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翰的头像

郭翰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806/08
分享

箐口之变连载

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如何在农村实现党的领导,这是农村党组织的历史使命。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过得硬的农村党支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在农村得到具体的落实,就不能把农村党员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就谈不上带领群众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向贫困和落后作战。

——习近平

风拂过万千云散乱开来,所有的嬗变露出满脸春色。还有曾经的破碎与伤痕,它们都在耐心地接纳每个箐口人,以及现在的速度和美丽。

这幅景象,和手中的笔头早有约定,在一个接一个的春天,让心与心互相穿越,将贫困擦拭干净。体内的荣耀从骨髓里升起,夹着灵魂的低吟与浅唱,安静地守护着微风掠过的甜蜜。时而最显风情,时而招蜂引蝶,其喜悦与疼痛,可以说是一种完整。而灯盏与黑暗,却无法遮掩内心的激动,只有阳光陷落的黄昏,才能替代所有的言辞。

箐口,让我学会了用岁月雕塑生命,与时光痛饮那些被病魔吸尽骨血的芳香。当机遇再次从唐诗宋词里趟过,那位名叫张凌的“八零后”拍着肺部的阴影,手挽着箐口人民的手,用劲往图腾的方向追赶,直到幸福向箐口村走来。

更像村舍与春天互诉衷肠。到了新时代,山村本就应这样铺开,而幸福的凯歌,同样应该这样婉转地传唱。至于昔日的蓝天、碧水与幸福,还有愁苦、忧伤与喜悦,就让他装进岁月的衣袋,然后嫁接到那株古老的树上,被移植到动物的身体,而五脏却和月光一起,被安装进历史的胸腔。

这是一种姿势,更像上天安排的一种宿命。或暗淡或新鲜,它们终究还是在消化广袤大地的思维与精髓。大浪淘尽一切风流,隐去的音符充满不可磨灭的记忆。只要翻开它的过往,便向世人展示自己瘦弱身影,还有嵌在内心深处的伤痕累累,如潮水般在迅速漫延着。

这些,外界听不懂,也看不见。因为它早已融入民众的动脉里,而且就在当前,别无替代。如果实在要找个证词,那就是“村企一体”为它拉开序幕,智慧与汗水,正在为幕布上的画面增光添彩。那气势磅礴的鸿篇巨制,悄然在黔西北的润土之上。

该如何以仰天长啸的方式,记录箐口的惊世骇俗?徘徊过后,我将内心的风暴隐藏,以泪雨的方式审视它的世界。里面的每粒文字,都是我骨髓里的深情。问及原因,曰:我本有爱,当然深吻。这与文字无关,有关的是笔下荒凉的文稿,像锋利的犁铧,翻开箐口尘封已久的春天。

——写在前面

 

  

农村,是孕育中国悠久文化的摇篮;是培育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地方;是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国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新时代最火热的一朵词花。

然而,这中间又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关键的时期。1927年,历史会记下这个黄金期。

这一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井冈山地区的茨坪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78年,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八位衣衫老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托孤”的方式在一份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歃血画押。此举,想不到居然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同年,关岭县顶云公社率先实行“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形成“北有小岗,南有顶云”之说。

岁月在前进,农村及农民的命运,也在发生着惊心动魄的变革。19877月,毕节地区跻身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19906月,省委批准《关于贵州省农村单项改革试点县(场)试验方案的报告》决定在全省开展省级农村改革试验试点工作,拉开了全省农村改革试验试点工作的序幕。

30年的改革试验,探索出了一批立得稳、叫得响、推得开、可复制的“贵州经验”,多项政策建议进入了中央的决策……这些时间节点标注着历史前行的足迹让人心向往之行亦趋之。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唯有弄潮儿能永立潮头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唯有奋斗者能乘势而上。如今,农村改革的脚步依然继续前进着这是2016年某个冬天的午后,大方县猫场镇的领导干部们齐聚一堂,在为一个名叫箐口的村庄“问诊把脉”。因为这个村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发展的步子越来越沉重。

如果不及时治疗,恐怕会影响整个猫场镇乃至整个大方县脱贫攻坚的步伐。但是,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呢?这个话题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有人说,基层党建挺难,特别是在村一级的党组织,不仅要面临没钱办事的问题,更要突破“尖的不愿意干、憨的干不了到尖不憨才去干”的困境。

从讨论情况来看,箐口几代人的“病灶”,没有一样不是指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其村“两委”的作风,就是干部长期养成的“慢性病”。不少村干部既不干事、也不想干事,不愿意为民思考,不愿意接触群众,遇事能推即推、能躲就躲。

此刻,寒冷的会议室里,开会领导干部的心也越来越冷,就像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一样很不安宁。活在这个“不问过程、只要结果”的年代,有谁又能够承受得住“拖后腿”的罪名?接下来的发展之路该怎么走?这何止是箐口之问,整个贵州乃至全中国也是如此。

毫无疑问,当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后,举国上下都在思考,他们在苦苦寻找一套破题方法。苦思冥想过后,箐口人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走“不换思想就换人”之路,决定对箐口村的“两委”班子进行换血。

果然,这一换还换出了新气象,换出了新作为。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后,坚持以大党建为统领,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头作用,并通过开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农民夜校”等方式,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前后不到一年时间,箐口村摇身一变成了示范村,成功扭转了“后进生”的局面。

如今的箐口村,昔日“脏乱差”的现象消失了,村民从原来的“坐等救助”变为“主动突围”。曾经荒芜的山头,如今已全部变为“花果山”,到处生机勃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或许有人会问,箐口曾经作为一个穷、乱、差的小村,怎样走向现在的富裕、文明、秀美的?不错,我也曾带着这个问号走进箐口流连其中宛如时光倒流,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向我涌来。当我最后一次离开时,这个问号解开了箐口村的“变”化,是在村“两委”的领导和上级党委的支持下“变”起来的。

箐口村采取“党建引领、村企一体、抱团发展、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新型农业,以此让每一个老百姓在参与度中获得满意度,在付出感中获得回报感,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实现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如今,箐口人现在出门前,头昂得高高的。箐口之变,从何而来?箐口经验,能否复制?解开变化背后蕴藏的神奇密码,唯有走进箐口,去看,去听,去感悟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