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学杰的头像

郭学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24
分享

举世无双的宋春荣沟

打开电脑搜索“宋春荣沟”,一行醒目的字迹映入眼帘,“现代黄河三角洲以渔洼为顶点的扇面,西起黄河三角洲北部河口区下辖挑河,南到垦利县宋春荣沟。”宋春荣沟作为一个地标,载入全国高中教科书,载入中国发展史册。

宋春荣,一个普通的渔民,父亲宋长德是“养老女婿”所生,封建社会里视为“外姓人”、“野种”,让人瞧不起,受尽家族岐视和凌辱,1909年携妻儿老小到黄河入海口逃荒,在一盐坨子安营扎寨,以打鱼为生。宋长德生育五男二女,妻子带领女儿们撮胡绿豆,掐野穇子,补充家中粮食。宋长德率领儿子们捕鱼。当时海滩上潮沟子纵横交错,其中有一条水质好,鱼虾肥,宋长德的三子宋春荣率先占据这条沟子。后来渔民增多,他们经常进沟避风,称宋春荣为“坨头”,该沟取名“宋春荣沟”。宋春荣经常在沟里捕鱼,收购渔民捕获的鱼虾等海产品,驾驶小船沿小清河逆行到济南卖海产品。

宋春荣沟曾是黄河流路。滔滔黄河,奔腾东流,携大量泥沙入海,撵海造陆。黄河善淤善决善迁,1855年黄河从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北徒夺大清河注入渤海。由于海水顶托,流水缓慢,大量泥沙沉积,填海造陆。老河道淤积塞堵,黄河水从低洼处行水,部分海沟变成黄河流路。宋春荣沟曾有两次为黄河流路。史料记载第一次是民国18年(1929年)土匪在纪家庄扒口,河水东行,流路散乱,先后由南旺河(支脉河)、丝网口、宋春荣沟、青坨子等海口入海。该道历时5年,实际行水3年又4个月。

第二次是民国23年(1934年),合龙处(集贤乡李家呈子与郭屋间)民埝决口,大河东去,流路散乱,后形成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三股入海之势。民国27年(1938年)黄河在郑州花园口改道南行入淮,山东河竭。1947年黄河归故时,仍循原河道入海。该道历时19年,实际行水9年又2个月。该时期宋春荣沟上连黄河,下接渤海,渔民们由该沟下行入海,上行驶入黄河。

1953年,在小口子附近,神仙沟与甜水沟相向座弯处,人工开挖引河119米,引甜水沟河水直入神仙沟,裁去神仙沟上游(四段河)一段弯道。该工程称“小口子裁弯改道”,甜水沟与宋春荣沟完全淤塞。大、小孤岛连成一片,四段河弯道也积淤断流,形成神仙沟独流入海形势。

宋春荣沟淤积大片肥沃土地。小口子裁弯后,宋春荣沟两岸尽是新淤地,芦苇丛生,树林密布。20世纪60年代孤岛地区开发,大批开荒者沿宋春荣沟两岸定居,形成众多村庄,养育了永林、辛集、双义河、牛庄、油郭、西隋、东隋、东商、西商、东寨、贾刘、兴林、青林等村数以万计的村民。

“宋春荣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占山为王,圈地为主,是封建社会一大特点。清末民初,我国仍旧是封建制度。黄河入海口开发,是无序开发,讲究“先来后到”,先到者为大。宋春荣占有一条海沟子的拥有权、经营权,渔民称他为“坨头”,船只经常需要进沟避风。那时,黄河口荒滩杂草丛生,红树遍布,红碱蓬茂密,芦苇拥拥不透(非常茂密,抱不过来),一镰割不出一个窝来,土匪、海盗藏在草丛中,时不时地骚扰渔民。渔船进了宋春荣沟,就受到宋春荣的保护,匪徒不敢进沟干坏事,宋春荣兄弟得到当地居民和渔民的爱戴。

宋春荣沟是举世无双的地标。黄河三角洲依据生成时间分为古代三角洲、近代三角洲和现代三角洲。黄河现代三角洲(黄河河口三角洲),以渔洼(北于村,垦利街道)附近为顶点,北至挑河,南到宋春荣沟,成为人工改道形成的黄河三角洲的边缘,随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宋春荣沟举世闻名。

宋春荣沟是当地居民独一无二的生命源泉。20世纪60年代初,孤岛地区开发,宋春荣沟两岸聚居大批拓荒者,70年代,宋春荣沟成为孤岛地区排水沟之一,入海口成为渔港,时常引来黄河水。虽然其时黄河乳汁已断数年,人们仍吃其有限的奶水发展生产,养育出一代代共和国优秀人才。宋春荣沟右岸不远处有一个立村111年的村庄叫宋坨村,是宋春荣的家乡,居住着宋春荣的孙男嫡女,他们秉承祖辈遗训,宽以待人,有的为人师,从事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有的继承祖业,发展海洋渔业;有的成为国家水产专职干部,几代人都是海洋方面的行政管理人员。宋坨村求精求实精益求精,求新求胜稳步前行,成为山东省文明村。

随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国家黄蓝战略的实施,宋春荣沟越叫越响,两岸居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