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叶嘉莹
1
好多年前读烽火戏诸侯的《雪中悍刀行》,那时候网络文学方兴未艾,大部分人的态度是嗤之以鼻,状况与上世纪武侠小说的遭遇类似,莫道传统文学圈子的不屑与抵触,普通的升斗小民都视之为洪水猛兽。
然而,凡事应当有两个大的前提,一是法律,一是道德,既然在这个方面不存在问题,天大地大,管它呢。网络文学,可以看作是成人童话,甚或神话,泥沙俱下是有的,如何甄别,需要一双火眼金睛。爽文嘛,颇似郭德纲的小剧场相声,非得给它安上一个高大上的主题,未免道貌岸然,多是羁旅之中,拿来消磨消磨时间而已,难道市井烟火,天天还端着不成?很不容易,为了看个网络小说,先来说服自己,省得像是老鼠过街,负罪感十足。
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观点的坍塌建立,朝夕即成。后来的事实便家喻户晓了,网络提速,网络小说普及,接着拍成各种影视剧,接着各种层次的网络作家协会建立起来,起点与纵横的白金“大神”们,登堂入室,频频出现在镁光灯下,名利双收。单单一句“存在即合理”无法支撑起一个新常态,白金“大神”们座下是千千万万小作者们的前赴后继血泪交织。一点都不夸张,一日数更,一更按3000字计,旷日持久,年年岁岁,有几个网络作者能逃得过颈肩腰背疼痛以及一些慢性病的侵袭,万里挑一,一个人两个人火了,大家有了灯塔,终究需要拼下去。
网络文学尽管不属于传统文学的圈子,同样精品辈出,传统文学中也不乏屡有渣滓泛起,各有各的江湖,各有各的光影,不可一言以蔽之。读者,市场,虽未必是最终的裁判,但对于作者来说,还有比被商业规律承认更美好的事情么。因而,长久以来,友好们劝勉出书而一笑置之的原因便在此,做不到放在橱窗里畅销,出书作甚,沽名钓誉,害人害己。
江山代有才人出。对新生事物的盲目打压可以休矣。时代的巨轮轰隆驶过,该举起的举起,该碾碎的碾碎,因循守旧这种遗老遗少的伎俩,终将沦为笑柄。不过,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并非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创新,要有底线。举个网络文学短板的例子——必须承认它的功利成分更重,具备快餐性质,快了萝卜不洗泥,虽不必锱铢必较,有的东西却不能“难得糊涂”。最近重读《雪中》,错字别字句法的瑕疵忍就忍了,古诗词的生搬硬套敷衍模仿,却教人如鲠在喉如芒在背,也不须去在意它的平仄,连个通韵也不会压,较之坊间的顺口溜都不如。又想沾点堂皇古朴之气,又无丁点儿基础或态度,弄出来的东西,可想而知是个什么玩意儿。不止《雪中》,几乎是所有网络小说的通病,它们的读者是最广大的年轻人哎,或有流毒,后患无穷。
必须声明,以上是从一个古诗词创作者的角度出发,普罗大众,一笑而过。
2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这个世界上最最可笑可悲的事情,莫过于鸡同鸭讲。譬言古诗词与现代诗,没有见识过唐宋气象,没有长久“科班”训练,脑子一热想当然地论及孰优孰劣的,皆是耍流氓。
或许会有人骑墙,曰二者各有精品,各胜擅场——不好意思,一个“残酷”的事实真相便是,二者没有一点可比性,不是同一个维度的事物。不需要以五千年去对上一百年,不需要扯上新旧思想的碰撞。“不是同一个维度的事物”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判若云泥。确实要创新发展,无论社会的任何方面,然而对于传统的一概否定,本身就是极端主义的做派。是历史环境使然。
落后便要挨打,挨打则必反思。反思难免对自己的一切失去信心。于是文化断层便出现了。为什么在新世纪,国家越来越提倡传统文化的复兴?正是因为经济的繁荣,西方思潮的蠢蠢欲动,欲亡其国,先亡其文化历史。抗击文化领域的入侵,今时今日,刻不容缓。
正是基于此,即便网络小说中古诗词运用的乱象纷呈,终好过它们的湮灭如烟,可谓功莫大焉。亿万读者的惊鸿一瞥,说不定哪天便会生发出星火燎原的化学反应。同理可推,古装影视剧的“泛滥”,除了国民民族自信心的提炼,更有利中国文化的输出,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的,现代的,缺一不可。
3
不同的信息来源显示,据说不少外国读者对于中国的网络小说,尤其迷恋。当一个神秘东方的仙侠世界,在他们的头脑中缓缓形成的一刻,他们会不会对于那个东方大国产生浓厚的兴趣?
闭关锁国的惨痛教训,恍在昨日,全盘西化的前车之鉴,殷事不远。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位伟大的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的新诗作品罕有人知,反倒是古诗词作品珠玉在前。耳熟能详的,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更以《无道》一首振聋发聩:
惯于长夜过春时, 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
优秀的民族文化岂有过时一说?关键在于国家力量的如何推动。
大概三载前,与一干网络小说作家欢聚一堂,其中不乏全网知名之辈。
其间便有“大神”建议,说刘老师,能不能在作品中给题一些古诗词呢。
实在惭愧,浮生艰难,水平有限,实在没有时间去做这件事情。因为并不是随手拈来,需要通读“大神”的作品,根据前后语境,再行创作。
至少,至少网络作家们已经有人意识到个中问题,好的古诗词作品会增色不少,反之,则贻笑大方。
古诗词呢,还是应当从娃娃抓起,增加教材中的占比。
否则,现在是青黄不接,不远的将来,便可能是危乎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