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了好,要不越睡越糊涂。
——电影 《大红灯笼高高挂》
1
朝曦初露,天色微霜。
寄居公寓的这片小区里,又有哀乐响起。唢呐声声,尖锐而凄厉。
徽地的丧礼,之前在文字里稍稍记过,就是很局促的一个简易小棚,一张桌子,外加骨灰盒与照片,然后棚外花圈挽联罗列。人无须重孝,轻易听不到哭声。风俗的迥异,一个外省人最好不要来指手画脚,既无资格,也无礼貌。但感觉上,确确潦草了些。
自然都是做与活人看的。《左传•成公十三年》里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长了一张中国人的脸,长了一个中国人的胃,自小受的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之教育,对待一件事情的评判,往往理智与感受,截然相反。所以,哪怕外国人学会了流利的中文,掌握了汉字的书写,甚至自以为了解了不少中国文化的“精髓”,但他永远都没有中国人的情绪。
为何?血脉因子里的传承,历来生活环境的熏陶,朋友圈子的“固溶”,历史文化的浸淫,非一朝一夕之功。“像”与“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可以推而广之,同理,并非我们学会了一国的外语,便自以为如鱼得水,真的成了“洋人”。
遥远的两地之间民俗也是如此。即便是你在徽地住上二十年,三十年,你仍然是个格格不入的外省人。如雁孤悬,身边越热闹,心里越孤独。
不过,这很好吖,证明有坚持,不忘本。
2
昨日的招标现场,近七成的参予者是老乡们。各各不熟,但在故乡之外两千里的地方相遇,当然有一点点赏心悦目。虽然理论上是竞争对手,免不了逐利而争,但又何必唯利是图?但倾其力耳,实力比龃龉妥帖。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间隙里,聊了些共同的人脉,只言片语,蜻蜓点水。在中午的酒会上,每个人在使出浑身解数,争取给甲方留下深刻良好的印象。因为与甲方合作有年,多少就流水行云了些,礼节做到,其它的不是个人能左右的事情。
在生活的倾轧下,做不到那么的超脱,况且干的是贸易这一行,人情不擅长,无异自寻死路。老乡们做的,或许这个人曾经已经做了无数次。不知凡几论及,譬言出书,亲戚友好每每建议,唯有苦苦一哂,难道不想么?但是,没有市场读者的支撑,掷金出书,然后呢?到处馈赠?或是见群推销?怎么做都是本分,没有任何问题,不过,累而且惭嘛。
文学既然不能谋生,自应老老实实搬砖讨生活。先能活下去,再言兴趣。记得说过,有那么一天,为了生活,必须与文学二选一了,后者当断然放弃。
写作是挚爱,伟大不到为之奋不顾身……
两杯酒下肚,酒会进行到最热烈的阶段,几方频频举杯,掏心掏肺,壮语豪言。
一位小老乡脸如红布,没到酒会结束,已在桌上睡了过去。
一点不可笑,结论反而是人家很努力。
为了生活,应当是这个样子。
3
归途酒也上了头,恍恍惚惚坐过了站,邻座的大姐说,你是真累了!喊不醒呢。
车窗外,云蒸霞蔚,大好的天地,旷野中阡陌纵横,碧绿碧绿。然后在朋友圈里随手写下:你看看这斜阳,你看看这麦地!
邻座大姐抱着她一周多的小孙子,儿子在远处的座位。很朴实的样子,她说退了休在合肥看孙子,周末了回阜阳,老伴儿一人在家。说小孙子聪明,虽然不会说话,心里啥都晓得,不停地闹,是在找他爸哩。说给弄得再好,也讨不了儿媳的欢心,动不动指桑骂槐,一顿子抵牾。又说还有个九十四岁的老娘,现在瘫在床上,早先其他兄弟姐妹不管,她是老大,发了火,现在大家轮班伺候。
又搭工夫又搭钱,怎么换不了个好呢。大姐指的是儿媳。劝解是必须的,她既然选择了相信一个旅途中邂逅的陌生人,应当有所回馈——儿媳呢,也没拿人当亲闺女看待不是,亲闺女跟咱撒娇撒气?你会不会这么纠结?听着人家也没做啥大逆不道的事儿,嘴碎而已。看在儿子,看在小孙子身上吧。再说了,一个黄花大闺女给你们家了,你们是一家人,人家能没有危机感?忍一忍,说不定磨合磨合,就好了。母亲那里,理当如此,人生暮年,兄弟姐妹们出出力,家和万事兴。
邻座大姐颇认可,一个劲儿说是呵是呵,兄弟你这么一分析,还真是那么个理儿,我心里也平复了。她的小孙子“啊”、“啊”地哭着往外扎撒着手,她只好又站起来,不停地徘徊摇晃。
4
从阜阳折回,晚上七点钟,误了一个多小时。
搞搞弄弄,洗个热水澡,坐在床头,忽而万念俱灰。
一刹那的不值,转瞬即逝。心旌摇曳要得,一锤定音也要得。
想招投标的老乡们已经回返,十个小时的车程,估计到家是后半夜。
酒醉的,没醉的,全部抱着火一般的希望来了,中了,丢了,明日,后日,以后的朝朝暮暮,这种情景将重复上演。
如果一个人的崩溃有那么容易,治愈亦然。且无法寄希望于任何人。
“要么忍,要么滚。”这句自创的格言,越想越是神来之笔。
在灯下痴怔半晌,想到还有日日必须的功课要做,便下边的五律,十几分钟润色完成:
数日酌斟苦,群山行太赊。
彼时喻幕燕,此刻警杯蛇。
霜雪催寥鬓,泥涂覆落花。
归来无甚语,欠我一浮槎。
小圈子文化,懂的自然懂,不懂的,短时间解释不通,索性大部分时候,不去诠注。
5
一定会被人误会,那就误会着吧。
所谓行内行外,特别是比较专业的领域,天堑鸿沟。
因而在某平台上发文两年,粉丝才有三千多人,能落下来的,同道中人占多数。
最近十来个月,几乎每天一篇散文发上去,十有八九是旧作,有的很“炸裂”,有的波澜不惊。自然阅读自然选择的结果,得认 。
颇多留言,一开始可以一一回复,慢慢地,只能每一条点一个赞上去。有生活琐务的因素,有心情郁结的因素,窃以为,大家奔着正文而来,点赞也是回应。
一篇字敲到末尾,远处的唢呐换了大喇叭,嘶哑高亢,心如刮刑。
而阳光呢,阳光照光公寓里,宛若苦尽甘来,又宛若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