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海亮的头像

刘海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1/10
分享

荐诗记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杜甫

 

1

文友让我推荐可以灵魂相契的诗人,惯常只有四个:洛夫、余光中、海子、陈先发。

我是不怎么在乎他们的声名的,尽管他们有的高大,有的内敛,有的蓬勃,有的模糊。以现代诗而言,特别是以中国现代诗而言,读了那么多诗,读了那么多人,眼前一亮的没有几个。即便有的也被冠以大师的名谓,我认为这是在谄媚。诗歌以外的东西决定着一些事物的结论。

因而,让我推荐,绞尽脑汁,单以认知而论,上边四位诗人的作品可堪深读。尘世之上,没有那么多的完美,我又讨厌“将就”、“凑合”之类的态度,不喜欢,便是不喜欢。那能够接洽的,弥足珍贵。

收藏的链接里,有一个网站叫作“中华诗库”,好像再早叫“中国诗歌库”,几乎近现代以来的中国新诗诗人,都收纳其中。通读或选读,想来这个过程也有十几年了。因为他们的资料只更新到二十一世纪初叶,陈先发的名字居然不见,仿佛真是逃逸的二十年呵。

 

2

或者我干脆就是树枝

我以前睡在黑暗的壳里

我的脑袋就是我的边疆

就是一颗梨

在我成型之前

我是知冷知热的白花

上边这一节摘自海子诗歌《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无论后来人如何评点,丝毫不能抹煞海子天才诗人的事实。死后哀荣,怜其不幸,且又虑及人生态度,往往是感慨大于惊艳。

无独有偶,洛夫也有一首诗写到“梨”:

那确是一只

触手冰凉的

闪着黄铜肤色的

一刀剖开

它胸中

竟然藏有

一口好深好深的井

作为创世纪诗社元老以及近现代台湾诗歌领军人物的洛夫先生,自是出手不凡,之所以异常欣赏洛老的作品,皆在于他(们)没有经历中华传统文化的断代,同时又吸取了西学的精髓,兼收并蓄,蔚为大观。短诗有其锋,长诗有其缨,譬如《石室之死亡》,“棺材以虎虎的步子踢翻了满街灯火/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威风/犹如被女子们折叠很多的绸质枕头/我去远方,为自己找寻葬地/埋下一件疑案”——雄豪跳脱,千古风流。而余光中呢,既有现代派的《芝加哥》,“文明的群兽,摩天大楼压我们/以立体的冷淡,以阴险的几何图形/压我,以数字后面的许多零/压我,压我,但压不断/飘逸于异乡人的灰目中的/西望的地平线。”又有古典主义的《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浪涛腾跃成千古

太阳升火,月亮沉珠

哪一波是捉月人?

哪一浪是溺水的大夫?

赤壁下,人吊髯苏犹似髯苏在吊古

听,鱼龙东去,扰扰多少水族

当我老去,千尺白发飘

该让我曳着离骚

袅袅的离骚曳我归去

汩罗,采石矶之间让我游泳

让不朽的大江为我涤罪

冰肌的江水祝我永生

读之热血沸腾,风格颇与洛夫的《血的再版》异曲而同工,“母亲/你为什么不言语/你为什么不侧过脸来看我/你可曾听见/我掩口不及的惊呼/母亲,你为什么不说话/我已在你的窗前/把雪站厚了两寸,三寸,五寸/你看,我的须眉皆已染白/当然不完全是雪/也掺有三十载的尘与土,悲凉的月/好冷,母亲”。到了《白玉苦瓜》,家国情怀跃然纸上,堪称余光中诗歌之大成。

与前三者殊然,陈先发诗歌艺术气质最具哲学性,繁复沉静,诸多别出心裁,修辞之大胆,心绪之细腻,一时无两。前期作品《前世》《从达摩到慧能的逻辑学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前世

 

要逃,就干脆逃到蝴蝶的体内去

不必再咬着牙,打翻父母的阴谋和药汁

不必等到血都吐尽了。

要为敌,就干脆与整个人类为敌。

他哗地一下就脱掉了蘸墨的青袍

脱掉了一层皮

脱掉了内心朝飞暮倦的长亭短亭。

脱掉了云和水

这情节确实令人震悚:他如此轻易地

又脱掉了自已的骨头!

我无限誊恋的最后一幕是:他们纵身一跃

在枝头等了亿年的蝴蝶浑身一颤

暗叫道:来了!

这一夜明月低于屋檐

碧溪潮生两岸

 

只有一句尚未忘记

她忍住百感交集的泪水

把左翅朝下压了压,往前一伸

说:梁兄,请了

请了――

 

200462日)

 

从达摩到慧能的逻辑学研究

 

面壁者坐在一把尺子

和一堵墙

之间

他向哪边移动一点,哪边的木头

就会裂开

 

(假设这尺子是相对的

又掉下来,很难开口)

 

为了破壁他生得丑

为了破壁他种下了

两畦青菜

 

20041月)

当然,诗歌一道,或者讲文艺一道,又以作者之间,古今中外,相爱相杀为常态。尤其以偏盖全,一叶障目,抓住一点点纰漏,恨不能把别人打落尘埃,彰显自己的“先进”与“伟大”,在余秋雨的历史散文《苏东坡突围》中,他写道,“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3

可悲么?不。并不可悲。

谁的人生会更容易一些呢,大概上不存在。

卧薪尝胆,而后脱胎换骨,不然呢?颓唐衰败,一蹶不振,湮灭于历史的扬尘。

毋庸置疑的是,诗歌或文学或其它艺术,大半属于小圈子文化,要想读懂一首诗,读懂一个诗人,题外功夫需要狠下,需要具备坚实的鉴赏能力,外行评内行,终是笑话满篇。鸡同鸭讲,怎不南辕北辙呢。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里关于学诗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恰与唐代诗人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气意遥相呼应。

 

4

荐诗(人)容易,持之以恒却难。一个人忽然对一种事物产生了很高的热情,然而,前路艰难,兼之实用主义者们计较得失,原来其间名也无,利也无,慢慢冰火两重天,弃之如敝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术业有专攻,诗歌文艺之外,天大地大,一个人的天赋决定了兴趣的取向。

诗歌文艺也没有那么高大上,卖油翁的那一手绝艺,同样关乎于道。

要取舍,要斟酌。

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末法”之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