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中秋佳节即将来临,想一想又能回到常常思念的家乡,心中甚是惬意。我的家乡在眉山市东坡区,俗称:三苏故里,这里人杰地灵,每逢佳节回到故乡,那里是我出身与生长发育的圣地。那里有我的父母,亲人兄弟姐妹,那里有我的老师,同学,街坊邻居。那里有我童年,青少年的记忆。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家乡的每一寸土地。
四十年来,每次探亲回家总是忙个不停,曾经是忙于往返于路途的奔波。近年来好了,无论是从公路驱车,还是乘座高铁,都算是无比的快捷。只是,每逢回到家乡,除了处理一些家事,陪伴一下年迈的父母亲,便是无休止的与惜日老朋友老同学欢聚,饮茶聊天,少不了海喝品尝家乡美味。推杯换盏,直至深夜。也许这样正是对故乡的一分情谊。朋友们喜欢在三苏祠边角的雪芽茶坊喝茶,每每摆龙门阵时,都会回忆到我们曾经在公园(三苏祠公园)坝坝头玩耍的过去。也许是前几年开始修缮三苏祠公园的缘故吧,近几年朋友们都集中在这个小小的茶馆谈天说地了。
听说三苏祠已开园好长时间了,便决定故地重游。去拜访一下千古文章第一家,史称“唐宋八大家,苏氏三父子”的这家老邻居了。此次回家正逢中秋佳节,正是好时机,便匆匆赶去三苏祠。不料一大早便排起了长长购票长队。全国各地游人到此旅游,络释不绝。
三苏祠,门庭未改,正书:“三苏祠”三个大字,为道州何绍基所写。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原眉山县,现在的东坡区)老城西,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据说原占地约五亩的庭院,在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战乱,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拟重建。经过这次修缮,现成为占地一百余亩的古典园林。庭院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进门后的庭院前庭,四棵参天银杏树傲然挺立。
中秋时节,往年银杏树下满地金黄叶片的景观还未来临,比起印象中的昔日秋景还少了点东西,不过这也解除了我多次路过而闭门不见其峥嵘之嫉,也算心呈晓幸。
庭内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门前右侧,挂一口“苏轼家训鍾”,为纪念苏轼诞生983周年。2020年元月13日(农历己亥年腊月十九苏轼冥诞日),十二位来自江西,广东,湖北,四川,湖南,安徽的苏氏宗亲,为三苏祠捐赠苏氏家训锺一口,铭刻“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家训。以表达对先人的景仰和对后人的鼓励。
第一间殿堂祠内有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塑像,穿戴宋朝朝服。正中端坐苏洵着大红锦袍,右手手捻胡须。左右两边庭柱对联,右边首联:從嶺海問擁节南来每怀鹤觀游蹤書畫展千载,左边颈联:向沙穀行驱車西去挹蟇颐秀气忠义文章箤一门。右边文忠公苏轼,紫袍加身。左边文定公苏辙紫青袍着身,均手捧笏板端坐祠堂两侧。
第二间殿堂正中端坐大红朝服的苏轼先辈:唐 凤阁鸞臺平章事苏味道。两旁分别为其家族长辈画像与介绍。
右侧长廊庭门房内俱有程夫人、任采莲、苏八娘(苏小妹)、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史夫人及苏家六公子等十余人的塑像。
中庭后庭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珍藏和陈列着五千余件有关三苏的文献和文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比起原貌显得更加有序。
园内景观荷花池,抱月亭是我们少年读书放学时最爱聚集的位置,曾经多少次,在这座亭子内长坐聊天或静思。因为亭子旁的围墙,正是当年读小学的母校,在那里度过了我的少年时代。一切美好与玩皮的记忆都应该在这里了,出了这个校门,仿佛这人就一天天长大了。如今在此开了一个小门,把学校的教室已全部折除转移。推平后新建了以长廊为主的“碑林”。作为少年时读书的学校被拆迁了还是感觉好一阵悲鸣,居然有些暗然神伤。不禁吟诗一首:少时读诵声声脆,初学孩童半世归。只见碑林无校舍,而今面目已全非。
三苏祠的这个碑林,是新建设的,约占地十余亩土地,在原来我们五年级毕业班的位置建设了一座仿宋建筑,名为“晚香堂”,拟作三苏祠書畵院使用。沿围墙周边均为石刻碑文,诗词歌赋,一幅接着一幅,甚是广博。最为有名或是保存下来镌刻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罗池庙诗碑,宸奎阁碑,天庆观乳泉赋,祭黄儿道文,楚宋帖碑等均为苏轼撰写书法及三苏图碑等。
游园下来,苏东坡的书法诗文余韵在心。虽拆了我的母校,但终究是一处文化育人之地。可喜的是在眉山东坡区现已新建了“苏洵公园”,“苏辙公园”,“苏母公园”。占地都不小于三苏祠,并且景观维妙,闲来散步,人文景观历历在目,诗情画意不绝于胸,乃至于返回千里之外的重庆山水之城,均能感受到家乡的那一缕缕乡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