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松的头像

郭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09
分享

书信

                      郭松

小时候,感觉日子过得很慢,没多少课外书可读,父亲写的信倒是读了不少,他每次代外婆写完信,都要逐字逐句念给她老人家听,外婆常说父亲的信写得好。

我写信最勤的时候,是上大学期间。1980年我考入四川大学,那时和父母联系的方式是写信。每当收到父母从老家寄来的信,读完之后当天就给他们写回信,告诉我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有一年回家,大姐告诉我,我寄回家的每封信,父母亲都会收藏好。收到我信的那天,他们都格外高兴。尤其是母亲,将我的信读了又读,隔上几天,又拿出来读,直到收到我新的信。

上大学那几年,给父母写信最密,基本上一星期写一封。记得那时候,学校晚上九点半就熄灯了,为了写信会点上蜡烛,在烛光下继续写未写完的信。夏夜,身边常有蚊子骚扰,有时被叮咬竟浑然不觉。写信、寄信,等待回信、读信,继续写下一封信……是我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

从贵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我与妻子分居两地,我在云南开远,她在贵州都匀,那两年联系的方式也是写信。调到昆明后,安了家、生了子。儿子上小学、初中时乖巧,学习成绩也不错;升入高中后,却较为叛逆。有一段时间,他放学回家,不及时做功课,而是长时间玩游戏,学习成绩在班上靠后了,考不起大学怎么办?我心里非常焦急。那段时间,怎么劝说都无效,我想起爱子情深、望子成才的《傅雷家书》。先后写了几封信,趁儿子去上学的时候,放在他房间的书桌上,让他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过了一段时间,儿子像变了个人似的,努力为高考做准备。令人欣慰的是,他不仅考起了大学,寒窗苦读磨砺了他,还考起了公务员。

有时我会想,越是浮躁的社会,传统的东西越珍贵。别小看几封平常的书信,有时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同样是写信,电子的大都说的具体事,简单地沟通情况,深层的交流少了,感情的温度减了。没有了剪开信封、展读家信的那种温馨。古人讲“见字如面”,我的理解是:手写的信带着心情,特有的笔迹还感觉亲切,高兴时字迹的潇洒,悲伤时字迹的滞涩,都会如影随形显现出来。

手机似乎让人们的距离越来越近,随时都找到关系亲近的人,随时可以通话这种几乎没有距离感的联系,却可能让人们没有了思考的空间。而写信是需要一定距离感的,认真思考,耐心等待,不是即时通话,而是隔时说话,长长的话慢慢地写,能进入内心深处。写信时,一笔一划地写,遣词造句寻找合适的表达;收信时,细细品味信中的每个语句,猜想亲人写信时的心情,等待亲人回信时的心情。

从前慢,但有家信相伴,可以抵御时间的艰熬;如今快,快得懒于动笔,从网上复制粘贴给你。如果说,经历过书信的人,念想的是那一个个信封、那一枚枚邮票、那一张张信笺、那一行行笔迹,以及字里行间传递的温度,那么,没有经历过书信的人,眼见的几乎都是行色匆匆、言语匆匆。随着那种娓娓道来书信的消逝,失去的恐怕不只是生活的悠闲和雅致,还有感情的细腻和体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