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海亮的头像

刘海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7/18
分享

弹弓记

唯记录与记忆耳,无涉纲线。

                              ——序言

 

十四五岁的光景,做过两年“神弹子”。

颇似《水浒传》里稳坐第十六把交椅神乎其技的没羽箭张青,练到最后,手起弹落,百发百中。

不像对火铳那样心有戒惧,火药、炮子还要花钱,一把弹弓,一袋圆滑的小鹅卵石就足矣。选择鹅卵石是无奈之举,弹子最初用的泥球儿,满头大汗地团上几十上百个,曝晒干爽,一来兴致,噼里啪啦,半天工夫,空空如也。也弄过用火花(火柴皮儿)和卡通片子跟同龄人、小孩子换泥球儿的勾当——手气总而言之相当不错,常常赢了人家,再换回来大把大把的泥弹子。记忆比较最深刻的是卡通片子中跟火花大小的封神演义系列,最贵重的又数老子骑牛图,身价是普通火花或者卡通片子的十数倍、几十倍。令人尴尬的是,久而久之,“对手”们都怯了场,没人跟你玩了,算是断了“财”路。

八十年代,小孩子野性大,差不多的发小们都自己“造”过枪具。火柴枪比较容易上手,八号铁丝拗出枪架,十来瓣自行车链子,几根皮筋,一截磨出尖头的铁撞针,加上火柴,齐活。小孩子的胆子越玩越大,渐渐不再满足于火柴枪那虚张声势的“叭”的一下,火柴棍儿飞出去,又没什么破坏力,不如火药枪来得煞有介事。后来第一个实践的,是个同村的留级生,不知在哪儿弄了条玩具三八大盖儿枪身,他把原装的薄皮枪管,换成了锯好的钢管,接着改造击发装置。某一天他神秘兮兮地叫了几个死党去他家实验。据回来的兄弟说,甭提了,得亏怕出事儿,把那枪绑在了树杈子上,远远地用根细绳拽着扳机。几个家伙兴冲冲地躲在影壁后边,一拉,“轰”——炸膛了,枪身炸成几截,多悬!

枪具的尝试到此为止,不过瘾的火柴枪扔给了更小的小孩子,搞来搞去,唯有弹弓最拉风。当弹弓两侧的气门芯儿(皮筋)各加到四条的时候,弹弓便不再是一件小孩子的玩具,已经可以归类为防身的“利器”,对人身的威慑,急剧上升。不乏有某人眼睛被误伤致瞎的新闻出来,于是,大人们一再来缴械。管是管不住的,后来被提着耳朵嘱咐,千万,千万,不要拿弹弓对着人,否则后果自负。那时候的小孩子们,非常敏感,往往会臆想出一个又一个虚构的敌人,譬如入户的小偷、偷瓜的小贼什么的,而且是恨不得哪天对面撞上,好有大展身手的机会。

弹弓可以打一切。打鸟,打蝉,打鱼,打蛇,打猪,打鸡(鸭,鹅),打老鼠,打刺猬……在弹弓巨大的威力面前,“一切”皆是纸老虎。最刺激的要数打蛇,本来小孩子最怕蛇,而今有了“腰里硬”,却仨俩一伙的要去田野河堤上“狩猎”了。分花拂柳,拨草寻蛇,只要有邂逅,蛇子的末日算是就到了。几把弹弓齐上,蛇子哪怕挨上一弹,自然便呜呼哀哉。苜蓿地里的蛇最长,最难寻踪,甚至有临阵反噬的先例,所以,苜蓿地成了小孩子们的禁忌,有弹弓也是摆设。

常规的弹下“亡魂”是麻雀,野鸟都“仓”(警惕,仓惶),都若惊弓劫后,根本近不了身,进不了杀伤范畴。其实到后来,麻雀也“仓”得很,提着弹弓,转悠一个晌午,打不了一只两只,它们见人就逃。真正的狩猎良机是夜晚,一个小孩子打着长手电,一个举着弹弓,那些小生灵,正躲在榆树枝上,柳树枝上,杨树枝上,其它什么树的枝上,昏睡。手电照上去,通常是一小片灰白的肚皮,即便失了手,即便有一只被击落,剩下的几只恍然未觉,不过是往旁边挪挪挨挨,麻痹不仁。一个晚上,往往有十几二十几只的收获,回家烹食,近乎美味。

有一次得意忘形,夜里十点多钟回村,听到大杨树上有乌鸦啼叫,举手开弓,几秒之后,远处一户人家院里的大灯猛然亮了,一家人高声斥责着往院里跑,“谁?谁呀?疯了不是……”风紧,扯乎!!几天后的消息是这样:弹子下抛物线降落,打坏了院子里的洗衣盆,人家出来找人,正好碰上村里的某位游手好闲哥,他成了替罪羊。一个指认,一个否认,吵得不亦乐乎。小孩子们不免惊悸,心中大呼侥幸。

老子骑牛图,一张的身价,是泥球儿数百,到了初中年代,近乎成了邮票收集交换的硬通币。断了这条“财路”,一时让人忧伤不已。可西谚不是说嘛,当上帝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八十年代末期,农村的日子大有改观,村子里盖房子的人家比比皆是,他们把和水泥用的细沙再过一遍筛子,筛漏子就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尽管形状不规则,但圆滑质感,稍稍适应,便上了手。之后呢,弹子有了源源不断的供给,再不用为此发愁。然而,再之后考上了初中,学习任务紧张了,弹弓又是学校里的违禁品,只好把几把弹弓压到了箱底,再见它们时,忽而到了二十年后老屋翻盖时。

真正摸到鸟铳,可以纳之为“神弹子”故事的狗尾续貂。

也先后在文章里提过几次,大略是为三叔看守梨园,一杆鸟铳是必备品,还曾在偷梨人“入侵”时,朝他们头顶的天空开过一枪,声震村野,然后,再没有人敢来撩拨“虎须”。

文末赘语——三十几年前,野生动物保护法堪堪施行,且麻雀之流,一直还处在“四害”的影子里。此外,也不须危言耸听,大谈慈悲与否,不要像一些“公知”那般从国外归来,人的生存价值看不到,动辄便讲这个保护,那个保护。

人类发展的历程,筚路蓝缕,左冲右突,活下去,是唯一的真理。

当然,在科学与法律昌明之今日,一切有序可循。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