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阳从羊倌“蜕变”成一名名厨,还当上了省劳动模范,故事本不新奇,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只要肯于付出辛苦“精雕细刻”自己——题记
一
1995年12月,辽宁省锦州北宁市(今北镇市)灵山脚下的鸭子河结起厚厚的冰。16岁,身高不足1米6,身材瘦小的张阳,背着破旧的行李卷走出高起堡村,恋恋不舍地在刺骨的寒风中向山外公路走去。
张阳12岁时,苦难降临到家中,先是父亲病逝,紧接着母亲因生活压力太大精神失常。家境贫困,生活难以为继,初中才念半年的他无奈辍学,当上了一名羊倌。
两年后,张阳和哥哥随改嫁的母亲来到继父家。继父是位憨厚老实、心地善良的人,待张阳兄弟如同己出。继父对他俩越好,哥俩心里越不落忍。继父家的生活条件虽然比张家强些,但已长成半大小子的张阳不愿在家吃闲饭。他要去学艺,要挣钱养家糊口,要为母亲治病。
张阳走出大山来到县招待所,找到在那里当经理的舅舅,舅舅安排他到厨房帮忙。厨房的活又苦又累,初入社会的张阳不适应,没干上3个月,便不辞而别,又回到村里放羊去了。50多只羊一放一年多,收入却连吃饭都不够。
很快,单调、乏味、寂寞的放羊工作搅得张阳内心又躁动起来,难道一辈子就这样困在大山里?张阳不甘心,又来到县招待所找舅舅,发誓再苦再累也坚持下去。舅舅再次收留了他,依然没给他半点特殊照顾。
这次回来,张阳变了一个人,成熟许多,不再给舅舅添麻烦。他很清楚,活再苦再脏再累也比在家强,最起码能吃饱。张阳安下心埋头苦干起来,洗菜做饭、刷锅冲地、切肉炒菜,样样活儿抢着干。
当时,最没人愿意干的活儿是收拾成坨的冻鱼,张阳主动包揽下来,每天五六点钟爬起来,把一坨坨冻鱼化开,将裹着厚厚冰碴儿的一条条冻鱼鱼鳞刮净,再将鱼肚收拾干净。没等把上百斤的冻鱼收拾完,两只手已经冻得像猫咬似的又疼又痒。
学徒学徒,三年“为奴”。在厨师行业,想当主厨,首先得练就“三分勺工,七分刀工”。为掌握刀工,张阳一有时间就帮主厨做案板活,切菜、片肉、剁馅、揉面……那时煤气灶还不普及,炒菜全靠烧煤烧柴,厨房里总是热气升腾,湿气盈盈,厨师每天就像刚从河里逃生的溺水者,浑身湿衣贴身。有一年夏天,天气闷热,厨师累得工作服湿漉漉地黏在身上,见张阳有意想帮他干灶上活儿,索性把菜勺交给了他。这样的机会张阳特别珍惜,干得很起劲。从那以后,张阳想上灶,主厨就给他“开绿灯”,他没让主厨失望过。
后来,舅舅带张阳去了自己承包的酒店,安排他做了主厨。这是一家对外经营的酒楼,食客多,每天都得安排100多桌酒席,光二斤重的红烧鲤鱼就得做200来条。张阳带着七八个比他小不了几岁的老弟,每天一大早就把鱼收拾出来,然后剁排骨、切猪肉,择菜洗菜,做案板活儿。
白天上灶炒菜,晚上又领大伙备菜备料,有时一忙就到半夜一两点钟,眯一觉凌晨四五点钟就爬起来“起火”,七八点钟开始做席,一悠40多桌,每天要做200多桌,忙得连缓歇的时间都没有。渐渐地,舅舅发现张阳是个干厨师的料,就送他到市里的饮服技术培训学校深造,在那里学雕花、面塑及多种菜肴的烹饪技艺和理论。
餐饮业比较特殊,烹饪学校只是给学生打基础的地方,学生步入社会后想成为真正的大厨,需要重新拜师,并从最低级的洗碗、洗菜、水案做起,若干年后才能获得跟在师傅身后学艺的机会。因此,张阳毕业后没有选择回老家,而是先后去了大连、锦州、葫芦岛、兴城等经营较好的大酒店寻找机会,却始终没能拜到一位技艺高超的师傅。无聊时,他就守着14英寸黑白电视机消磨时光。直到有一天,张阳在电视上看到了“烹饪状元”,时任鹿鸣春经理刘敬贤的专题片,很是震撼,心想若能遇到这样一位大师该有多好。
二
中国餐饮文化博大精深,著名的八大菜系川、鲁、粤、苏、浙、闽、湘、徽菜可谓尽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八大菜系虽然历史悠久,却尚无任何一个菜系被整体收录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唯一成功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是八大菜系之外的另一类菜系——号称中国菜系“无冕之王”的辽菜。鹿鸣春是辽菜的发祥地及经典代表,也是沈阳著名的“三春、六楼、七饭店”之首,名盖辽沈。
2008年,经人介绍,张阳来到沈阳南市鹿鸣春饭店后厨,在那里结识了刘敬贤大师的高徒刘云。在辽菜领域,刘云深耕多年,深得辽菜真传,掌管着鹿鸣春后厨。他技艺精湛,高才大德,特别是对于张阳这样来自农村的孩子,刘云不图任何回报,毫不吝惜自己的厨艺,倾心把多年学得积累的技艺一点一滴毫无保留地传授张阳。
刘云还破例让张阳与他共用一个灶台,那段时间,张阳每天都会被刘云所感动。这位50多岁的主厨,从不把自己当名师,苦脏累的分外活儿也抢着干,淘下水道、冲地、端大盘,把鹿鸣春当成自己家一样。刘云对张阳的促进,不仅仅在于厨艺,而且还在于对待工作的热忱、对待事业的态度。
三四年后,张阳已经掌握了10多道辽菜“功夫菜”烧制技法,这时,他心里有些急了:“我都来这么久了,啥时候才能独立上灶掌勺啊?”张阳祈求的目光,刘云早看在了眼里,却一直装作没看到。
这很像电影《少林寺》中的一个情节:一次,徒弟觉远问师傅,我来了这么长时间,怎么总是让我挑水砍柴?师傅笑而不答,待到后来觉远学有所成,独担一面了,师傅才放手他施展武功。觉远终于悟到,师傅这是在培养他的心性。张阳出徒那天,悟出同样的道理。
张阳虽然没有机会拜刘云为师,但刘云却把他当成自己徒弟一样,毫不保留地传给了他许多绝活技艺。
辽菜菜品丰富、季节分明、口味浓郁、造型讲究,让张阳眼界大开,也看到了自身厨艺的差距。张阳经常自我提醒:“学艺不能好高骛远,要一步一个脚印,功夫要下到细微处。”张阳如饥似渴地向刘云学习,把一点一滴的心得都记下来,每次做菜之后都请刘云点评,找差距和不足,督促自己提升厨艺。为了掌握更加全面的技艺,张阳开始琢磨起面塑,购买了不少面塑方面的书籍,向面点师傅请教。从和面到造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反复实践,面塑技术大幅提升,为日后制作满汉全席等大型菜品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5年的一天午后,由沈阳市总工会举办的超级技工电视大赛中式烹调师总冠军决赛,展开激烈角逐,这是张阳第一次参加厨艺大赛。经过3轮淘汰选拔,参赛的50多位来自全市各大酒店主厨和几所饮服学校老师,只剩下了张阳和另一位同样来自鹿鸣春的参赛选手。
张阳参加决赛的3件作品分别是:花色凉拼松鹤延年,热菜菊花鱼片和三丝素扒鱼翅。凉拼讲究色和形,热菜注重制作流程、营养搭配和味道鲜美。为了确保在赛场上万无一失,参赛前很长一段日子,张阳都是每天清晨5点钟起床操练,夜里12点才“收工”。
冠亚军已经被鹿鸣春包揽,但终归要决出高低,决赛现场“剑拔弩张”。越到最后的决赛时刻,评委表情越严肃,目光越犀利,对参赛作品的色、香、味、形要求越高。随着比赛推进,评委们的目光渐渐都转向张阳这里,紧紧地盯着他的每一个动作。胜负早已了然。张阳泰然自若,动作如行云流水般洒脱,就连已被淘汰的一些选手也不由自主地簇拥在一起,围上前来观赏张阳轻松、娴熟、优美的动作。赛场外摄像机前的观众,时而为他精湛的技艺喝彩,时而为他的炒勺在火苗直窜的炉灶上,以360度“翻飞”动作捏着一把冷汗。功夫不负有心人,张阳技压群雄,夺得了总冠军。
在鹿鸣春这片沃土中,张阳吮吸着名师的厨艺营养,孜孜不倦钻研苦练,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厚的收获。2016年以来,张阳先后获得超级技工精品民宴大赛冠军,中国技能大赛辽宁赛区中式烹调师大赛总冠军,中国技能大赛辽宁赛区暨第六届全国饭店职业技能竞赛金奖,中国烹调师全国总决赛金奖。2020年,张阳获得辽宁名厨、盛京大工匠荣誉称号。2022年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
三
张阳是刘云一手带出来的,刘云算得上是张阳的师傅,可刘云却不打算收张阳为徒。因为厨师行业与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一样,讲究传承和辈分,刘云把张阳当弟弟看待,希望他有更高的起点。在刘云多番引荐下,张阳与大师刘敬贤接触多起来。
刘敬贤的一次次点拨让张阳茅塞顿开,对博大精深的辽菜领悟和理解有了更深一层的境界,张阳的勤奋好学也给刘敬贤留下了好印象。刘云见刘敬贤很喜欢张阳,就千方百计给他提供拜师的机会。
2018年7月23日,在鹿鸣春铁西拜师堂里,来自国内餐饮界的几位烹饪大师,辽宁省餐饮协会的各位领导,以及鹿鸣春集团旗下各店总厨,共同见证了辽菜技艺传承史上的重要历史时刻——张阳正式成为“中国食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辽菜传统烹饪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敬贤的徒弟。当张阳激动地宣读完拜师贴,恭恭敬敬地给大师行礼奉茶的那一刻,他看到了站在一旁的刘云充满祝福的笑脸,看到了刘敬贤大师对他充满期待的目光。这时候的张阳,虽然感受到“有师傅真好”的幸福,却不敢有一点点沾沾自喜,他深感责任之重,辽菜传统技艺代代传承的神圣使命,从今天起正式落到他的肩上。
师从刘敬贤后,张阳的厨艺很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很快荣升为鹿鸣春饭店行政总厨。正当他准备大显一番身手,新冠肺炎疫情接踵暴发,餐饮业遭遇重创,只能靠极少的外卖收益维持生存。好不容易熬成行政总厨,又不得不回到炒大锅菜的外卖厨师,这样的变化令张阳有些措手不及。
然而还没等他回过神来,现实就很快把他击醒。按说,鹿鸣春改做外卖,凭着百年老店的名声,市场理应空前火爆。可现实并非如此,外卖终归是价格战,年轻的消费群体并不会单纯为百年老店的名声埋单。看着与预期有些差距的数据,总经理苦恼,张阳也苦恼。不仅如此,更现实的问题是,打荷师傅和切配师傅奇缺,招不来人。想当年,鹿鸣春是多少辽菜厨师的“理想去处”,如今竟也遭遇了用工荒。张阳受到很大触动,他意识到,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传承辽菜技艺,已不仅仅是厨艺的传承,更在倒逼自己尽快提升市场思维,而这,对于他来说,仍是长路漫漫。
初冬时节,我到鹿鸣春传习基地采访,看到46岁的行政总厨张阳正站在讲台上,俨然一位师者,在传徒育人。相信,在中华大地之上,很快就会涌现出一批辽菜烹饪技艺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