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学杰的头像

郭学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22
分享

领航

包村扶贫是艰辛的差事,许多青年人下村镀金,一年半的时间觉得很难熬下来。有一人从2001年起包村帮扶,到2019年已经从事扶贫工作整整18年,熟知他的人都叫他包村“专业户”、扶贫“留级生”。他就是东营市农业银行原人事科主管苟爱华,帮扶工作业绩突出,引领东营市包村帮扶工作。

苟爱华,1955年2月出生在垦利县。19岁高中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海军的光荣一员。退伍后成为中国农业银行的职工。2001年,组织选派苟爱华包村帮扶,离开舒适的机关走进条件艰苦的农村,先后转战垦利县、利津县5个贫困村庄,一待就是18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00万元,个个贫困村庄摘掉贫困的落后帽子。苟爱华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少年时读书在农村,但高中毕业后从军,服役十三载,1987年转业被分配到农行,本来农行是立足农村,但为抵御金融风险,也“穿上皮鞋”进了城。从此苟爱华安居城市并长期在机关工作,对农村了解甚少,对“三农”工作更是一无所知。18年的下派帮扶,曾经担任市农行驻村工作组组长和“第一书记”,零距离贴近三农,苟爱华亲眼看到农民劳作,亲历农民生活,亲身体验农村工作,亲手改变农村面貌。包村工作苟爱华感悟深刻,百姓无小事,事事连农家。

2001年11月28日,受组织的委派,带着几分茫然、几分好奇,苟爱华成为众多驻村干部中的一员。告别父母、妻儿,离开繁华都市,怀着憧憬、揣着梦想,带着豪情与忐忑,来到垦利县西宋乡朱家村,担任包村组组长,开始了漫长的下派生涯。朱家村是一个沿黄小村,20世纪40、50年代是垦利县委机关驻地,革命老区。然而朱家村偏僻,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要想富,先修路。苟爱华从群众最盼望的事情做起,给朱家村修筑柏油路。苟爱华所帮扶过的村庄,村村通柏油路。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利津街道安家庄村,出了村就进城,村里和城里的道路截然不同,城里马路宽广平坦,村里的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车辙半米深,好天起伏颠簸,雨天无路可行。村民的小十二,小三轮漂泊不定,颠簸不停,行在村里,时刻都有颠倒的可能。特别是到雨季,村里十几家养鸡户就犯愁。家里鸡蛋积存较多,自己运不出去,鸡蛋采购商又进不来,出行难成村民的一大心病。苟爱华身患糖尿病,毅然置健康于度外,多跑腿,多磨嘴,多管齐下筹措资金。苟爱华帮扶不添乱,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聘请专业人员勘测设计,招投标确定施工队伍。在修路的日日夜夜里,苟爱华夜以继日,始终坚守在工地上。天不亮就起床,转遍整个工地,用工、用料精打细算,力求把每一分钱都用得恰到好处。亲自监督工程施工质量,随时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晚上,拖着疲惫的身子,忍受着蚊叮虫咬和难以忍受的酷热,总结当天的工程进展,谋划明天的工程进度。苟爱华感动了村民,感动了乡村干部,感动了派出单位的同行人。人心齐,泰山移,经过60多天紧张施工,安家庄村民盼望已久的路终于通了。竣工那天,整个安家庄村都沸腾了。群众自发地买来鞭炮,庆贺公路通车。路修通了,安家庄村的鸡蛋运出去了,看着村民蘸着唾沫数钞票时绽放的笑脸,苟爱华的心醉了,激动地流下幸福的泪水。民以食为天,饮水质量关系到村民的饮食安全。喝不上水,吃不上饭,村民们就无法生活,就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就无从谈起安居乐业。苟爱华帮扶的村庄,做好村民饮水文章,让群众喝上干净、卫生、清凉的自来水。

漫长的18年间,苟爱华真扶贫,扶真贫,产业扶贫,知识扶贫,物质扶贫,基础设施扶贫,帮扶的每个村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宽了,屋新了,人富了,文明了,和谐了。“文明村”“示范村”等各种荣誉纷沓而至。2015年7月10日,苟爱华进驻与滨洲交界的利津县北宋镇鉴刘村,门户铺设“民心路”,鉴刘齐心奔小康,树立东营形象。其间,苟爱华担任鉴刘村第一书记,担当精准扶贫重任。苟爱华走进贫困家庭,走进农田里,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确定精准扶贫计划,符合标准的贫困户一户不漏,不符合标准的一户都不纳入。苟爱华把贫困户脱贫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扶贫计划,用情走访农户,用心服务群众,千方百计谋发展,多措并举做实事。苟爱华抓党建、促提升,抓民生、促和谐,抓产业、促增收。在鉴刘村,为两户低保户修缮危房,为残疾儿童田佳月捐赠书包和2000元现金,两名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资助,全村96户旱厕进行改造、104户户户通天然气,安装饮水机,村民喝上卫生健康的直饮水,全村56名70岁老人加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苟爱华开展农民培训,组织村两委和部分村民代表7批约59人次外出考察学习。先后到利津县郭屋村、南贾家村参观种植业;到临沂市兰陵县、莒南县参观学习农业生态园;到青岛市平度、淄博市沂源、济宁市金乡、聊城市阳谷等地参观学习种植业;到惠民、寿光考察高菜和板栗南瓜。苟爱华扶贫脚踏实地,甘心情愿,以干求成,以干求胜。他行走在田间地头,改变村子贫困面貌,带动老百姓发家致富。

下派帮扶工作充实又忙碌、紧张又从容。其间,苟爱华有对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善良的农村群众的喜爱,也有孤身一人的寂寞和对新环境的茫然与适应,更有对农村艰辛生活的体验。农村工作并没有诗人笔下描绘的那份闲适与浪漫,更多的是琐碎复杂和思索如何带领村民致富的苦恼。历尽酸甜苦辣,有得有失,苟爱华掌握了基层工作的基本方法,积累了基层工作经验,历练受益终身的美好品德,收获了在机关永远学不到的东西,受益匪浅。正当安家庄公路建设最紧张的时候,苟爱华视为掌上明珠的儿子,正处在人生三岔路口。天天忙帮扶工作,差点耽误了儿子的学业。正当安家庄特色种植示范园建设的关键时期,年迈的老父亲病重进了监护室。苟爱华赶到人民医院的时候,父亲已经安然离去。2011年初,苟爱华办理了内退休养手续,疼爱他的爱人觉得苦干了半辈子的苟爱华,该在家里好好休息,一家人也该过上清静日子。而苟爱华没听爱人的劝说,义无反顾地返回安家庄,继续做下派帮扶工作。历届帮扶工作队返城时,苟爱华总是带回家一大摞荣誉证书,成为帮扶工作的一面旗帜。组织部门希望他继续留在扶贫岗位,派出单位也愿意派对苟爱华继续扶贫工作。18年帮扶工作,苟爱华从11届连续到19届,历届出色完成扶贫任务,增强了才干、锤炼了党性、贴近了群众、收获了友谊。

“行百里者半九十”。苟爱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定地走精准扶贫之路,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让贫困村群众情愿、主动、自信、坚定地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苟爱华因此成为扶贫路上的领航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