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年,才刚刚临近,回到老家的人似乎越来越多。原来关门闭户的村寨,也恢复到了往日无法有过的热闹场面。昔日美丽的村庄,有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大家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了。特别讨论农村政策、叙旧乡土,互问在外发展的话题都比较多。似乎儿时的记忆,都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也再现了乡村丰富多彩的生活风貌。
可事实上,还是没有儿时那样的单纯了。有的寒暄几句,似乎没有太多重复的话题,热情的打了一个招呼,又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去了。而且有了一些陌生感,或许是与大家生活机遇不同,必然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但过去乡音、乡情,乡愁还是依然存在。
文脉(化名)是在省城发展的一位老乡,90年代末,很多70后和80后农村青年,都会赶上国家改革开放的这趟“列车”,离开乡土挥袖而去。有的十余年不回家,在外摸爬滚打。那时候交通闭塞,回来一趟,也是会经历各种曲折。加上贫穷的故土,无法容下心怀理想和信念的“肉身”。文脉算是离开自己家乡较早的一批70后。
那时,很多年轻人多半念书很少超过初中学历,因为放弃读书,一方面是农村贫穷的条件限制,另一方面,正值改革开放大潮流,外出务工,大家都觉得是最好的“路径”选择。蜂拥而至的民工潮,涌向全国各地,但家乡很多人,最集中的都在浙江一带(包括宁波、上海、江苏)比较多;北上广深比较少,这一条路线,需要的素质也得比较高。而另外一条,就是到省城,也就是贵阳。90年代的贵阳,可以说,是城市扩容,资源整合,政策机遇渗透的时期。
文脉当过小工,做过生意,做过批发……反正只要能够立足,只要能够带来生活希望的行业,文脉都做过。但有一点,作为农村来到城市发展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寻找到一些机会,改变自己农村里数代人“苦命”的现实。文脉就是其中之一,30余年的发展,现在在省城贵阳,不仅打拼了房子几套,而且也置办了一些未来养老的产业,甚至孩子发展也很好。慢慢地,文脉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成为了离开故土渐行渐远的身影,有些成就的一员。
应该说,像文脉这样的故乡人,还是很多的。走到外面,经过自己多年的打拼,有房有车,也是成为了常态。这群人,在外面都是故土的“精英”,他们能够很快适应任何环境的人和事,能够把握时代跳动脉搏,甚至可以去抓到属于自己的机遇。应该说,这群人,很大一部分不是靠文凭、知识和才华取胜,靠的就是人生满腔热血,以及各种人生曲折的历练,在当时只想着离开故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未来生活的人生。
他们也会回到故乡的身边,但他们都是匆匆过客,就像过去他们来到了城市,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城市安家落户之后,有的父母也会随着他们远走,或者几十年了,父母也已经不在,唯有一些记忆,或者父母音容笑貌,或许会留在心里。对他们来说,故乡或许只是一个代名词。不管未来怎么发展,或者未来怎么“停留”,他们都会成为故乡渐行渐远的身影,偶有留恋,或许也翻动不了他们想念这片土地的依恋。
因为他们的心属于远方,他们的家已经安在城市,甚至他们的世界,已经逐渐在城市生根发芽,没有了故土最好的装扮,他们已经开创了第二故乡情怀。回来一趟,也许是因为无法落下的回忆,或者想来看看地方的人和事。要不然,他们正在远行,如果没有属于他们的故土味,他们将会是远离故乡最早的一群人,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将会在茫茫的人海中,成为慢慢忘记故乡那么一群人。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一种特殊的感觉,一种时代的助推,一种梦想的铸就,就是这么一群故乡人,如同文脉一样,他们正在和故土渐行渐远,有一天,或许真的会消失在被村庄阻隔的远方。即将渐行渐远,也即将在异域土地搭建另一种乡愁。
(作者:郭翰)
乡村记实原创文章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