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国林的头像

国林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808/04
分享

色彩缤纷的时代记忆

——赏读尤晓红新作《小时候的事》

 

 

几经岁月,几经风霜,带着2018年的七月流火,尤晓红的回忆录《小时候的事》,在诸多的观望与期待中出炉了。

这是枣阳文坛的一件喜事,也是作家自我创作领域的一项新成果。

前几年里,我曾陆续地看到过晓红发表在杂志上的《小时候的事》中的零星篇章,当时的感觉就是,像她这样年轻的人写些片断的回忆可以,但不会太长,也不会太多,若想成就一部书就有点难了。因为那些零零碎碎的小时候的记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些,如若说多了就会重复,就会拉杂,就会没有实际意义了。更确切地说,这样的回忆性质的写作,应当是那些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们操作的事情,而且,小时的诸多经历,在岁月长河的冲洗中,许多的往事多会沉入海底、泥牛入海,有时是很难把它们一一打捞起来的。

    当时的我,对于晓红写作的《小时候的事》,有点不以为然,觉得这不过是年轻作家偶尔为之的一种闲暇消遣、一种文字的把玩而已。

然而现在,当晓红把一部洋洋洒洒500短章、20多万字的《小时候的事》回忆录,且是设计大方、装祯秀美的书,真真实实地摆在了我的面前时,当时的我着实地感到了惊讶,继而便为她多年来持有的这份耐心、毅力、韧劲与最终取得的收获而感到庆幸了。

按照作者在《自序二》中的说法,这部书是她在20115月住院治病出院后,在家休养的一个多月里,每天的看书、写东西、听音乐,多数情况下“躺在沙发上,闭目沉思,童年的往事——在脑海闪现”,然后就开始了这部书的最初创作。

开始的创作是漫不经心的,有点可有可无的味道,或是随心所欲、随机而作的心态。如何写,怎样写,写多长,写多久,作家的心中还没有尺度。

当时的“我”,并没有打算把小时候的回忆写作成一部书。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书柜里看到桑格格的《小时候》一书受到启发,加上王蒙、刘再复等著名作家对童年的一些精彩论述与写作书籍的阅读,童年的记忆让“我真的感觉很幸福”,如此便有了愉快的写作打算,然后一路写来,到目前的成书出版,时光已过去了六七年的光景。

如此的时间,如此地功夫,写作出版一部小时候的记忆之书,开创了帝乡人如此年龄写作出版如此的回忆录作品的先河,不多见,很难得。由此可见,作者在写作这部书时下的功夫之大,所费的周折之多,所临的境遇之艰,同时也印证了作者于书中所写的“记忆力极强”的一面了。

 

 

之前的我曾说过,晓红是个十分注重亲情和友情的人,诸如往日多次写过父亲母亲的篇章,让人读来倍感亲情浓浓。现在,她在《小时候的事》一书中记录的诸多亲友的一些篇章,就是这方面的最好证明。

晓红在这部作品中,将多年前的一些知名不知名的人物与小事还能记得一清二楚,说道起来一点也不含糊,说明了她将亲友之情时时萦系于心,也说明了她于忙碌的生活与工作之外,仍旧保持着一颗纯净的故人之情与友人之情。

晓红在《小时候的事》一书中写作的诸多人物,可谓是点点滴滴萦记心,音容笑貌笔尖露,感觉这是十分难得的一种记忆与记录,读来弥足珍贵。

通书读来,《小时候的事》写得较多的人物是姥姥、父亲、母亲和妹妹,然后是老师、同学、邻里和父母单位上的人们等。

晓红讲述亲人的故事,姥姥的篇章最多,粗略算来不下数十处之多。她笔下的姥姥,是位心地善良、勤劳节俭、朴素细心和崇尚美德的女人,读之很让人喜爱,感觉可亲可敬,同时也为晓红能有这样一个能说能干品德高尚的姥姥而感到骄傲:

——“姥姥是个小脚女人,我现在还记得那双脚的样子,真正的三雨金莲,难看,太扭曲了”。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女人,“姥姥是个很要强的女人,姥爷走的早,姥姥挑起了家的大梁。我记事起,姥姥很少有闲着的时候,喂鸡种菜还养了一头大猪,起床就忙一直到晚上睡了才停歇。”(43,表示书中的章节,下同)

——“姥姥的手很粗糙,我记事起姥姥好像很少有闲着的时候,忙完菜园忙鸡鸭,还有家务,就是坐在那里,手里还在缝缝补补,难得清闲,感觉姥姥不会享福。”手的粗糙,那是因为“姥姥四季都不用护肤品”,“在冬天姥姥会在睡前嚼一口花生,把汁液涂抹在手上。我也学姥姥的样子,但从不把汁液抹在脸上,还是喜欢雪花膏的味道。”(360

——“姥姥不喜欢用新东西,我很不理解。她的洗脸毛巾中间都用朽了,给她拿一条新的她不用,把旧毛巾从中间剪开,两头缝在一起又继续用。”姥姥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不浪费是姥姥做事的原则。姥姥说她小时候没粮食吃,就吃糠吃野菜。我问那糠就是现在猪吃的吗?姥姥说那时的糠比现在的粗还掺有杂质,野菜也少,因为每家都出去挖,哪里会有那么多的野菜?”(362

——“在乡下的时候,姥姥最大的娱乐就是听戏。样板戏她不太喜欢,但那时是不能明说的,姥姥非常明白。”(387)“小时候看到姥姥做饭时锅上一把锅下一把的,就想给她帮忙。可是有时候姥姥说我不会烧火,尤甚是在蒸馍馍和蒸米饭时,我烧火是一直朝灶里添硬柴,只管火大就行。”(358)“那时的乡下,厨房和住房连一起,前厨后宿。夏天每做一顿饭,姥姥的后背都是一大片湿的,衣服紧贴着身体。做好饭她让我先吃 ,她要歇歇,擦干汗再吃。”(359)“进城后才有电风扇,姥姥却不用电风扇,她说那风又硬又猛,吹得头痛。”(361)“姥姥和邻居家的老奶奶闲聊,也不知她们在说些什么。姥姥说听话不传话,女人先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能东家长西家短的。”(363

——其他方面:姥姥固执,不刷牙,只用盐水洗牙;姥姥喜欢吃软和的瓜果,像“老头翁”似的甜瓜等;姥姥梳头不用梳子,只用篦子,一遍一遍又一遍地梳好了在脑后盘一个髻;姥姥簸簸箕时,喂养的鸡们就会跑到姥姥跟前,刨食那些抖落的可食之物;姥姥说她年岁大了瞌睡少,常常好给“我”讲梦讲故事,说一些谜语;姥姥睡觉总是侧身睡,她说那样睡着舒服;姥姥教我做的第一道菜是炒花生米儿,因为经验不足,把花生米儿炒成黑煤球了;连阴雨的时候,姥姥会说,老天爷开开眼吧,赏老百姓一口饭吃;姥姥不愿意多照像,说是照像照多了会把魂儿给勾走了;......

除了上面例举的姥姥的诸多习惯、认知与做法外,还有姥姥打浆糊贴春联、放炮的讲究、烧香许愿、雨天不出门、孵小鸡的说法、不识字但却知晓“书中有玉”、没妈的娃子才最造孽、极少讲鬼怪的故事、喜欢种菜园并让菜园有吃不完的菜、会治很多“小病”等等,作家笔下的姥姥,几乎是一个“无所不知,不所不能”的、又是一位让人见了十分喜爱并尊敬的奇特老人。由此可见姥姥在作者心中的分量。

作者写父母是写他们对自己的关爱,写他们的一些工作变动,也写他们的一些生活与工作情况,也写他们与家人的亲情。写父亲时,最多的还是写父亲的有知识、有文化、爱看书、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以及他书柜的书,写“我”在父亲书柜里翻书看的经历,也写父亲的爱好——河南人,喜欢豫剧,等等。这与作者的喜爱读书和写作有关。写妹妹则写其漂亮,并因之而生“嫉妒”,还因之而对妹妹进行一些“报复”性的行为。虽然如此,但作者对妹妹还是十分爱怜的,十分友好的,特别是长大之后的那种姐妹亲情,常让其他姐妹羡慕不已。

其他的亲情方面,作家还写了爷爷、奶奶、姑奶、姑姑、表哥、表姐、姥爷、三爷等。姥爷与爷爷过世的早,讲得较少些。奶奶为“我”做过鞋和衣服之类,印象还比较深,而且奶奶居住的地方有池塘、有果树、有庄稼,还是个不错的地方。作者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姑奶奶家,除了姑奶奶一家人对我亲切友好外,就是那里的环境好,让人感觉非常的适宜,能够心情舒畅。

作家除了写亲情,还在书中写了诸多的友情,诸如过去的许多同学、老师、邻居与父母单位上的人等。不少人是在多年后相遇中,作家记起了当年的一些交往与经历,然后娓娓道来,读来倍感亲切:

——“我的记性特好,我现在仍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的那间教室那块黑板,更不用说美丽的班主任了。她姓李,辫子又粗又长。她教我们语言,第一节课,她在干净漆黑的黑板上书写了非常工整的两句话”;“教我们体育课的老师也姓李,个高,浓眉大眼,非常英俊帅气”。(35

——“2012年,我叫了多年的张姨去世了。我真的十分难过。在我的心目中,她十分地知性,时尚又豁达,用句现在流行的话,她十分能与时俱进。”(63

——“农场里有个卫生所,所里有两个医生,一男一女。男医生姓李,年龄偏大微胖,奶奶常请他量血压,让他把脉。他把脉时常微闭眼睛,问奶奶吃得怎样睡得好吗,降压药按时喝吗”,“女医生姓左,每次去她都很忙碌,一会打针一会拿药”。(155

——“在乡下上了三年小学,老师几乎都不说普通话,只有一对夫妻老师说普通话,他们是武汉人,下放到学校的,可惜他俩没教过我。”(156

——“在乡下上学时也有音乐课,是位女老师,个子特别高,我记不清她的姓,可能是姓蔡吧,但她的对象是个解放军我还是有印象的。她每节课教一首歌,有时学不会,下次上课还继续学。”(170

——“刘伯伯是我母亲在农场工作时的一位同事,他是农场的副书记,我几乎没见他笑过,很严肃,对我们小孩子很是不屑一顾。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喝茶水的搪瓷杯子,比一般的瓷杯大许多,瓷杯从来没洗净过,里面的茶垢好像他抽烟的手指一样泛黄发黑。”(224

——“初二时我的同桌姓张,她的英语特别好,背一篇课文流利极了,几乎每节课老师都叫她回答问题,我真佩服她。她的英语书写也漂亮,她的作业本就是我的字帖。在她面前,我相当自卑。她戴眼镜较早,连她戴眼镜的样子我都喜欢,真希望自己也近视。”(418

——“表伯家的儿子叫文革,母亲说他就是‘文革’时出生的,我们同岁,不同月罢了。他初中在我家借读,几乎没同他说过话。他不爱学习,喜欢运动,父亲就让他参加了校田径队。”(422

不需要再一一罗列了,也不用再赘言多说了,这些已经可以看出作家对往日同学、老师、熟人的记忆与情谊的一面了。

 

 

《小时候的事》,没有固定的程序,没有固定的格式,没有固定的时间。如同题目“小时候”的说法一样,是一个大致的概念、大致的时间、大致的顺序。从诸多篇章的内容来看,你可以将后面的一些短章向前移一移,也可以将前面的短章向后移一移。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作者的记忆顺序安排有问题,而是说作家在写作这些小时候的经历的时候,大致有点“随意性”的一面。而这样的“随意性”,便构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文字内容不拘一格,天马行空,飘飘洒洒,自由开阖。

当然,作家最初的写作还是有个确切的时间的。作家写自己的出生年月,给了我们一个准确的日期——723日,“后来学党史,才知道1921723日,中共一大在李汉俊家中召开”!如此的讲述,貌似巧合,也实有寓意,因为“我出生的年代,流行红宝书、红袖章、红旗飘飘,名字最后一字当然是‘红’,‘红’是当时的流行时尚,甚至可以是最革命的颜色。”而于这样年代出生的“我”,自然也是喜欢“红颜色的东西”了。这样的寓意,还真是值得纪念啊。

紧接着,作家便道起了“不喜欢”的奶奶。不喜欢的原因,是因为奶奶在我小时候没有“哄”过我。小孩子家的思想,最为简单,也最为朴实,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也不会硬说喜欢。对于后来的“三爷”也是如此,不喜欢的原因是他不讲“卫生”。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儿,但在儿童的心里,却是很大的事儿,是可以占据某一时期的整个心灵的。

这是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作者当时的心灵历程。这样的心灵历程,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只是我们平时没有太注意,或者不愿意道出来罢了。作者在这里说这些往事,表现了作者的一颗朴实而真实的心灵,读来真实感极强。

接下来,作者顺着时间的大致顺序,一路地写来,直写到中学毕业为止。如此的林林总总,你读过之后掩卷而思,感觉这部书就像一个万花筒,里面的内容色彩缤纷、应有尽有,大事小事、大人事小儿事、家里事外面事、单位事国家事,以及一花一草、一笔一画、一人一物、一村一庄和一猫一狗等等等等,五彩斑斓,炫目亮丽。

为了说清五彩缤纷的一面,我们可以看看作家书中写作的内容:

——个人的经历方面:上小学参加少先队,佩戴心慕的红领巾;炎热的夏天想吃冰棒,但又没有钱买,多数情况下只有空羡;同学帮我“写请假条”,我因感激而送其吃当时稀有的糖果;我的数学不行,考试多不会超过80分;写作文时想把两个要好的朋友都写进去,结果让老师看不懂自己究竟写了什么写了谁;没有玩具玩,就玩沙包、踢毽子、跳绳等;钢笔有“永生”牌和“英雄”牌,直到初中时才有一支;吃忆苦思甜饭,感觉很有意思;爱在手腕上画手表;参加的劳动有积肥、种树、到河边捡石头、割稻谷、割麦子等;偷吃、购买零食;县里召开干部会议等,还有好吃的;爬树与凫水;穿新衣的感觉;护肤品的演变;看电影、听广播、听收音机与敌特;与伙伴的记仇;最早接触的口琴;批林批孔;等等。

其他经历如河水的变化、坐火车去武汉、喝酒与抽烟、乡下缺柴、幼红班、成份与填表、背袼褙、放影前的《新闻简报》、养猪与养鸡、黄书包与解放鞋、学习陈景润、长木板拼接的课桌、长辫子、粉碎“四人帮”、中越反击战、坐车与晕车、进城与电风扇、长时间看蚂蚁搬家、酒坊与油坊、姑奶奶家的缝纫机、洋火与洋油、踩秧草、开卷考试、想当值日生、男女同桌、练习毛笔字、学校的广播室,等等等等。

——个人的性情方面:小时候特别地小气(这是长大后听奶奶和母亲讲的),最为“大方”的一次是让“逗我的叔叔喝我姥姥的刷锅水,我是很认真地允诺的”;脾气倔,一根筋,认死理;特别地怕死,但又羡慕诸多的英雄行为;特别怕上医院,怕打针、开刀,然而由于父亲的善作工作,我只能择其轻者去打针;样板戏盛行时,喜欢《白毛女》、《红灯记》和《红色娘子军》;美术课最爱画的是天安门、韶山毛主席故居和万年青;喜欢冬天,但长大后却不太喜欢了;进城后上学,喜欢逛百货大楼;喜吃肥肉、职工食堂的馒头;不喜欢黑白照片,感觉有彩色的才好;喜欢吃水果罐头;等等等等。

——旧人的记忆方面:语文、体育、音乐、数学、班主任等老师的记忆;放影员、司机的记忆;张姨的记忆;农场医院两名医生的记忆。其他如住医院的女同学、说普通话的武汉下放老师、车把式、男孩的流鼻血、腌菜的四川邻居、农场副书记刘伯伯、作报告的公安局长、学校医疗室的女医生、大哥结婚、北京来的两位客人等等。

——其他方面:桃树、梨树、杏树、松树、橡树的记忆;蕃茄、茄子、黄瓜、丝瓜、西瓜、萝卜、白菜的记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和小蝌蚪变青蛙的思考;电影里的人和事都是“真实”的想法;盼望长大的想法;春天与吃的紧密相连。其他如看手相、化蝶的故事、喝红茶菌、流行歌曲、多彩的金鱼、五颜六色的葡萄、二十四节、美丽的酒窝、野菜、四大名著、美帝与苏修、黄梅戏《天仙配》、纸袋与塑料袋、“洋马”自行车、单位会议室、织毛衣、多彩的胶鞋、鸡毛掸子、稻草人、盲人与酒曲、龙与蛇、姓氏与尤氏、狡猾的蚊子、喜雀与老鸹、海带与卤菜、电话机与打电话、搪瓷与用具、拜年与压岁钱、好看的手帕、刨花与卷毛、供销社、电视机、煤油灯、书柜与新华书店、喉卡鱼刺与喝醋、身残志坚能成才、学校的小卖部、日历本上的春联等等。

不难看出,作家于自己的《小时候的事》一书中,写了许多的方面,写了许多的事情,写了许多的人物,写了许多的经历。她对世间万象的书写,套用一句古诗,可谓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晓红的《小时候的事》,除了实写小时候的各种经历外,一个最大最醒目的特色就是许多篇章中或是篇章后面,多有写作时的联想、观感,当时或后来所看的书目、电影与画报的名称等。特别是讲述的一部部书籍和电影名字,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平时的爱看电影和勤奋读书的习惯,而且是看了好多部的电影和读了好多部的名著。

这样的写作方式,超出了一般回忆录的写作模式,很特别,也很耐读。诸如:

电影方面:有大型歌舞剧《红旗颂》,有恋爱方面的电影《山楂树之恋》,有引进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尼罗河上的惨案》、《桥》、《人证》、《绝唱》、《珍珠港》、《卖花姑娘》、《列宁在1918》、《流浪者》、《大蓬车》、《老枪》、《望乡》等,有战争影片《地道战》、《地雷战》、《三进山城》、《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平原作战》、《渡江侦察记》,有青年电影《闪闪的红星》、《春苗》、《三毛流浪记》、《舞台姐妹》、《青春之歌》、《伤痕》、《早春二月》,有鬼怪电影《画皮》、《聂小倩》、《促织》、《偷桃》、《三笑》,等等。

读书方面:有父亲为“我”买的第一本张天翼写的《宝葫芦的秘密》,有李叔德的小说《赔你一只金凤凰》,其他有《杨氏女》、《刘氏女》、《邹氏女》、《往事并不如烟》、《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闪闪的红星》、《红岩》、《欧阳海之歌》、《安娜.卡列尼娜》、《干校六记》、《小二黑结婚》、《第二次握手》、《唐诗三百首》、《牛棚日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黑骏马》、“四大名著”等等等等。

妙语方面:小时候的快乐真的很简单;长大了,我也要在百货大楼上班,力争当个会计,每天可以收钱数钱滑钱,不累,很有趣;苹果真好吃,心想啥时能像萝卜一样吃苹果就好了;回到有父亲的日子,那才是最幸福的日子;感觉那些野草是大地母亲的孩子,它像母亲一样默默地奉献着;仁者寿,这话真不假;我真的怕打仗,那是要死人的,反正我不想死;回忆也带着暗香,它们镶嵌在记忆的长廊,美好着我的童年;那时我没发现熏得黑黑的肉是美味,还能成为游子们的乡愁,成为故乡的味道;如果不下苦功夫,不笨鸟先飞,就不会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当我知道“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时,立刻想到了“闻味解馋”,舌尖上的记忆太深刻了;我感觉一部电影看了让人心里难过许久就应该是部好电影;......

不难看出,作家尤晓红看了那么多电影,读了那么多的书后,并不是一看了之的观看,而是观看后进行了诸多的沉淀与思想。因为沉淀与有思想,才有了《小时候的事》一书中的诸多记录,才有了书中的诸多妙语心得。

这是知识的结晶,这是智慧的结晶。

《小时候的事》的另一大特点,讲述的内容并不是泛泛地讲述小时候的吃穿玩乐,而是讲述了作家小时候的那个时代,是一部时代的记录书。虽然作家并没有刻意要去反映那个时代,记录那个时代,而且书中的许多事件又都是运用白描的方式书写的,但作家正是在这种经意不经意之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场景。

203节中讲述看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火车司机的儿子》和《看不见的战线》时,就是当时的实况记录。这三部电影,对于超出晓红年龄的朋友们大概都有深刻的印记,都知道这些电影于当时的影响。但作者并没有说明这些影片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影响,只讲了“故事情节多半忘记了,但《卖花姑娘》的歌曲永远地飘荡在记忆里,今生是不会忘记的。”作家抓住了众人的共同特点:故事情节可以忘记,而那首凄美的歌曲却永远地飘荡在心中。还有《火车司机的儿子》,“那么小的孩子在关键时刻会开火车,我太佩服火车司机的儿子了,那时我还没有坐过火车呢。”在这里,作家一方面感觉火车司机的儿子在关键时刻(不得已的情况下)会开火车了不起,另一方面又骤然联想到自己在看这部影片时还没有“坐过火车呢”!这不是那个时代的记录又是什么呢?太妙了。

253节中讲“右派”,“母亲回到农场后被划为‘右派’,是‘保皇派’。我小时候问过她啥叫‘右派’,她咋回答的我忘了,那时我还分不清左右。乡下的造反派没有县城里的嚣张,他们只是不允许母亲工作,让母亲写检查,从灵魂深处深挖。幸好有姥姥在,我不至于挨饿,还吃得比较胖,这都是姥姥的功劳。”小孩子家的眼光看世界,自然有些朦朦胧胧。在那个时代,“右派”是个很严肃的话题,但作家却写得轻松:“那时我还分不清左右”!还有“乡下的造反派没有县城里的嚣张”、“幸好有姥姥在,我不至于挨饿”等,也都那个时代的特色,自然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反映与记录。

294节中讲进城后看电影的事:“进城后,看了不少黑白片《英雄虎胆》、《大浪淘沙》、《野火春风斗古城》、《一江春水向东浪》、《侦察兵》、《永不消失的电波》等,非常喜欢王心刚、汪洋、孙道临、王晓棠、白杨、舒秀文这些大明星。”与作家的讲述一样,那个时代的年青人多是看过这些影片和崇尚这些大明星的,同样与时代紧密相关。

像之上的引述反映当时那个时代的事件,在《小时候的事》一书中比比皆是,只要是细心的读者,不难体会出作家写作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的特色和那时的一种格调。所有这些,也是作家写作这部书的真正意义之所在。缺少了这一点,这部书就大为逊色了。

《小时候的事》有着许多可以肯定的地方,除了上面例举说到的诸多方面外,还有写作手法的新颖、文笔的流畅、意境的优美、叙事的简洁等特点。但也不可否认,《小时候的事》通读起来,内容上还有拉杂的不足,比如对蚂蚁的蹬观、姥姥的棺材、劳动的积肥等事件的描述,都多次地重复过。其他如语意的贯连方面,也有些许的不经意之处。自然,这些都是瑕不掩瑜的地方,遮挡不住《小时候的事》整部书的光芒之处。

这里企望作家尤晓红能在今后的创作中,迈向更新更高的层次。

向作家尤晓红致以真诚的祝福!

 

                                          0一八年七月下旬于丰永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