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刚毅的头像

何刚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22
分享

走近文物考古与文学的边缘

走近文物考古与文学的话题,缘于参加一次《文物考古与文学研究》的讲座,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沉浸在那些出土的陶俑,陶器陶物,瓷器,石器石刻。那些千万年前遗留下来的残缺不全的石雕,石头,以及哪些关于文物与文学故事、诗歌的传说。

时间象风一样与我擦肩而过。长江两岸,涛涛不绝的江水奔流不息,仿佛又一次告诉我,时间的流失犹如这江水,一去不回。眼前飘过的景色,每一秒都不相同。人生的历程也是这样,走了一程又一程,好奇心驱使我报名参加了这个考古研究院组织的一场“考古与文学研究”的讲座和现场参观游览活动。

适逢秋分,雨后的凉意清爽清新。乘车穿过繁华闹市的中山三路两路口,很快到了目的地:枇杷山正街72号,市考古研究院驻地。这一段路很安静,北面看去是长江两岸,滔滔不绝的江水却奔流不息。南面靠山坡上行就是考古研究院的房屋建筑群,保存完好的民国建筑,突然让我想起这些地方现在都是作为文物保护建筑了,很有点中西合璧建筑的味道,庭院外围西式栏栅的大门立刻给人几分庄重的印象。大门关闭,在大门旁一面约四层楼高的青砖墙下,有一半掩的单扇红门,是人员出入的门卫,显得有点特别。

讲座地点在三楼,这里现在是图书馆,存列了大量图书,书架都是直顶到屋顶,足有三米多高,非常状观。取用上面的图书还得借助梯子才行,也许是因为室内场地范围所限,藏书较多的缘故,整个书架陈列都比较密集。但给人的感觉还是有足够的空间。一种书海的浪花迎面扑来,给自己的感觉是自己特别无知,因为不知道看什么好。如:《非看不可的世界博物馆》,《云冈石窑》,《故宫博物馆藏品大系》等等,都是大部头的图文集。只好打视了一眼书架子。图书馆分两大部分,除了这南面存书的地方,中间是一条东西方向的走廊,可以进出图书馆的两边门庭。北面靠东设置了服务台及咖啡制作间,中间是会议桌(平时应该就是阅读室吧),北面墙壁还设有投影。

负责会务工作的秘书长已先行到达,正忙着挂会标,一看人手有点吃力,我赶紧过去帮助扶梯递粘贴。

“很好!很好!端正了!就这样了。”我帮助秘书长看着会标说道。

“好勒。谢谢你了何老师!”秘书长客气的与我寒宣了起来。

我们这个秘书长的工作多,除了招呼签到,安排会务等,每次都是最辛苦的。会场布置好后,按照预约的名单,不一会与会人员也陆续的到齐找座位坐下,良好的秩序印证了良好的文化素养。

讲座会很快开始了,大家欢迎文物考古办主任(博士研究员)开始讲座。

投影上清楚的明确了主题:“文物考古与文学研究”。

讲座足足讲了两小时,与会者都聚精会神的听着,记录,观看。的确讲得太好了!图文结合,妙趣横生,精彩份呈。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美,我也感觉有不少收获。

通过这次讲座,明白了文物考古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业。考古工作在历史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考古学的发展促进了历史研究的进步。“考古可以让一个民族的历史变得更加透明,有利于了解历史的每一个脚印和文化,对现实和社会以后的发展都会有很好的启迪意义。”它对人类研究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特珠的贡献,佐证了事物的成功与进步。

从最早发掘的甲骨文上,就能感觉到文学的联系。的确“文学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事件的产物,甲骨文也不仅仅是作为文字记载的符号,它是人类情感表达的产物”。

我们从一件带有甲骨文的文物上看,提练出的一段文字:

毛公旅鼎亦唯簋

我用厚眔我友饱

其用友亦矧唯孝

肆毋有弗顺

是用寿考

一一姚靓元旧藏《毛公旅方鼎》

从《中国诗歌研究》的资料上,我们可以查到:“商至西周中期,青铜器铭文经历了内容和形式的大发展,其体式和用语都渐趋定型,其中"祈祝式"更具有相对核心的地位。西周早中期的《毛公旅方鼎》属于典型的祈祝式铭文,其内容和结构极为普通,但语言样式却富特殊性”。“此铭不仅句式整齐,而且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其词语也有明显的造语性质。是文学成熟和进步的表现”。这段文字的表述就对这篇铭文的文学性作出了客观的论述。

毛公旅方鼎是西周中期的青铜器产物,距今有三千五百多年历史,在那个时代说明我们的祖先即使是在使用甲骨文,就已经在用情感的文字来表达人物的感情了。说明中国文学远比我们接触的《诗经》(距今约二千五百年)还要来得更早。

文物考古既有趣味性又有文学性,他不是机械的挖掘几件宝贝,通过考古我们甚至可以与一片石头对话,从而产生数不尽的文学题材。在这方面考古学家中有不少著名的作家,文学家。并不象我们平时想象的枯燥无味。

讲座中提到的近现的作家作为考古学家。比如:“看见青大,看不见自己的渺才惯风的温柔,昕惯风的怒号,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一一陈漫哉,浙江上虞人。1932年至1936年燕京大学古文字学研究生毕业,1952年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洞器断代及铭文研究汉简和古代《铁马集》(梦家诗存》《殷墟论》《西周年代考》《六国纪年》等作家考古学家都是大有情怀的人。

讲座中通过图鉴发堀的历史故事,给我极深刻的印象。此外如:二桃杀三人,秋胡戏妻等等都给了我很好的启示与教育。

我们参观观摩了文物考古博物馆,随着讲解员的讲述,多少神奇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多少无尽的思绪飘荡在我的脑海。由于有规定不能拍照记录,我们走马观花从一件件文物的身旁经过,仿佛看到了两百万年前的巫山遗址,中国人类的发源地。仿佛看到了唐宋鼎盛时期的文化传播。我相信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开放更多的考古成就,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展览展出,让更多的文物考古爱好者文学爱好者有机会走近考古这项伟大的工作。

我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忍不住写了几句,以示学习讲座与观摩的感受。

七律•即席考古与文学有感:

甲骨文存初定性,毛公鼎序绪言情。

二桃三士功呈案,墓志秋胡警世鸣。

古往贤能埋历史,今来大义凛然明。

考研系列通灵气,国学新开劈路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