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甘卫泽的头像

甘卫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6/29
分享

外婆的碑

甘卫泽

听我妈说,外婆1968年过世时,我妈正怀着我,还没敢告诉外婆,因为外婆如果知道了,会生气的,她心疼她的姑娘,儿多母苦,已经有三个孩子,行了。

有记忆开始上坟的时间,应该是1985年立碑过后。每年春节、清明,我们都会跟着父母到城关边上的小河菜队那边去给外婆、老太(我父亲的婆婆)送清明吊。

随着1999年父亲过世,母亲失明,母亲2016年过世,侄男侄女们出外打拼,哥哥姐姐成了飞来飞去的候鸟,姐姐和我成了上坟的从不缺席的人。因为三峡工程,我们也从老县城搬迁到新县城,但没有阻挡我们每年的两次拜谒。

有一次在上坟回去的路上,姐姐突然笑了。我们很惊异地看着她。她说:看到你们两个,嗲嗲(我们平时这样称呼外婆)会想,这两个给我烧香送钱的陌生人是谁啊?我不认得啊。”我和老公被姐姐的“陌生人”逗笑了。

很奇怪的啊,嗲嗲是母亲的大妈,母亲的大爹过世那年她大妈才23岁。丈夫过世后,她大妈就靠一手好茶饭,为富户人家下厨(街上的富户人家请客就会请她)及平常时日为打“懒豆腐”(青菜加豆浆煮制)卖来养活自己。看着她年事渐高,她丈夫的弟弟,也就是我母亲的生父,将12岁的女儿过继给她。我和嗲嗲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也没有一面之缘,但无端地,我总觉得,如果和她见过,我会喜欢她,她也一定会喜欢我。

这一切应该缘于父母平时对她的念叨。母亲常说,如果没有嗲嗲的话,她会吃很多亏,那时父亲在偏远的乡下教书,她一人带三个孩子会很难很难的,是嗲嗲帮她拖大了三个孩子。父亲常念叨嗲嗲的厨艺:没见过的菜肴,你给她描述一遍,她就能做出来,外形好,味道也纯真。当年父亲从部队转业,经人介绍和母亲结婚,对嗲嗲提的第一个要求是:妈,我要吃八宝饭。从来没有出过小镇的嗲嗲在听了父亲的描述后,只是让父亲去找了青红丝,然后就做出了让父亲念叨了一辈子的“八宝饭”,这道甜点也成了我们家团年饭上的传统甜点,还有嗲嗲做的鸡蛋饺子、酥鸡子,无论物资的贫瘠和丰富,这几道菜都会在团年饭上见到。包括我们四姊妹各自成家,这几道菜都是我们团年餐桌上保留菜。父亲在教育我们处理矛盾时,也会常常引用嗲嗲的话:要得人如意,除非两个我。我后来引用此话时劝慰别人时,别人说这根本就不是我嗲嗲的原创,出自《增广贤文》。我后来问了度娘,没发现这句话。我想即使出自这文那文,但这最低应该算我嗲嗲的“座佑铭”,从这已经很能彰显我嗲嗲是拥有大格局的人。

听我妈说,我嗲嗲病了就被我父亲送进了医院,我父亲一直守着她,还给她找来红参,每天泡水喝,过世的时候,脸色红润润的。她很清醒地对她的大外孙说要听妈的话;嘱咐大外孙女,要照顾好小的,给妈打伴儿。

嗲嗲过世十多年后,借着改革之风,我们家里开了早点铺子,是嗲嗲以前做过的营生。生意很好,每天早上一涌一屋子的人买。很多年后,有一个本土作家写了一篇怀念童年的文章,里面称赞西头甘家的灯盏窝是小城最有名的早点之一。后来父亲又养蜂,大哥又开了木器加工厂。三五年的功夫,我们家成为了小城的“万元户”。成为万元户,父亲为嗲嗲立了碑,并亲自撰写了碑文。

自那以后,我们似乎每年的团年饭前和清明,都要给嗲嗲送清明吊、送灯、送钱。后来父母过世,墓地离外婆的也不远,我们给外婆上坟完后,就会到父母的墓地拜谒他们。虽然我没有见过嗲嗲,但感觉对嗲嗲的熟悉程度如同对父母般。每次到嗲嗲墓前烧香、焚化纸钱时,我都会亲热地叫“嗲嗲,我们来看你了。”离开时,还会对着坟墓说再见,我想像碑面就是她的门,她一定每次都一脸慈祥地倚着条石门框朝我们挥手,让我们一路平安!

两年前,偶然看到本县的《简氏族谱》。我这才发现我除知道她是我们的嗲嗲外,竟然不知道她的娘家在什么地方,除了她之外,我们是否还有舅外公、姨嗲嗲之类的亲人。我翻遍族谱,也没有找到相关信息。《简氏族谱》的主笔正是我认得的一位老师,我打电话询问他,他说城关那一支的他也没有找到信息,所以没写。

觉得还是很遗憾,父母在的时候怎么就没有问问他们呢。

那一年,再上坟时,我仔细看了嗲嗲的出生年份,知道她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968年离世,享年69岁。

2023年,嗲嗲墓地所在的社区要开展散坟整治,统一推平坟头,老旧碑统一换新碑。要求后人把碑文按社区要求整理好后,上报,统一打碑。

姐姐拍了嗲嗲的墓碑照片,让我把文字整理下来。我看了图片,日晒雨淋,碑上有很多字看不清楚了。为了不漏一字,不错一字,更为了好好地留几张图片,我决定去墓地再看下。

我向本县研究碑文化的老师,请教了怎么让老碑面上的纸看得更清楚。这位老师通过研究县里的一些碑文,写出了一些关于姓氏、关于地名及一些名人的故事。他告诉我可以在田边抓一把干土在要看的地方抹几下,还嘱咐千万不能用湿土。我自己又想着带了酒精湿纸巾、一瓶水和一包纸。

到了嗲嗲的墓前,周边没看见老师说的干松的土,昨天才下雨,田边的土没有干透。我试着用酒精湿巾擦了一小块地方。好,原来看不清的字竟显现出来了。于是,我一小块一小块地擦,然后伏到墓上记下。

半个小时的功夫,我把碑上所有的文字都抄在纸上:

碑面中间:故岳母简致贞老孺人之墓

右边:吾母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生于兴山城关,公元1968年因多方医治无效而寿终正寝,即期葬于甘家坡,享年69岁。

左边:追忆 吾母一生,克勤克俭,自力更生,自尊自爱,自立自信,敬老爱幼,一生生活清苦,但图强始终,23岁独居,而清白一世,可敬!

公元1985年清明节匠人万能文刻

条石碑框上边的挽联:饮水思源母德大 久旱送来及时雨(右)

立业兴家党恩长 春城无处不飞花(左)

横批:寄托哀思

再下面就是晚辈的名字。

这个碑我都看了二、三十年,这次才真正理解碑文的内容。喜欢嗲嗲的原因是包含在父亲对嗲嗲的评价中的,碑文写出了我父亲对嗲嗲的敬佩之情。我还看到了隐藏在挽联中的立碑的时代背景和父亲的家国情怀:改革开放了,为困境中的人们送来了及雨,因为党的好政策,立业兴家。春城无处不飞花,表明了立碑的时间是寒食节前后,描述了浓厚的春天的气息。应该就是父亲当年的心情的写照吧

我看着文字也是思绪万千,难怪那个老师能从碑文里得到那么多东西,原野里竖着的每一块碑,都在讲述着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故事。

我把碑文整好后,发给姐,让她发给社区。不久社区回话,碑上的字太多,上面要求碑面上只刻基础信息,即逝者的生年卒年及两代后人的姓名。并说这是移风易俗。

我能理解移风易俗,人类不能永远停留在过去。但从个人感情上,我觉得还是不能接受。一块碑上记载的是一个家庭的传承,一个家庭的精神财富,只写生年、卒年,没有温度。

社区小姑娘被我对我嗲嗲炙热的情感感染,做出了有温度的让步:请您把碑上的字缩减一半。

缩一半,那父亲对嗲嗲的感情还能体现出来么?我在给姐姐的微信上说:这是父亲给我们留的最后的文字的念想,我们没能保存住。

我也知道没有什么能地老天荒的,即使刻在石头上的。

经过思考和商量,想着父母一辈都不在了,立碑的日期又统一写的是2023年,虽然是国家出资立的,但还是以我们后人的名义。首先,我们改了称呼,由“岳母”改成了“外祖母”。但想想碑上还是应该有关于嗲嗲的介绍,不是我的嗲嗲有多伟大,而是我无端地喜欢她。根据姐姐的回忆,我重新拟了碑面内容:

中间:故外祖母简致贞老孺人之墓

右边:外祖母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生于兴山城关,1968年因病寿终葬于甘家坡,享年69岁。

吾外祖母:女红精,茶饭好,东家缝,西家烹,勤劳一生;二十三,丈夫逝,为女儿,撑起家,福荫后人。

后面是晚辈的名字及公元2023年复立。

写着碑文,我仿佛看见了个子矮小的嗲嗲,衣着整洁,发攥儿一丝不乱,满脸严肃,提着她的菜刀、抓红肉的抓子,准备出门了……

嗲嗲,您今天是在谁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