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每逢月明星稀,都会在田野上走一圈。那种清幽宁静的乡村夜晚,总是在儿时的记忆中,泛起谷浪一样的涟漪,怎么也挥之不去,也像一首首抒情诗,时时刻刻在耳畔回荡着清新的韵律。
想起故乡,就会想起这一切。儿时的伙伴,很多已经成家立业,走上各种工作岗位,或者远走他乡,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唯一“稻香”记忆,依然回旋在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
那时候,稻田就是一个村庄的希望,看着一个田坝泛黄的稻穗,每个人心中都会是甜甜的味道,美美的感觉。
就像一歌曲《稻香记忆》里唱的一样:
每个稻花飘香的季节....总是想家
因为牵挂着...稻田里辛苦的爸妈
不知不觉他们的年纪...已越来越大
可我却很少...很少回家
每年回家最开心的人...总是老妈
满桌的饭菜...都在等我回家
她说老爸出去买酒了...要等他一下
我说去门口...等着他
那一缕清香捧在手里
那是家的味道...熟悉的记忆
这是一种乡村发展的缩影,也是一个人一辈子守住泥土,守住家最熟悉的味道。想着这些,就有缕缕乡愁,更有一种农业、农村、农民“三农”振兴的美好期盼。
如果说,现在乡村振兴是序篇,那么这种画面就是一种积淀。
中国自古农业农村发展工作都是历届政府牵挂的大事,更是农民群体期盼改的变现实。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的“稻香”记忆,却在慢慢变淡,乡愁味道,却需要更加充实,或者说,还需要大家努力。
应该说,现在的农村确实蜕变了,乡村美了,路通了,青山绿水更加迷人了。可农民的思想,守护家园的意识,应该说,没有过去香甜,守护家园的思想,却慢慢变得淡泊了。或许是因为物质的丰富,或者是因为道路的宽阔。但至少从如今很多农村荒芜的土地,看到了勤奋努力的人,在农村,还真越来越少了。
也许,这么多年来,政府也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果,也在探寻和引导产业转型的路子。但恕笔者直言,如今真正做得好的农村产业,不能说没有,但很多确实都是政府“输血”式“养活”。能够真正打造属于这片产业“天地”的企业,或者屈指可数。
就以我的家乡大方县八堡乡来说。自古人们都依靠着土地吃穿住行,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之后,人们逐渐向外流动,确实可以离开土地,也可以打造一片自己的天地。可这片土地上,却越来越没有过去更加兴旺的发达产业。
记得多年前,有无数企业,也有很多老板考察过这里的山山水水,甚至投资种植业,养殖业,希望也能为地方带来振兴,可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至于原因,或许不是此文讨论的范畴。但如今,几百上千亩稻田荒芜着,确实也是事实。也许,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中国,这算不了什么?农民可以去失败,去探索,去创新。那怕如今没有寻找到好的路子,至少未来,也是一种希望。
然而,乡村振兴,需要每个人参与,最基本的要素:土地、人才、农民的积极性等。无一例外,每个要素都需要发挥起来。
这次回到老家,也和很多地方人聊到目前的现状。很多村民心里,其实是没有看到希望的。他们认为,每一次投入和产出,总是没有正确的比例值,而且破坏了土地真正的使用规范。企业投资就是“一阵风”,而且有的企业有套取财政资金意向(当然,这只是讨论过程中的一种猜测)。如果没有得到好处,当然就会放弃这种投资。
当然,作为地方政府,就应该有一种长远规划和运筹帷幄的思想理念。应该说,这种可能性还是越来越大。既然乡村振兴已经提上议事日程,那么每一个人也都会是真正的参与者。
中国经历了无数次土地变革的“大动作”,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农村产业发展的一种象征,土地都是一个中心主旨。而乡村振兴,却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农村产业革命,不仅是整个中国农村,而且也会是历史性的时刻。
因此,看到地方很多土地闲置,特别是金黄的稻谷,已经难觅儿时的那种“稻香”味,真希望都能抓住发展的机遇,找到地方产业发展的基础,搭乘乡村振兴的“快铁”,真正让农村,成为人人向往,记忆犹新的蜕变发展之地。
(作者:郭翰)
乡村记实原创文章第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