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舂陵城
这里地势舒缓,这里视野开阔。
秋雨连绵后的深秋时节,麦苗儿葱茏,树枝儿红黄。不规则的乡村公路,连接着错落密布的村庄,时而明,时而淡,时而急,时而缓,最后消失在看不见的远方。
汉十高速横亘于南,四季的车流带着巨浪涛声,显示着时代的奔腾气息与节奏。优雅的优良河,由北边的山地逶迤而来,于东南地带猛然来了个九十度的西折,偏西的地方再折转向南,于吴店镇区的方向汇入东来的滚河,随之一路曲折地高歌西行,注唐白河,入汉水,奔长江,最后卷进东海,掀起惊涛,化作骇浪。
这是个特殊而又显赫的地方。
这里,就是历史上有着鼎鼎大名的舂陵古城所在地,现在属于枣阳市吴店镇的一个自然村——舂陵村,位于镇北3公里。
《后汉书》载:刘买“以长沙定王子封于零道之舂陵乡,为舂陵侯”,其孙舂陵孝侯刘仁“以舂陵地势下湿,山林毒气,上书求减邑内徙。元帝初元四(公元前45)年,徙封南阳之白水乡,犹以舂陵为国名,遂与从弟巨鹿都尉回(刘秀祖父)及宗族往家焉。”
公元30年,由此而走出家门,后来做了东汉开国皇帝的刘秀,将舂陵乡升格为章陵县,并世世代代免除这里的赋税劳役。
章陵县境的百姓,从此过上了安逸快乐的生活。
章陵县,一度成为了远近民众心中向往的幸福县。
之后的章陵县,几经转换,几度变迁,名称或章陵或舂陵或安昌,名位或县治或郡治。一路地走过来,就到了唐代,就到了于历史上与光武帝有着同样作为的李世民时代(626—649年)。此时(626年)的章陵县,化入到一个后起于北方十多公里,于浕水西岸上的枣阳县治的版土内。
章陵,代表着舂陵、安昌等名号,到此完成了初始的历史使命,成为了历史上一个曾经的县与郡治所的旧城址,并留着书籍上的美好记忆和昔日的辉煌荣耀,让后来人进行着无数次的慕名凭吊。
时光如流水,岁月复往返。
转眼就到了二十世纪中叶。深重灾难的中国人民,经过近百年的拼搏与奋斗,终于从积贫积弱的国度里,重新获得了新生,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而此时的舂陵古城,与枣阳城一起,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后,还有着残存的城垣断壁,还有着废弃的汉砖唐瓦。
可惜的是,从极度贫寒岁月里走过来的本地民众,为了谋求一时的生活之需,为了成就时代的峥嵘岁月,残砖断壁移植到了房墙上,城址瓦砾开垦成了庄稼田地,护城河截挖成了大小不等的一口口池塘......
数十年的变迁,数十年的演化,残垣断壁没有了,残砖断瓦没有了,除了四周的池塘还有些历史的痕迹外,城址的迹象全部消失了。
舂陵古城遗址,真正地成为了历史书上的一个城市记忆符号。
如今的我们,慕名而来,还可于村头的东北地带,看到一块新近重立的“襄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舂陵侯城遗址”的牌子,落款则有“襄阳市人民政府一九八四年十月十六日公布,枣阳市人民政府立”的字样。
站在遗址保护牌子的旁边,面对着空旷的原野,静观着远近的村庄,那新起的一栋栋红或灰白色的村庄小楼,那通向四面八方的村通公路,那宽阔平坦的国道省道,还有与时俱进的高速高铁,我的思绪有些杂乱了。
我不知道,眼前的这块保护牌子,给了今天人们多少的思考与凝重。
远方的白云飘过来了,天地顿时流动了起来,继而有些扑朔迷离了。
好久好久,我渐渐地明白了,悠悠的舂陵古城,虽然消失了往昔的痕迹,没有了往昔的辉煌,但她于历史研究家、爱好者和今日帝乡人的心中,仍旧是一座高大辉煌的古城,并能给人以美好的回忆。
舂陵城,那高高的城墙,那宏宏的城门,那熙嚷的人群,那繁华的街市,无一不还在我们的眼前浮现。
舂陵城,果真的一座远古的城,一座厚重的千年古城。
舂陵城,历史悠悠,未来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