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松的头像

郭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23
分享

心心念念的“丝娃娃”

                      郭松

贵阳,算得上我的第二故乡。在贵州大学读研那三年,几乎每月都要从花溪坐中巴到市区打一回牙祭,街头巷尾的小吃很多,最爱吃的当数“丝娃娃“”。

“丝娃娃”在我们老家叫“十样卷”,记忆中好像要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而在贵阳随时随处都能吃到。“丝娃娃”晃眼一看,颇像初生婴儿的包裹,用米面粉烙成如纸般的面皮,约手掌那么大。卷入萝卜丝、海带丝、折耳根、绿豆芽、炸黄豆、脆哨、糊辣椒等。吃的时候,要放一些酸酸的佐料,脆嫩、爽口、开胃。

传说,民国初期,有妇不孕,遍求名医,久治无效。丈夫,去寺庙上香,祈求继嗣送子。老法师嘱:念诵经文外,要常吃素。并教制:“将搅拌好的面粉,在不放油的热锅里杵一下,烙成很薄的面皮,放点绿豆芽、萝卜丝、炒黄豆,包好,佐料,食之。”他回家后,依嘱而做。妻问是啥?他应“思娃娃”。妻说:“真像,好兆头!”过了些日子,妻有了身孕,生了个小子,办满月酒时,有亲友打听,服用何药?他如实相告。此事不胫而走,喜食者多起来。因“思”与“丝”同音,演变成“丝娃娃”。

早先的“丝娃娃”,面皮里包的确实只有绿豆芽、萝卜丝、炒黄豆。豆芽,“清热解毒,疏利三焦”;萝卜,消食和中,化痰理气;黄豆,“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还“长肌肤,益颜色”。现在的“丝娃娃”,配菜增加了许多,有黄瓜、莴笋、海带、折耳根、芹菜、蕨菜等。调理功效不用多言,还让人大快朵颐。

原先卖“丝娃娃”的,大多是中老年妇女,用提兜或背兜,装上面皮、配料,走街窜巷地卖。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上小学时,常拿压岁钱买来吃。那时候,一分钱能买一个,在常光顾的小摊,讲一下价,两分钱能吃三个。儿时吃“丝娃娃”,大都蹲着吃。将面皮摊在掌心,配菜各夹几丝,放在面皮上,包成上大下小的兜状,往里面灌两勺佐料,仰头一次揉入口中。

后来,听贵阳的一个朋友说,“丝娃娃”根据佐料不同,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型,用香葱、大蒜、生姜、折耳根、酱油、酸醋、味精、糊辣椒等调配佐料。另一种是创新型,将番茄捣碎成酱,辅以白酒、食盐、西芹、红辣椒等,经腌制发酵后,成为底料。食前,用新番茄浆与底料,按比例勾兑,慢熬几个小时即可。将传统红酸汤制法与苗侗酸汤制法融合,口感更为丰富。酸味纯正,圆润清新,生津止渴。

“丝娃娃”从一种小吃,走上高档餐桌,进入婚宴菜谱,成为吃家青睐的美味佳肴。短短数十年,浓缩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折射出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种街边小吃,除充饥、爽口之外,若还能与桑梓之情关联,唤起一些乡愁记忆,成为一种地域标识,一种文化符号,“丝娃娃”或为而不争,或当仁不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