,夜晚风餐露宿,诗人、作家们没有感觉到任何疲惫。

入夜,在静静的乡村,熊熊燃烧的篝火,以及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打破了夜的寂静。作家、诗人们尽情发挥,抑扬顿挫的诗歌朗诵,让晚会一次次达到了高潮。诗歌中浸透着的生活感悟,人生际遇,思考方向,有悲壮的豪情,也有细腻的反思,有歌颂祖国的山河,有对脱贫现实的助推,每一个人都感同身受,融入到了这个属于乌蒙山土地上。直到很晚很晚,大家才珊珊离去。

17日早上730分,大家准时乘车出发,直奔90余公里之外的七星关区生机镇。这是一片充满着历史厚重感的土地,生机大沟,就诞生在这里。大家一路期待,一路讨论,这个赤水河上游的高山峡谷,将会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呈现。曾经“滴水贵如油”,人定胜天的精神,如今又是脱贫攻坚破题的一个象征。

在会车都有一点困难的乡村公路上,司机们小心翼翼的行驶着。诗人、作家们不时拿出相机摄取一张张照片。因为乡村公路的下面,时不时就是万丈悬崖,凭着眼睛看,就给人眩晕之感。几十公里的路程,走了近2个多小时。但为了体验真实的采风场景,没有一个人退缩。

在镰刀湾村沟渠展览室,一张张精美的地图、文字说明,排列得整整齐齐。这是半个世纪以来,发生在生机镇的战天斗地的故事,现在成为了厚重的历史。生机镇宣传委员一一的介绍着这里发生的一切,诗人、作家们不仅听得津津有味,而且笔记也记下了几大页。这是采风活动的第一站,也是能够在毕节脱贫攻坚的艰苦战斗中,能够看到的深动一面。

生活不是诗歌,但诗歌可以反映生活,这是文艺与地方生活分不开的地方。从作家、诗人凝重的眼神里,我们就会读懂很多关于地方发展的故事。

中午12点半,沿着陡峭的绝壁,淌着轻轻的流水岩壁。诗人、作家们用自己的脚,亲自丈量过去村民经历的一切生活的艰辛,以及敢于与天斗,与地斗的伟大精神。想象着他们攀岩修沟渠,一锤一斧的修凿悬崖峭壁的场景。他们是在生活极度艰辛的环境下,不再等靠要,而是用实际行动,绘写一曲曲山水之间,生存与发展之间的蜕变故事。

高流山连山,眼望大河喊口干;家中没有三碗水,炒点干粮来会餐。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劈山饮水,惠及子孙的大爱故事,就此在群山峻岭中拉开帷幕。

诗人、文化学者、中国文化报社华南片采编主管、广西记者站站长宾阳,毕节作为贵州省脱贫攻坚主战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市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有力度有特色有成果,形神兼备,很了不起。绝壁天渠是毕节一张声名远播的名片,当年修筑天渠的大无畏精神是毕节、贵州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遗产。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中,毕节人把这种精神宣传好,传承好,在扶志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一曲脱贫攻坚的历史凯歌,也是一次人定胜天的精神战斗曲。毕节人自古天不怕地不怕,脱贫攻坚一定会胜利属于毕节人。


拟建新时代黔桂诗歌联谊会

中午230分大家才从生机镇的大沟里,慢慢行驶到生机镇政府。这是非常艰辛的一段旅程,但也是给作家、诗人们奉献题材的好机会。这次采风的主题就是:“行在乡村,住在乡村,诗写乡村”助力脱贫攻坚。

下午接近4点半,作家、诗人们才返回到七星关区。这个下午,大家似乎没有感受到一丝疲惫,依然兴致浓浓的投入到此次采风活动的第二个议程:“采风活动的座谈会”。

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围绕着诗歌,围绕着这次采风活动的重要节点,以及根据作家、诗人们的真实感受。谈到了毕节试验区的变化,谈到了诗歌对于“文军扶贫”的重要意义。以及扶贫与扶智,地方发展与老百姓的幸福感等等。很多作家、诗人都进行了讨论发言。

中国作协会员、广西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会长、著名诗人黄鹏在发言中说:就黔桂两省()的诗歌发展做了比较,厘清各自的发展优势和特点,建议两地的诗人和团体建立诗歌联谊机制,以贵州省诗人协会和广西“岜莱诗会”为基石,加速推动黔桂两省()诗人的联系与沟通,文化交流,资源共享,相互学习,为两省()诗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他说,“乌蒙见证——全国诗人助力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大型采风活动”真实呈现了诗写脱贫攻坚的样子,接地气,走基层,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贵州诗歌样板。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联办公室主任、“芭莱诗会”代表团团长杨辉说:“乌蒙见证——全国诗人助力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大型采风活动”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唱响诗歌主旋律,助力脱贫攻坚战,在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中,让诗歌在场,诗人在场,意义深远,值得诗人、作家们积极响应。广西和贵州诗歌能够携起手来,是一种非常好的交流,更是一种诗歌文化上的一种连接点。

特别是这次会议,作为黔桂一家亲,诗歌助脱贫一次合作,将会以诗歌作为媒介平台,搭建起“新时代黔桂诗歌联谊会”的初步构想,诗人、作家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并以什么样的方式,进一步扩大黔桂两省诗歌的交流与合作。以“芭莱诗会”,“贵州省诗人协会”作为桥梁纽带,进步不加强两省诗歌的交流。这种交流发展,将会慢慢成为一种很好的诗歌现象,推进不同地域的诗歌融合发展。

广西民族报“岜莱诗会”共同邀请的诗人、作家黄神彪、梁洪、韦秀观、黄浩云、宾阳、卢智文、高作苦、甘谷列分别发言表达想法。民进贵州省委文艺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诗人协会主席郭思思,民盟毕节市委主委、毕节市政协副秘书长刘祖荣,毕节试验区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杨超,贵州省诗人协会副主席、《贵阳文史》执行副总编郭翰,毕节友谊医院院长欧金国等讲话发言,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次采风活动的作用、意义、影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会议由青年文化学者、民盟贵州省委青年委员会秘书长郭振博士主持。


见证试验区脱贫攻坚真实成果

特殊时代,见证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的真实成果,这是一种作家、诗人的社会责任感。而不是仅仅从文字以及想象中,去找寻诗歌的灵感,这是一种更有生命力的诗歌聚焦。

走村串巷,听村民“摆龙门阵”,挖掘地方蜕变历程,以及寻找和思考脱贫攻坚的典型故事。这些都是一个诗人、作家应该做到的工作。很多诗歌经典,为什么能够久久相传,甚至有更多人的不断的去模仿,甚至想到超越。但就是做不到,其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老百姓的心声,他是来自于诗歌最原生态的底蕴。

因此,见证试验区脱贫攻坚真实成果,能够达成“新时代黔桂诗歌联谊会”这样一个构想,同样是此次采风活动之中,大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在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这么一个现实的时代声音中,作家、诗人们能够找到一种共同的目的和愿望。

这或许也是一种新时代的文艺风。过去作家、诗人能够写出很经典的诗歌作品。比如艾青《我爱这片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贺敬之《回延安》;卞之琳《古镇的梦》;戴望舒《雨巷》;洛夫《湖南大雪》等。一直以来都深得人们的喜欢和拜读,其中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作者在丰富的生活中,挖掘到最美的诗歌看点,让诗歌反映出了生活的美,地域的美,以及内心的美。这是诗人、作家真正能够让作品成为一种风景最关键的精华提炼。

每一个作家,从本质上来说,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品质。不同的地域也会有很多互相借鉴和融合的优势。从这个角度来说,至少这一次采风活动,能够跨区域,深入最基层,真正看到很多属于毕节试验区这个地方的变化美。这也是这次采风过程中,很多诗人、作家真实的内心感动。

人们常说,生活的创作需要源头活水。比如在奢香博物馆,很多诗人、作家对于地方古盐道就别特感兴趣,因为那是一种时代的沉淀,也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从那些拐耙烙印,我们就会想象得到几百年前,人们挥汗如雨,但也有面对生活。怎么办,就是背着背箩,向四川方向走,一去就是几个月,不要任何金和银,只要一把盐巴下海椒。这是何等的一种呼唤,也是怎么样的一种感受呢?

于是,当时的诗人、作家们就在这样一段幽深的小路上拍照、讨论,甚至是沉思。想象起来,应该都会有很多诗人、作家也和我有一样的想法吧。

平时,我们看不出很多诗歌作品的影子,但是如果真正的深入老百姓的队伍里面去,一定会有很多真实的感触。

因此,这次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采风活动,其实就是一次贵州诗歌与广西诗歌的交流和碰撞。于是,搭建了“新时代黔桂诗歌联谊会”,一定会在未来黔桂诗歌发展中,找到更多的话题,抒写出更多的中国故事,诗歌故事,甚至是新时代的好故事。(作者:郭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