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攓云篇》算是苏轼的一首冷门诗,可能许多人连这个标题都不知道。然而每当我读这首诗,脑海里总会冒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感觉两位诗人对云的描写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都知道苏轼豪放旷达,孤傲且嫉恶如仇,但通过这首诗,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苏东坡,而除了有趣外,里面还有没有包含其他更深刻的含义呢?接下来且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让我们先欣赏一下原文:
《攓云篇》并引
苏轼
余自城中还道中,云气自山中来,如群马奔突,以手掇开,笼收其中。归家,云盈笼,开而放之,作《攓云篇》。
物役会有时,星言从高驾。
道逢南山云,欻吸如电过。
竟谁使令之,衮衮从空下。
龙移相排拶,凤舞或颓亚。
散为东郊雾,冻作枯树稼。
或飞入吾车,偪仄碍肘胯。
抟取置笥中,提携返茅舍。
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化。
云兮汝归山,无使达官怕。
现在来看这首诗的来历。北宋嘉祐七年(1062)三月,时任凤翔签判的苏轼,先是待在郊外,与知府宋选登真兴寺阁祷雨而入城,而后又与宋选往太白山迎湫水而出城,就在出城入山途中写下这首《攓云篇》。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押“二十二祃”仄韵,并用了邻韵。这里笔者将原文翻译出来,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
先看标题,攓 [qiān],取也,《攓云篇》翻译过来就是取云记。
取云的过程在题引中已有概述,苏轼在出城回来的途中,云气正从山中涌来,如万马奔腾,于是用手掇拾,抟聚而收入笼中。回家后,云仍然充满竹笼,于是打开笼盖把云放出,并写下了《攓云篇》。
“物役会有时,星言从高驾。”自然界的神奇驱使了我的好奇心,想星夜驾车疾驰于沧海桑田。
“道逢南山云,欻吸如电过。”归途中恰逢南山上的云雾席卷而过,如风驰电掣。
“竟谁使令之,衮衮从空下。”这是谁指挥的千军万马,浩浩不绝从天而降。
“龙移相排拶,凤舞或颓亚。”又如龙飞凤舞,奔腾交横而来,势如排山倒海。
“散为东郊雾,冻作枯树稼。”然后都纷纷飘散成了东郊的雾,或者沾附于枯树之上凝结成了冰。
“或飞入吾车,偪仄碍肘胯。”或者飞进我的车中,密集的样子似乎让人的手脚都不知道放在哪儿好。
“抟取置笥中,提携返茅舍。”于是我便将云掇拾抟聚了一些放入竹笼中,提回了我的茅舍。
“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化。”我打开封口把云放出来,用手曳云气竟然还呈现着变化的状态。
“云兮汝归山,无使达官怕。”云啊,你还是自己回到山中去吧,俗话说树稼达官怕,免得树上结冰,这就预兆着达官中有人死亡,这会让他们多害怕啊。
苏轼攓云,想来或许是一时起意,乘兴为之,携带云的距离也应较短,并且未离开山中的环境,因此云气所在的气压、温度等因素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样才诞生出了《攓云篇》这首妙趣横生的诗。
云本是山川之气,与风、雪、雨、露等同为自然物象,而在传统文化中却逐渐被染上拟人和象征的色彩。这也符合了苏轼向往自由,豁达无拘的性格,结尾还不忘幽默地嘲讽一句达官显贵,使作品又上升了一个高度。细品全诗,意象万千,如梦似幻,趣味横生,字词精准到位,用典也较多,不知不觉让我们体验了一次山林隐逸、仙踪无迹的生活感受,也带我们了解了一回不一样的诗人苏东坡。
苏轼能想办法把云带回家,还幼稚地想让云自己回山去,想必这奇异的举动和想法连爱玩的小孩也比不过他吧?确是童趣未眠。其实关于苏轼的奇闻趣事是很多的,这里不妨列举几例——
话说,苏轼少年时曾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地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东坡居士在黄州的时候,常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做一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不料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随将诗句丢入水中,答道:“水漂东坡诗(尸)。”
苏轼某次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道是小妹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而“风”的繁体字是“風”,半风即“虱”,意即小妹在窗前捉虱子。苏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通过《攓云篇》赏析及以上几则小故事,是不是更加深了对诗人可爱达观性格的体会,让我们在轻松有趣的体味中接触了一回更加率真而生动的苏东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