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海亮的头像

刘海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24
分享

闯入记

1

最近于互联网上看到一个渐有温度的话题:在藏地的无人区,比如可可西里,不可肆意下车小便。原因就是野生动物都有着强烈的领地意识,如果再是彪悍的食肉类猛兽,有一定概率,它们会循着人们在空气中留下的生物信息追踪,说不定在哪个营地,发动攻击,危及生命。

因为既不是有着丰富户外经验的旅游达人,又不是当地专业的牧人或猎户,而出于对于网络信息的泥沙俱下抱有天然的戒备,至目前为止,尚无法对以上结论作出客观的判断。是否以讹传讹,博人眼球,因为与文章的主旨无关,暂且搁置。主要是想引申出一个关键词,“领地意识”。

领地意识是指生物在一块区域长期生活,认为此处就是它的领地,不会允许其他生物来侵犯的一种意识,类似于“我的地盘我做主”。大多数动物都会建立自己的领地,并留下各种记号(多以便溺实现)用以标示。一旦有在其认为有可能存在潜在威协的动物入侵,领主们就会发出声音警告甚至攻击入侵者,领地一般由雄性动物建立起来的。领地是雄性动物求偶的资本,没有领地的雄性动物往往找不到配偶。

2

其实推而广之,领地地意识并非局限于野生动植物,人类社会亦然。

否则,哪来的国家,部族,以及更小的家庭单位?在北美,擅闯他人住宅,主人有权武力自卫,击伤或毙杀。这一点,可以用达尔文的进化论佐证,既然人类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势必在基因遗传方面,还保留着某些低等动物的特征。即便是人类社会建立了相应的道德体系,但作为当今世界主体的法律体系,即以以判例为执法基础的英美法和以成文为执法基础的大陆法,都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进行了有力背书——个人财产包括住宅、车辆、土地、粮食、金钱、知识产权等等在内。

纵目寰球,当今情势,不同程度上的私有制存在,依然是大势所趋。设若按照这个方向丰富下去,肯定不是数千言能穷尽的问题了。小学时期老师教作文,说下笔面面俱到是昏招儿,应该找一个点,换言之,一个突破口,进行描写,而起到以点带面的功用。所以,离题万里后,须得回到出发点,“领地意识”。

3

藏地无人区的故事,如果感兴趣,大可读一读作家何马的探险小说《藏地密码》,读一读主人公卓木强巴与藏獒紫麒麟的命运交织,对于了解藏地千年秘史、藏传佛教,以及世界上众多著名文化遗迹,会有着相当大的帮助。

神秘,一直是以藏地为代表的某些具有独特历史风貌地区的主打标签。遥远,粗犷,未知,渲染……所有元素,共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至于背后的真相呢,反倒在其次。因为,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曾有幸进藏,必须承认,那里的壮丽山河,人文历史,对于任何人,皆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但如果忽略掉地质气候相对复杂、经济发展正处在蜕变期、水源地保护而致工业发展的选择差异,还有现代观念对于当地的冲击这些问题,一味捧杀,则属别有用心。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事物。正如故乡,虽然自然资源匮乏,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全民创业,提升工农业水准,已经创造出来许多的经济奇迹,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实现质的飞跃。归而纳之,你有你的好,我有我的好,只要大家都有一颗昂扬向上的雄心,没有克服不了的短板。

而在文章开端,提出无人区野生动物领地意识命题的始作甬者,背后传递出非常多的信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不能随意下车小便的原因,高原缺氧导致便后血压迅速下降是其一,晚上起夜小便,温差过大容易感冒是其一。也有在无人区小便迷路或陷入沼泽的先例。为什么许多题主一味侧重于突出野生动物的领地意识呢,思忖再三,依旧是流量密码的刺激因子。

4

现代文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产生了相当多的反例。

有时候去逛本地的新华书店,通过观察,发现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些不想买书只想浏览的顾客,以中小学生、老年读者为主,大多喜欢席地而坐,饕餮阅读。而那些买了书,热衷于马上汲取营养的顾客,则更倾向于坐到连廊的茶餐厅里,那儿不光不撵人,反倒服务态度相当温暖。此中的商业智慧,不言而喻,最早发现这种景象,是在肯德基、德克士、大型商场、车站机场等地,而后,这种运营模式,颇有星火燎原之势,更多的具备现代商业思维的商家加入进来,不一而足。

令人更熨帖的是,近两年,在国家倡导的大背景下,相当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停车场,不断向外开放,为全社会提供无偿的车位服务。这才是人民事业人民办的良好体现。

而至于那些屡屡驱赶流浪汉或弱势群体的酒楼饭肆,其短视不堪一哂。

动物会护食。北美人可以为保护个人住宅而进攻闯入者。科幻小说中黑森林猎人相遇而击。上世纪五十年代湖南的百虎围村……哪一个没有特定的背景?

5

网络创作平台上的流量密码,可以一时,不可一世。

平时更倾向于自然拍摄或自然事件的还原。因此,一旦发现所谓“流量密码”的痕迹,基本原则是抵牾抗拒。尤其反感APP们有关大数据使用的泛滥,你看过的新闻,片断,物品,兴趣……它甚至会分析你在某个画面视线停留的时间短长,下一秒马上推出同类项。话说,人家讨好你,有什么不好呢?可无论怎么讲,被人当做小白鼠分析,也不是件赏心悦目的乐事——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好在大多数APP,会有关闭个性化推荐的隐私设置,否则,以笔者的作风,那是见一个,卸一个,你再沸热,也毫无兴趣。

朋友圈等社交领域同样不乏有“热心人”每每喜欢关注别人的“蛛丝马迹”,而后构建自己的“PPT”, 探赜钩深。别人做出分享,不是专门向某个人提出课题,走马观花便好。不说什么领地意识,最基本的素质,尊重一点别人隐私好不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山里有什么,水里有什么,与己无关的事情,管它做甚,为之浪费脑细胞就太不值了。

凡事有两面。凡事须客观。过犹不及不好,走火入魔更不好,虽然断不是一句“存在即合理”可一言概之,但浮生掣肘,却是司空见惯。如果非得给出一个准则,唯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可当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