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茂春的头像

郭茂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5/20
分享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这个人物,中国的老百姓可能都知道,因为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对他进行了大力渲染。特别是在未出场之前,先通过司马徽的“嘴”,再经过徐庶的“腿”,再进行“三顾”的“等”,这就把一个诸葛亮烘托得像一轮满月。后来的故事也不辜负前面一系列的铺垫,从“火烧博望坡”到“火烧新野”,然后是“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等等等等。总之,读者一见到他,都几乎是胸有成竹的“胜利”,这简直有些“出神入化”的感觉。

难道诸葛亮真有那么“神”吗?读了很多书后才知道,这是作家在打造一个重要人物时使用的惯常手法。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是作者罗贯中大加褒扬的人物,所以一写到他们,就得大肆渲染。其实真正的历史并非是那么回事。正如鲁迅所说“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认为,罗贯中把刘备的“厚道”写得很虚伪,把诸葛亮的“超凡”写得很像妖怪。实际上,历史中的刘备没有那么仁厚,诸葛亮在军事上也并非“足智多谋”。

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介绍,“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原来,诸葛亮是个耕田的农夫,喜欢《梁父吟》这首曲调,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但没多少人相信他有这些人的本事。通过这一段话,我们就可以看到诸葛亮和普通人差不多,所不同的,就是志向远大,且自信心很强,而且还有些“狂妄”。

从正史《三国志》的“隆中对”来看,诸葛亮为刘备描绘的那幅战略蓝图,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到的。所以可以判断,诸葛亮的“自信”也不是“狂妄”,也非“不知天高地厚”,而真是有些学识。在眼花缭乱的军阀混战中,天下大势,他居然“洞若观火”,说明他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他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看来并不过分。这就像老百姓所说,没二两卤花生,不敢摆地摊。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给青年诸葛亮增加了刺激,他的第一反应是最终“鹿死谁手”,结果“天下三分”的局势已不可避免。在远离争斗战场的“隆中”,诸葛亮居然把它看得很清楚,说明他的确“非凡”。他看清了军阀争斗中只有一人能成气候,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手段高明,可以“不出力光拿钱”。这可是一个没有成本的投资。

诸葛亮认为,天下不平定,曹操的“挟天子”是不会扔的,下一步进攻的目标就是南方各军阀老爷们了。而此时的刘备,却“一贫如洗”,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资本与那些拥兵自重的大军阀“抗衡”,唯一的出路就是先搞到一块地盘,然后慢慢推进,采取“渐进式”向前,“阶梯式”向上,这样才有希望在将来的“霸主”中取得竞争资格。这是一招闪着智慧之光的“稳棋”,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军事上只能应付时局,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马马虎虎”。但是他的政治眼光和政治嗅觉却是第一流的,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杰出的战略家。他在未出山前,有非同凡响的“隆中对”,在出山后更是把“大局”放在首位,第一步就提出“孙刘联盟”的口号,并亲自去东吴说服孙权。这是一着高明的棋,在东吴只有鲁肃一个人看得懂,所以尽管后来孙刘之间出现危机,但其“联盟”没有谁敢公开取消。

翻开地图一看,当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占了整个中华版图的一半,而处于长江以南的孙权、处于荆州的刘表和西蜀的刘璋加起来才一半,不走“孙刘联盟”的路子行吗?不走这一步,就会被强大的曹操分别“吃掉”,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有了诸葛亮的战略构想,就有了一个抗衡的“保险带”。

诸葛亮的战略构想,对刘备来说,像是在黑暗中寻找到了一线光亮,他怎么会放弃呢?对孙权来说,他已不愁来自背后的威胁,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尽管刘备忌讳在同宗刘表、刘璋手中夺地盘,但为了生存,也就顾不了那么多;所以,尽管孙权和刘表有“杀父之仇”,但为了生存,也顾不了那么多。这就是诸葛亮在“隆中对”所产生的直接效果,比在《三国演义》中的“足智多谋”强多了!

在北伐之前,为了稳定后方,诸葛亮出征南方。这又是一项成功的政治举措。那时云南一带多为莽荒之地,各少数民族还在过原始社会那种山洞生活,最大的洞主孟获纠集部落经常骚扰边境。为了长治久安,诸葛亮以“安民”为目的,旨在“收服人心”,因而创下了“七擒七纵孟获”的美谈。结果,祸首孟获没有被杀,却换来了永久的和平。这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远见所为。

诸葛亮的政治远见,不仅体现在他的职责范围,而且还体现在他的著作中。“隆中对”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所写,但《出师表》却是诸葛亮亲自所作。这是“北伐中原”临出发时诸葛亮向后主刘禅递交的奏章。说到《出师表》,目前流传下来的有两篇,即所谓“前后《出师表》”。

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刘禅“亲贤臣,远小人”,这不光是一个希望,也是一种劝谏。刘备在临终前对刘禅的叮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而这“亲贤臣,远小人”却和这句话一脉相存。大概刘禅的毛病刘备、诸葛亮都很清楚,所以一再告诫。

做帝王的关键,是“爱江山”还是“爱美人”?“爱江山”的,江山、美人都在,“爱美人”的,却自己都不保。这已经被历朝历代所证明。诸葛亮很懂这个道理,但刘禅不懂,反正江山又不是他“打下来”的,丢了毫不可惜!后来刘禅果然把江山丢了,这是一个十分痛心的事。这样看来,“教化”是要分清对象才有好的效果。你所希望的,恰恰是对方不愿意干的,你所忌讳的,正是对方所喜欢的,怎么能有好效果呢?只有相反的效果。

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指出了北伐使命的重大,“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并在最后用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明心迹,也作为报效朝廷的决心和意志。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基本是按照这八个字在做,所以蜀汉从无到有,居然使毫无家业和背景的乡野村夫刘备,争取到了三分之一的天下版图,并存在了四十二年。这是诸葛亮的政治构建蓝图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他在中国文化沃土中永远存活的先决条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