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世耀的头像

郭世耀

网站用户

其他
201810/17
分享

黄草茶香

    我喜爱喝茶,却不懂茶。通常都是随手抓一把,也不管他是哪种茶叶,随意的就扔进杯子里,开水冲入,茶叶慢慢舒展开来,茶水开始透着碧绿,熟悉的味道便立马香散满屋,不刻意地关注它的变化和茶汤的浓淡,渴了,便干了,就这么简单,好喝、不好喝也只在于是不是能解渴。

    月是故乡明,想必茶亦是家乡的才更纯香。枚江虽不是产茶大镇,但一直以来都有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远到明清时期,近到新中国成立,境域内广泛种植茶叶据老一辈介绍黄草茶就曾是历史上盛产的区域名茶。农忙时节里,把这些农家炒制的茶叶放入形如南瓜的泥壶(遂川话“坛瓮”),再灌满开水,自然冷却后,清凉、纯香,就是最好的消暑解渴饮料。

    黄草茶,又叫黄金茶,取自地名。黄草是枚江镇高升村的一个小自然村,据《遂川县地名志》记载,明清时期中原黄氏迁入,时值深秋,但见此处茅草丛生,满山金黄,故名黄草。

    黄草有着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环境,那里四面环山,林木葱翠,山泉清冽,昼夜温差较大,居住在当地的村民四季棉被不离床,茶叶也从不施用化肥,却也长的葱葱郁郁。炒制好的成品茶,条索均匀,茶叶壮实,使用山泉水冲泡最宜,茶汤泛黄,甘草的甜味、铁锅炒制的焦糊味、阳光烘晒的余味,几种味道的杂糅,几种味道又在水杯里释放、碰撞、交织,在齿颊间回旋、缠绵,清新芳香。

    土改前黄草村民专制茶品,且皆以栽种野生茶种为主,因劳力少、开发落后,种植面积一直停留在10亩以内。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茶农种植茶叶热情被调动起来,生产大队还从外地调来了新茶种,种植面积一下扩大到近50亩,年产茶叶六七百斤,南康、巾石等地的商贩均来此收购茶叶或以大米、布匹等交换。进入21世纪,绝大部分居民已移民搬迁,茶叶种植和制作日渐衰落。如今黄草自然村仅有3户茶农,种植面积10亩左右,年产干茶150斤,茶叶多以馈赠亲友和农户自己饮用为主。

    1943年3月,遂川机场基本建成,随后迎来了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又称“飞虎队”,总部设在昆明)进驻,高升村乡绅赵双奎携两斤黄草茶赠与一名飞虎队队员,该飞行员泡饮后对此茶赞不绝口,且一直饮用此茶,解放后,还特意返回遂川寻找黄草茶。2012年4月,高升村72岁的“茶王”付亨通携带自制的黄草茶参加遂川县第二届狗牯脑茶文化节,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

制茶工具茶焙、炒茶叉子除草工具羊角锄

    “谷雨三天无新茶,立夏三天变老麻”,这是黄草当地的一句俗语,意思是说谷雨节气过去三天后采摘的鲜叶,制作出来的茶叶不能说是当年的新茶;立夏节气过去三天后收回的黄麻,因生长期过长,变成了老麻,用来编制绳索、麻袋的时候会非常吃力。所以,茶农都要赶在清明前后就收完鲜叶,并赶制成茶叶。此时又恰逢春耕时节,这时候的山上已经是一片花红草绿,莺歌燕舞,翡翠般的茶园里,嫰绿的新芽长出来了,短短的、小小的,一片蓬勃生机。采茶的妇女们早已准备就绪,陆续上了山,茶园里开始热闹起来,谈话声、嬉笑声、采茶声,还有男人们催赶着黄牛犁田的吆喝声,在山间回荡着。

    制茶则只能放在了晚上,最多时一个小组有18口铁锅燃火炒茶。制作程序也较为简单,不太熟练的火候、不太仔细的揉制、不太专业的炒制、不太耐心的烘烤即可完成,而正是这种“老土”的农家炒制,却实现了茶叶自然纯香的本味。

    新茶制作出来后,家家户户都要燃烛鸣炮,以茶水敬天地,祈安求顺,居住在附近的家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冲泡一壶新茶,端上各式茶点,一边品茶,一边话家事,这一天成了黄草人约定俗成的“团圆日”。

    坑里清泉叮咚响,黄草茶叶远飘香。

    如今,作为山里坑水库水源地的黄草,依然清泉汩汩,曾经繁茂的茶园已渐显苍凉,曾经作为通商赣州往来休憩之所的茶馆也已均已倒塌。随着近几年移民搬迁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村民搬出了深山,住到了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更为完善的地方,他们的就业选择开始增多,增收渠道也更为畅通,种茶、制茶的农户也越来越少,“黄草茶”这种带有家乡符号的茶叶,历经岁月的沉淀与发酵,幻化成了难以抹去的一缕乡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