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茂春的头像

郭茂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08
分享

你的“知音”在哪里?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但大都是以“功利性”为目的。也就是说,你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才去“求人”,这样就产生了“交往”的过程,一旦把这个过程完成,这种交往也就结束了。

当然,也不排除其他两种可能,就是你需要的东西根本没有实现,在中途不得不停止交往,还有就是双方合作愉快,还在继续交往。

可是,有一种交往,可能大家还不知道,那就是你不需要什么东西,别人也不给你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你们就在“交往”了。或者说,你们双方都还没有见面,也没有什么功利性的东西横亘其间,你们就在“交往”了。

这可能吗?双方都没有见面,就开始在交往?这不是天方夜谭吗?但是,我的回答却是肯定的,而且绝不是什么天方夜谭,是真真实实的感知与体验,而且觉得这种交往却是人与人的交往中最高的境界,而且有人把它叫做“神交”。

有这回事吗?我们先不说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但是可以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则故事中去体会,然后再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就会得到发现和体验。

中国文化的博大,把我们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那时中国社会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动荡”。与“大动荡”相适应的,是出现了许多学说,并产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那时候,有一部书叫《列子》,是战国初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这是一部道家学派的书,其中有一篇《汤问》,记载了许多寓言故事。自今我们还在阅读的,有《两小儿辩日》、《纪昌学箭》、《愚公移山》等。

《汤问》中有一个故事,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那就是“俞伯牙抚琴遇知音”。这个故事没有曲折的情节,看起来很简单,却给我们留下了“结交朋友最佳境界”的历史最高纪录。

“抚琴遇知音”是怎么回事呢?那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交往。他们俩是什么关系?一个在楚国,以打柴、卖柴为生;一个在晋国,是士大夫官职,业余时间弹弹琴。从这些情况来看,他们俩没有一丝儿关系,八竿子都打不着!那怎么会有交往呢?原来是这么回事。俞伯牙在晋国做士大夫,随他师傅到过一次蓬莱,大自然的声音使他领略、感悟到了其中的奥妙,于是创作了一首名为《高山流水》的曲调。可是一弹出来,许多人都没有反应,好像在“对牛弹琴”。在晋国如此,到了楚国,依然如此。这使俞伯牙很苦闷,他已预感到了《高山流水》可能永远会被藏在“高山流水”之中,进音乐的大雅之堂已经是不现实的梦。

由于苦闷,俞伯牙经常来汉江桥头“弹琴”。当弹到“高山流水”之音时,却把一个打柴人吸引住了,他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琴声不光打动了他,琴声里的每一旋律、音质、声调,钟子期都能说个明白,这让俞伯牙感到非常惊讶。原来居然有人懂得他的旋律,懂得他的创作意图,懂得他的“心思”。这一下,两人就成了“不同寻常”的朋友。但是好境不长,不久钟子期因为疾病而亡,俞伯牙就再也找不到“知音”人了,于是就在钟子期坟前,痛心地把琴“毁”了。

中国汉语里有一个词叫“知音”,就是出自这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说,你有没有知心朋友?你有没有“知己”?上升到理想化高度就是,你有没有“知音”?不过,“知音”一词不是随便“滥用”的,没上升到一定高度,是不能“定性”的。当出现这些情况,我们才可以说,你遇见“知音”了。这应该是:你的心思、想法有人明白;你的言论、举动有人理解;你的才能、创造有人赏识。一点点肤浅的“了解”与“共识”,那是不能算“知音”的。

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有“知音”会带来什么好处?这里我可以谈谈我的感受。有“知音”我们首先应该感到在“苦寻”中有一丝儿温暖。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在漫长的人生中,许多情况下我们都有可能碰上“孤军奋战”的时候,这时会切身体会到什么是“孤苦伶仃”,什么是“势单力薄”。要战胜前进中的各种困难,我们需要一种精神鼓舞来“壮声威”,使自己的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才能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一般人几句无关痛痒的“鼓励”是不能起作用的,只有那种从理性的角度懂得你的“意图”的人来“鼓动”,你才会增强信心,勇往直前!

其次,有“知音”可以反衬出你存在的价值。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单个人,而是社会的人。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早就进行论证并得出结论的。人既然是社会的人,那他所做的事情都是要为社会负责的,这就需要有人“理解和支持”,这就需要有人从理性上给予认可,也就是需要“知音”。大千世界,人海茫茫,每个人从事的事业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条应该不变,就是必须要有“价值”。如果没有价值,那就无从谈起。如果有负价值,即对社会造成危害,就要被“制裁”。一般情况下,有没有价值,很多人都能看得到,但是特殊情况下就不一定了。比如一些尖端的科学,一些学术上的纵深探讨,一些不便为更多人知道的秘密行动,就不容易让表面化的人去看清,因为它还不被许多人发现,其价值取向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的,这就需要更多的“知音”来鼓舞。

有“知音”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精神力量”的支撑。人不仅要活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还要活在精神上。物质的东西,在今天的社会,是最容易得到满足的。随便什么人,只要下苦力挣一个月的钱,就能去住“总统套房”。但是,“精神产品”就不那么容易。它的获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靠语言文字表述的逻辑材料,需要思维的缜密、精确的计算。这些都需要文化知识作为“挖掘”工具,而“文化知识”的获得却不是几天工夫就能完成的。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至少要十六年时间,然后才能接受一点“精神创造”的工作。大规模的精神创造则是一个千锤百炼的历程,需要久经沙场的斗士。所以,对一个在茫茫长路上“孤行”的人来说,有人能够理解,有人能够给予精神上的鼓舞,那将是一个冲破前进坚冰的“催化”力量。

按照《列子》的记载,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是非常自然、默契的,甚至有时会到“心领神会”的地步。即你能“弹”,我就能懂。或者,你能弹得多“深”,我就能懂得多“透”!今天看来,我们要严格按照这种感悟的标准去苛求“知音”,可能有些办不到。所以,知音难寻,知音难求,已经是大家在现实生活中“公认”的事情。

但是,有一点我们却要明确,就是我们所做的事,一定要有积极的意义,一定要服从于大众的利益,这样才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或者说,你的付出并不是为你个人,这样才会有人知道你有一颗晶莹透亮的心。到了这种境界,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让人知道你想说什么,想干什么,这难道不是有许多“知音”了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