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已经陆续发表了十余篇文章,去年、前年,一直往前,几乎没发过。按安庆人的习惯,算虚岁,我已经走在了三十岁的人生边上,还是希望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灵气读书,修炼性格,向善向上,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开心地享受人生和生活,我不知道自己的一生有多长,但我想用喜欢的方式去度过。
古人命短,五十来岁就算是高寿,哪有那么多时间来经营自己的人生,但是古人通透啊!北宋的张载在《横渠语录》中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冯友兰先生将其称作“横渠四句”,往简单的说就是自己“修心”,自我“立志”,做儒、当官。这是古代读书人的人生追求。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史记》到《明史》共计二十四部正史,再加上目前还没有出版的《清史》,大约从前2550年到1912年,才为几个人物立了传记,而稍微有幸的人则是用了一句话,甚至几个字一带而过,那其他人呢?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人太渺小了。现代人比古人幸福得太多。从经济增长到科技发展,不管是自然环境、物质生活还是精神文化等方面,我们都在古人不团圆的历史当中寻找大团圆。
人没了,可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品德和精神通过书籍记录了下来,传承给了我们,为我们读史明理,读史明智提供了先决条件。央视有档很棒的节目,叫《典籍里的中国》,我很喜欢看,每期都看。沉寂千年的历史,离不开人跌宕起伏或者平平淡淡的一生。而当代人,也终会在来之不易的典籍中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人生价值。“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通俗点,再厉害的人,也要死亡,这是生命的周期,人力无法抗拒的规律。无论是皮囊好看,亦或为官藏富,还是在岗位上为共和国贡献价值,终究要无条件地接受死亡,彭祖八百岁又有何用?得永生的只有书籍。年初,杭州天才翻译家金晓宇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的人。幼年不幸眼睛残疾,高中辍学,差点自杀,他被迫接受了躁狂和抑郁交替的人生,自学掌握了英语、日语、德语,成为了翻译家。“纸寿千年,我没有子女,没有成家,我把这些书当成自己的孩子”。他是杭州版《美丽心灵》,更是中国版的《美丽人生》。所有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除了生死,都是擦伤,生命有尽头,但“纸寿千年”。
今年发表的这十余篇文章,我认为稍有质量,有我自己认定的价值。我用散文的形式,最简单的写法,平铺直述,写下自己和身边人的故事,记录我的所看所闻,所思所想,如果我有幸活到年老,至少可以看着这些文字来回忆总结即将完蛋的一生,如果部分文字拥有大家比较认同的价值,那更好,可以证明我曾来过这个美丽的世界。
我有个习惯,文章刊发了,喜欢看读者朋友的评论,看到喜欢的我会直接回复,就像童话大王郑渊洁喜欢给读者回信,当然,看到批评或者提意见的,我也不会生气,虚心点,反正不会改。有朋友看完我的文章后,说不像是我写的,我说是我,不心虚,我有底稿。我喜欢语冰老师对我的评价,她说:“心里有爱的人才能写出这样温柔的文字。”我很喜欢。这里要特别感谢韩寒的「ONE · 一个」,给了我平台,让更多的人阅读我的文字。韩寒是我中学时期的偶像。也有朋友很诧异,说以前没见过我写文章,更别说发表。其实我一直在写。2011年,我写了第一篇,那天读了两首《钗头凤》。有感。更是沉迷陆游、唐婉和赵士程的感情故事,在完全不懂格律的情况下,自己仿写。至今,我已经积累了30余万字的手稿,绝大部分的文字都码于深夜,熬夜的习惯也就是这样慢慢养成的。
我从小读书一般,还偏科,毫无文字天赋,更谈不上什么灵气了。小学到大学,语文成绩勉强及格,印象里没上过90分。我高中老师去年评价我:“成绩一般,但守规矩”。我爸妈爱小说的情怀没能遗传给我,也没熏陶到我,从小不看小说。我从最开始读了喜欢的文章,仿着写几句,到有感而发,随心记录几段,强烈的表达欲望和文字积累的贫瘠是矛盾的。再到几年前,发现码字已经成了自己为数不多的爱好,我希望自己能坚持,自己应该提点要求,定个目标,每月至少要写一篇随笔。风格我自己定义是散文,没有中心,形散神也散,最大的特点就是想到哪写到哪,我写作不严谨,爱写错别字,不爱检查和推敲打磨,这样会吃亏,我知道。我希望自己能坚持写作,就算不发表也不重要,等老了,自己印本小册子。
人生几何?纸寿千年!慢慢写,随手记,闲暇之余,翻出来看看,真是一件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