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志林的头像

郭志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01
分享

江南背影

江南背影

曾经不止一次的被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文化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所感动,帝国的兴衰荣辱,与塞外的牧场与行宫,竟是那样的形影相随。

木兰围场,金戈铁马,震撼着边疆少数民族的铁骑。承德,避暑山庄,宫灯摇曳的瞬间,安抚着塞外游牧民族不臣之心。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但把血雨腥风挡在了关外,也把天花封阻在塞北。清王朝留在承德的背影,彰显出一个不修长城帝国的雄韬伟略。

塞外,两颗轻灵的棋子,拱卫着紫禁城的安详。谁不信这两颗棋子能抵万里长城,百万雄兵?如此的胸襟胆略,游牧江海的北方诸民族焉能不臣服?这两颗棋子所透露出的睿智与勇气,足以让历朝历代的君王们汗颜,而成为古往今来,空前绝后的上乘之笔。

……一切都远逝了,只留下塞外那个王朝的背影,在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的交汇处,静静的袒露岁月的峥嵘……

不曾想,在绍兴兰亭也能看到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足迹和御碑。康熙、乾隆纷纷下江南,不是为了游猎,而是为了更好的完善大清国的统治。期间,在江南留下的每一个字,都浸淫着家国万代的春秋大梦。

兰渚山,好山好水,竟引得生气勃勃的康熙皇帝流连忘返,康熙治水患奔走江南,疲苦之余,手书《兰亭集序》,笔走龙蛇之间没有了帝王的霸气,只有融入江南水乡的一团和气。不知道康熙皇帝在书写《兰亭集序》的时候是否想到了塞外,是否想到了塞外不安宁的行宫与围场?

雍容华贵舍我其谁的一代英主乾隆皇帝,文治武功不亚其祖,肆意纵横间,不忘风雅钱塘,以一首七律《兰亭即事》暗示并告慰天下子民,满汉一家。紫禁城那扇虚掩着的厚重大门,悄然迎送着一缕又一缕草木春风。

爱新觉罗家族入关,在完成铁血征服的同时,积极学习汉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继续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前行,如果抹去古书上的血迹,谁能不认可又一个汉唐盛世在历史的夕烟中珊珊而来?在对抗与降服中慢慢融合的不仅是血统,还有北方民族文化的兴起与繁盛。

康乾祖孙,励精图治,气吞万里如虎。他们的先祖继承了朱棣建造的紫禁城,也继承了大明王朝的万里江山。他们不遗余力的巩固满人的统治,同时也将汉文化带进满族贵胄皇亲。清朝皇帝是中华文化的积极推动者与倡导者,其功甚伟!兰亭的儒雅挥毫,就是历史的铁证。

兰亭遗墨,遗梦江南。康乾心中大一统的苦心可见一斑。我困惑,同样气吞山河、书法造诣深厚的雍正皇帝,为什么没有在兰亭留下只言片语?这位康乾盛世的过度者,呕心沥血的忙碌,难道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北方的木兰围场和避暑山庄?大清国的海雨天风,就这样任由他独来独往?可怜,红墙高耸,竟然围困着这样一位鞠躬尽瘁的皇帝!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已故书法家启功先生,不但经常品味《兰亭集序》,而且创作了《新兰亭集序》,启功先生算是弥补了雍正帝的遗憾,康庸乾得以完美的在绍兴收官,即使穿越了两个沧桑百年!祖孙碑因为雍正九世孙而增添了新的历史内涵。

康乾御笔,一尘不染。祖孙二帝给后人留下了内涵丰富的“祖孙碑”。康乾功过,代代后人呆呆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把目光短暂的停留在这款石碑的阳面与阴面,是石之幸?康乾之幸?还是我等之幸?

伫立在江南水乡一隅,凝望历史进程的某个瞬间,心中不免感慨。在水墨兰亭间,我们无法想象“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刀光血影,这里“惠风和畅”的繁华胜景,让人无法想象清初入关的血腥。大清国的马上天子们,用不同于统治北方胡虏的手段来治理江南,他们深知满汉融合的越早,江山越稳固,江南反清复明的仁人义士在怀柔政策的感召下,逐渐回归并参拜正统王权的威仪。江南才俊,红顶穿梭大江南北……

康乾盛世,是封建帝王留给中华民族的最后一次繁华。尽管以后的岁月,王朝衰落了……。衰落的清王朝已经尘封在历史深处,如果你不去翻动这段历史,那些尘土就不会醒来……

与秋雨先生不同的是,我敬畏塞外清王朝的背影,也同样赞赏康乾留在江南的背影。一南一北两个背影,刻画了清王朝的繁盛与豁达。兰亭,因为外来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名垂天下,也因为“外来人”的“祖孙碑”,而增加了厚重的沧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