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傅雷家书》
1
小孩子复读后第一次放假返校,他或许并没有什么强烈感觉,只是在昨晚打来电话,问跟出租车师傅有没有约定好。其实,何止昨晚,大前天他们一放假,几个家长在拼车群就商量了挺长时间。
重点并不在此,而在于人到中年,一下子变得情怀若水。后半夜三点四十分,出租车师傅一出发就在群里发了消息,竟然马上醒了过来,给小孩子打电话,看着时间在群里联系,直到他们安全抵校,小半宿已在半梦半醒中消耗殆尽。其实,一向是沾枕即眠,雷打不动。有一个小小的“典故”:少年时在场院里看麦,什么月光光心慌慌,什么乱坟岗,睡得那叫一个“惊天动地”。结果早上起来懵了,原来身侧的麦秸上出现了一个人形的凹陷,一会儿邻家的叔伯过来调侃,说你这孩子,跟你一被窝睡到大天亮,你是连个翻身都没有呵……
又何谓“情怀若水”,历来对孩子们以严父自居,因为总觉得夫妻二人,不能一味都宠溺。复读开学第二日,学校即传来消息,说小孩子闹着要回家,让家长去接。那心情恍若五雷轰顶——且不论为了复读择校费了多少心血,明明他自己是百般认可的,才一日之隔,怎么说不读就不读了?在高速上飞驰之际,还跟妻说,可气死我了,到了……你再看我的……谁知道等到了学校看到那孩儿涕泪横流,声调随即便降了下来,握着他的手,耐心讲解其中的成破利害,说再拼一年,怎么也得走一个好些的学校,不适应之处是不是这个学校管理太严苛?这就是咱们艰难择校的初心嘛。然后,让他自己点了喜欢的午餐,又买了些学习用品,算是一天乌云都散。
2
被妻揶揄了半路,说你那能耐呢,要打要杀的,咋去了就攥上娃儿的手了?
唯有苦笑以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年中考结束怕他内向怯懦,就没送出去,根据三年以来的表现,原来人家根本不存在啥子内向怯懦,到底复读了,还是得远寄。
在小孩子离家的近两旬间,经历了雨涝,地震,尤其是他复读的县市,有着广阔的泄洪区,不知道已有多少年未曾启用,忽然一纸通知,这就用上了。马上跟那儿的老同学确认,同学绍介,不要紧,没有到了那么紧急的情况,虽是这样,他们的放假计划终是一波三折。话说这心刚刚放下来,某夜地震陡发,又想起复读的小儿,慌慌去班级群里看消息……
尽管鲁迅先生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可总觉得要做一个表率,男儿须有男儿气,要有担当,有德行,动不动期期艾艾唯唯诺诺,平生最忌。不敢说是对小孩子性格有塑造的野望,起码得走阳关大道,包括她的姐姐,打小耳提面命,不曾松懈。事实证明,有些心操得太无谓,纵不论树大自直,起码要相信良好的学校教育,似乎更关键。受某地教育体系的影响,本市好一点的“苗子”基本都选择了出县出市,留下来的这些学生,拔尖的高材生算是绝无仅有,虽然园丁们也在废寝忘食地“灌溉”,可长多高的树,开多美的花,只能听天由命了。
这次复读的学校是私立,管理上颇有些半军事化的意味,因而小孩子一触即溃,毫无招架无力,不是节奏太快,就是伙食不好,杂七杂八提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理由,细细剖析,如钱振锽论吴文英词,“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3
不成分段哟。所以再多的哀怨,就没有一顿黄焖鸡米饭解决不了的。
早先北方并不多见黄焖鸡米饭的连锁店,是“南渡”后才一见便惊为“天人”。
小孩子跟着几度南下,一个又一个暑假,在吴山楚水中悄然度过。一开始他吃不了辣,又难以拒绝美食的“魔力”,每每大快朵颐时,满头汗下,嘴里还“嘻哈”个不停。通过恒久观察,发现小孩子的最爱是黄焖鸡米饭,是那种一顿可以干上几碗米饭的程度。
就这样,他慢慢地喜欢上了辣,喜欢上了做饭——从被迫,到积极,什么叫作积极呢,即只要你给他提供好食材,他会的便不说,不会的就去短视频上“穷搜”。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尽善尽美的过程。小孩子初试牛刀时做的饭菜,归纳一下,就是能吃,熟不熟两说,色香味嘛,待考。做着做着,量变促进了质变,人家摇身一变,成了家里人人夸赞的暖男,大概形容,厨艺不让父母,直追姥姥。首先是不怵头,其次是真研究。
但细节是“魔鬼”。不止一次跟他讲,儿子,华罗庚先生的统筹学理论在课本上学过吧,他茫然地点点头。接着释解,统筹方法的实质就是单位时间实现最大工作效率,对不对?怎样应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比如,想泡壶茶喝。当时的情况是:开水没有;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火生了,茶叶也有了。怎么办?办法甲:洗好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办法乙: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洗水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一切就绪,灌水烧水;坐待水开了泡茶喝。办法丙: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坐待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那时候小孩子已经有所觉悟,最后乃父才说出用意——就是在做饭时,利用工序间隙,清理垃圾,打理灶台,等到饭菜也上桌了,厨房里一切恢复如新。
万事同理。
4
包括他姐姐,即女儿,他们两个初中之前的辅导,百分之九十是乃父网络视频通话中完成,而且情况也如出一辙,都是以相对不错的成绩考上高中,但一到住校,慢慢便放松下来。好容易一个月放次假,对于作业的督导,已不好再作苛求。
像苏东坡那般近乎凡尔赛式的“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实在没有啥底气。不说阶层划分,也不说漂泊羁旅,感觉大部分的资源是放到了父母数十年如一日的恶疾上了,既耗尽了财力,也耗尽了心力,仅仅是保证了孩子们的正常生活稳步提高和正常教育持续投入,却没有把他们早早地“送”出去,虽不乏有理念的迥异,何尝没有囊中羞涩的困顿。
遗憾的是,父母的命终究没有保下来,去岁,他们相距两月半接连撒手人寰,一时人生黯淡,了无生趣,可看看两个披麻戴孝的儿女,这才重有了高昂的斗志。逝者已矣,活着的人,还要好好走下去。
老吾之老,幼吾之幼。为什么不把《孟子·梁惠王上》中这句话学全呢——能力问题!一屋不扫,何以言天下。
5
一直有一个偏执且“愚蠢”的认知。
即如果孩子们确实有着高超的学习能力,不须说,也会倾尽所有,以助成材。可如果资质普通,同样也会倾尽所有,但望子成龙就会变成压垮他们的珠穆朗玛。退而求其次,本科起步,读研最好,须养一技之长,可使独立谋生。
虽晓得这个观点会被一些读者骂死,不过,疑似“强迫症”患者的执拗,自是九牛拉不回。也被熟悉的友好们,斥之为“犟”。孩子们已经很有幸,生在一个承平国家,家资虽不曰足,衣食尚可无忧,即便是以乃父的江海飘零为代价,又如何呢。有着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有着一定能力的家庭支撑,不为父母,为了自己拼一拼,是觉悟的问题,不是“棍棒”的问题。
在乃父的孩提时代,他们的爷爷倒是耍棒的高手,一朝到了学业的“生死抉择”,他却使上了驼鸟的沙技——不怨,真的,父亲只是没有能力而已,过不在他。或许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对于孩子们,不仅是不崇尚郭德纲的打压式教育,也不认同郑渊洁的“私塾”式教育——就走正常的义务教育流程,看他们自己的天分以及学习积极性。
至于“人生并非大学一条路”的那种不咸不淡看似豁达实则鸡贼的说法,颇是嗤之以鼻。葡萄甜还是酸,在于摘不摘得到而已。苏秦说得好,“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不到了背水一战,已知断无退路,小孩子吃两顿黄焖鸡米饭,说一锅大道理,也难抵得住他退缩的脚步。
他什么不明白,估计是想跟父母撒个娇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