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松的头像

郭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20
分享

云南的传统民居

                      郭松

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历史的肇始地之一,各少数民族建造的民居,应该是人类最早的民居之一;这些不同风格的民居,历经数千年的沧桑,除了穴居式民居基本消失外,有不少传统民居仍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干栏式民居。干栏,在古文献中,又称高栏、葛栏、阁栏等,有的地方又称吊脚楼、落地楼、竹楼、木楼等。在打桩的几根木头上,铺上横梁和竹篾、木板,再在上面搭建房屋。一般屋面离地面一人多高,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搭梯供人上下。屋顶呈人字形的,以傣族人家为代表;屋顶呈倒梯形的,以景颇族人家为代表;屋顶呈一字形的,在佤、瑶、怒、拉祜、基诺、德昂、布朗、傈僳等民族中都有保存。

井干式民居。有的地方又称垛木房、木楞房,是用数十根圆木或方木,一层一层堆砌而成的。重叠木头的所需位置,打一个能托另一根木头的楔槽,使之紧密契合,纵横交错,堆成“井”字形状。以“井”字形堆砌的木头为四壁,屋顶多半为人字形,用木板或木片覆盖,上面压石块,以防脱落。一般是一房三开间,中间为堂屋,右间为卧房,左间堆放杂物。这种民居,在独龙族、纳西族、白族中还保存着。

蘑菇房民居。从外观上看,形状如蘑菇,以红河的哈尼寨子最为典型。以石垫基,以土砌墙,屋顶用茅草盖成菌头形。一般有三层:底层用来关马圈牛,堆放谷船、犁耙等农具,顶层用来放粮食堆柴草之类,中层用来住人、做饭、会客等。倘若你去哈尼人家作客,主人会邀请你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乎乎的糯米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

土掌房民居。在地上用夯土的办法,先夯筑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四围土墙,然后在土墙上架上一些木椽,木椽上再铺一些荊条或树枝,再在荊条或树枝上抹涂草拌泥,使屋顶形成一个平台。这种民居,多建在朝阳、开阔的山坡,顺着山势一层一屋往上盖,俯视如层层平台,仰视如级级阶梯。滇中、滇南的彝族,多住此类民居。

“一颗印”民居。昆明附近的彝族,多为一幢正房、两幢厢房和一堵开大门围墙组成的合院式民居。石垒屋基,木架承重,土墙瓦顶,院内重檐,院外单檐,从外观上看,像一枚方形印章。厢房又叫“耳房”。正房三开间、厢房各一开间,叫“三间两耳”;正房三开间,厢房各两开间,叫“三房四耳”。在昆明的景星花鸟市场旁吉祥巷内,至今仍保存着一幢150多年历史的“一颗印”民居,院内房间三明二暗,一厅六耳,是如今昆明屈指可数的老房子。

四合院民居。丽江的纳西族人家,正房一般为两层楼三开间的垂檐式,正房前有个宽敞的檐廊。正房的出檐两端钉有裙板,称为“封火板”。厢房一般为平房,即便是两屋楼也要比正房矮一些。正房居中的木门雕花,上有鱼虫花鸟之类的图案。院内种花养草或放置盆景。照壁四周是整齐的青砖,中间是石灰粉墙,都请人题字绘画,看上去古朴典雅。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和六合同春。大理的白族,将一幢房子称为“一坊”。三坊一照壁,即由一幢正房、两幢厢房、一道照壁组成一个合院。与彝族、纳西族的合院不同的是,正房、厢房和照壁一样高,组成一个墙体高大的院落。四合五天井,即由四幢房围成一个大天井,两幢房之间又各有一个小天井,小天井边的小耳房,多为厨房、碾房、杂物房等。六合同春,其实是三坊五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的重院,即一幢房有相同的两个院落,用楼上楼下的走廊将两个院落的房子串连起来,一般是人口多的人家才这样建盖。

保存下来的民居,是考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的活化石。这正如俄国作家果戈理说的那样——“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音乐和歌曲沉默的时候,建筑仍在歌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