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国林的头像

国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8/01
分享

人民路

人民路,枣阳城的一条著名大街,宽阔笔直,南北走向,长约六公里。大街双行线,每边四车道加非机动车道,北半部的中间有栏杆隔挡,南半部则只画着双实线分行。街道两边的樟树,树冠高大,四季浓郁,时时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与青春的活力。

人民路,是枣阳城的一条世纪大道,也是枣阳城的一条形象大道。

然而她却是一条年轻的大道。

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当时的沙河以南,已经开始了枣阳城向外的扩张行动。最先起步的是大南街的向南延伸,与通向五公里处的火车站的光武路穿成了一线。紧接着是光武路近城地带新修了横向的政法街(后改称民主路),改造了与(未改道前的)316国道重合的新华路,原来独立存在的李家湾、周家湾、四姑娘村等河南的村庄,开始被新修的街道圈围,让这里的村民成为了于城镇街道上居住的种田人家。再就是一些机关如人事局、公安局、法院等部门和一些商业、企业门市如南方商场、望城宾馆、章陵面粉厂等商企部门,开始于河之南岸的新辟街道上安家落户。

也就是这个时期,具体的时间为一九八四的秋冬时节,与光武路平行向东一里许的地方,县委县政府规划了一条宽七十米、长约三公里的大道,起名为人民路。将路冠以“人民”二字,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把人民的事情放在显著位置、摆上议事日程,让人民走上平坦的光明道路,让人民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

规划之初,人民路走过的地方,是一些离村庄或远或近的田地、小路、荒坡、沟渠、坟地与堰塘等等。有些是沿着历史的土大路进行的取直,有些是从沟坡田地上进行的开辟。那个时节,这一带的地理环境,都还保持着比较原始的形态,各处的高坡、低洼以及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流水沟,相互交织着,彼此相连着,一幅原生态的自然图景。

当时的土地已经承包到户,形成了国营、集体、个体的农村土地经营格局。农村虽然还很贫穷,但较之以往的大集体时期,农民的收入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不过,在村民们的意识中,他们承包的土地是国有、集体的思想仍旧根深蒂固。而国家方面,当时似乎也没有“棚改”、“拆迁还建”等等之类的扩传名词。因此,把土地当成命根子的村民,对于当时县委县政府规划道路所经行的地点与路线,他们的感觉是理所当然的政府举措、国家行动,如之都对道路占用的土地进行了毫无保留也毫无怨言的积极奉献。

另外,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当时在规划人民路时,没有经过一个村庄,自然也没有涉及到一户村民的拆迁搬迁事宜。这一点足以说明,人民路在规划之初,既有温馨的人际之理念,也有地处偏僻、村庄稀少之现象。

很明显,那个时代的沙河南岸,是真正的乡村田野之地。而于这样土地上规划的人民路,是当时枣阳城向外发展的一个大胆创举。

或许规划的人民路距老城区有点偏也有点远吧,在给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分配任务进行开挖的时节,当许多人来到工地施工,看到眼前如此宽阔、地处荒野的大道路基时,一时议论纷纷。有些人大叫其好,说在这样的地方兴修这样的大道,着眼的是未来,看到的是发展,也将为枣阳日后的经济腾飞注入强大的动力与活力。

然而,也有不少人在看到这样的大道和听到有人的高调赞扬议论时不禁皱起了眉头。有些人还不满地说,什么有眼光、着眼未来?这么宽这么长的大道,想一百年不变啊!这是拿国家的钱不当钱,拿百姓的财产不当事啊!

很明显,那些持反对态度人的想法,当时代表的是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在这些人的思想中,他们似乎觉得,一个小小的枣阳县城,一千多年都这样过来了,现在却来修这样宽阔的偏僻大道,哪一年才能派得上用场?

然而,就在人们的不同议论声中,人民路很快被修通了。新开挖的大道只是一个路坯,开始连沙石也没有铺,历史性的土大路而已。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人走车行和专门的机械辗轧,路面开始铺垫上了沙石,两边各栽种了三排的白杨树苗,并开挖出了长长的排水沟。

大道形成了,通长,笔直,宽阔,南高北低,看上去十分气派,只是平时行人有点少,车辆就更是少见了。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县委县政府将首脑机关向河东移址了,地点位于人民路的北端终点处。与之相随的单位,诸如财政局、农机局、教委、审计局等等单位也于附近安家了,之后便有报社、司法局、卫生局、劳动局、职教中心等等单位,也在大道两旁落户了。

一时间,大道两边开始有了这单位那部门,也有了这商业那门市了。

然而,大道毕竟太宽阔太通长了,两边新安家的单位与住户,相互对应的距离有些远,平时的感觉有些稀稀落落的样子,多少有点儿冷清。并且,除了人民路的路基是沙石之外,大道两边都是土质的,单位之外的其他地方是菜园、是庄稼地,一条条小路也是下雨天行走会粘带满脚的泥水。

好在时光快捷。渐渐地,相关的单位与住户逐步地迁移过来了,原来的单位与单位、住户与住户之间相隔较远距离的空间渐渐地缩小了,继而又连成一体了。

人民路开始热闹起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大道两边栽种的白杨树,一年一个样,不几年的光景竟长得参天高大、雄伟挺拔。每当夏日炎炎的时节,过路的人们从这里经过,白杨树树荫便成了行路人的绝妙遮阳避晒之所。因为这个缘故,我在长年累月地行走这条大道时,感触深深,过后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大道上的白杨树》的散文,对这些高大雄伟的白杨树进行了深情的礼赞,过后刊登在《枣阳报》上,当时还产生不小的影响呢。

岁月经行,一晃就到了世纪之末。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从南国不断地飘吹内地,枣阳开发区从无到有、从白手起家到蓬勃发展并逐步走到县级开发区的前列,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热论的话题。这时的人民路,为配合开发区的快步有效的发展势头,推进枣阳城整体建设的快速发展格局,早已经过无数次辗轧而变得坚硬起来的大道路基,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造。两边的高大白杨树被伐除了,路基进行了重新规划,由外向内开辟出了步行道、非机动车道、绿化带与主行车道的样板示范路。路面是水泥铺筑的,坚硬平坦,两边栽种的树木是四季常青的樟树,绿化带里是大小黄洋等常绿小灌木与一些应时的花草。

改造后的人民路,宽阔明亮,平坦通畅,给人的感觉,是真正的城市大道了,能够代表枣阳城的形象。诸多前来枣阳参观学习、参会人员与相关商客,期间多会被东道主带到这里来参观游览一番。因此,路两边的机关、学校、商店、居民小区开始密集了起来,一些高层建筑开始流行,机车的隆隆声不绝于耳。

人民路成了一条繁忙的大道。

自然,这时的人们,走在如此宽阔平坦的大道上,已经没有了当年修筑路基时的那种皱眉现象了,也没有当年的那种担心与不满的言谈了。随之而来的,是眉头的舒展,是眉心的灿烂。

至于到了新世纪里,人民路又进行了升级版的数次改造,原来的水泥坚硬路面,进行了富有弹性的沥青刷黑。而随着枣阳城近年向东向南的飞跃式拓展,原来感觉十分宽阔松闲的人民路,已经有点不能适应突显出来的车流量了。

于是,市政公司对此路又进行了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改造。之前除了城市配套向南延伸三公里多的新路段修筑外,原来的大道清除了当时还感时尚的绿化带,实行了标准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模式,将行车的路面进行了拓宽,使之成为双向分行的八车道路面,另外在大道两边留有宽宽的步行道,还不等距离地开辟出了一个个便民的休闲娱乐的精致小型公园。沿途的各个十字路口,全部实行规则的城市道路交通节点布局,分道行、红绿灯、美装点、彩绿化,真正的是人车分流,直拐分行,秩序井然,从而缓解了高峰时期的出车拥挤现象。

如今的人民路,已不再是当年地处荒野的一条闲暇之路了,已经成为由北向南横跨十几条大街,两边各有数条大道并行,是一条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绿树浓荫的城市中心的繁华大街了。

虽然,新世纪里,枣阳城的大道已今非昔比,外围地带比人民路更宽更长的大道也比比皆是了,但作为枣阳城最先起步成为高规格的人民路,乃是枣阳城当代城市街道建筑史上当之无愧的创新大道、世纪大道。她见证了枣阳城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历史成就。

人民路,一条走向未来的幸福大道。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