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刚毅的头像

何刚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02
分享

采风黄角桠

到南山黄桷垭采风,是重庆江北北国风光小区“北国风光文学社”蒋毅社长和任福生常务副社长前不久在文学社给文学社员们提出来的一项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文学采风活动。此活动一经提出来,便得到社员们的积极响应,并召开了筹备会分工负责。

北国风光文学社自成立以来,由最初的几位退休教师发起的十来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一百零九人,其中本小区正式会员五十余人,且各具特色。文学社历经了五六年的时间,并在五周年时召开了文学社的周年庆大会。在会上公布了文学社成立以来公开发表的五部小说,举办了多次书评活动和画展,以及春节期间组织的送春联等助民爱区美化小区建设的活动,还集结出版了首期《北国风光文学》文学社刊,另主办社区文学专栏等等。在得到街道党工委,区级文联作家协会,市有关知名作家、诗人、评论家、书画家的指导下,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同时也为繁荣社区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个城市社区小区文学社的掘起,的确与社长组织,会员们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得到了翔睿捷智能化有限公司友情赞助,以及个别单位个人的赞助,更加强了文学社的巩固和发展。文学社每周都有书画交流,活动生机勃勃,五周年社庆后还内设了北国风光文学社书画院。

仅一条微信通知,今天便有二十六名文友积极参加到这次小区文学社的采风活动中来,并各自相约按时到达南山黄桷垭车站集中采风。

其实,南山黄桷垭古道是重庆有名的具有千年历史底蕴的黄桷古道。是重庆市民热心健康登山健身,登高望远的休闲胜地,素有“千年黄桷垭,一道通古今。”的说法,在现今的古道介绍中有记载:“黄葛古道,乃巴渝第一古道,始于唐朝、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古巴渝十二景之一,至今逾千年历史。黄葛古道、原起点于出重庆城的海棠溪码头,古道依山而建,因道路两旁尽是黄葛树(又名最桷树)而得名。”

相传黄葛古道因是历代渝黔、渝桂、渝滇商贾的必经之路。以前的马帮、挑夫、脚力来往人等,下山过江进城的商贾在此竭口气、抽袋烟,检查一应事物整装待发,过江进城交易。而出城上山来的商贾们也在此稍事休息,检查所购物资等是否完备后再行出发。久而久之,往来的商贾们便在此做起了买卖,时间久了这里便兴起了一个商贾之地,历代官府均有好利之人物,认为这是一块捞取油水的福地,便派出官府或军中人员,来此驻扎安营布卡,盘剥商家或老伯姓的利益。而商贾们也由于官府或军中险恶不敢生事。便逐渐形成了另一种交易方式。即“古巴渝驰名的青铜、瓷器等工艺品,丝绸、蜀绣等纺织品,汇集于重庆城,由商贾组织渡船过江,再由马帮背夫驮运,首经黄葛古道运往黔、桂、滇;与此同时,云南、贵州有名的茶叶、药材、皮毛、土纸等货物最后经黄葛古道进入重庆城。”这样一来,各方商贾也省了不少麻烦,各负其责,而官方也得到了好处,也算是亦大欢喜。而有人瞅准了商机,于是在此建房住家提供服务,故成为黄桷垭老街之起源。

黄桷垭从背夫歇息之地、官府驿站、驻札兵营、逐渐发展成为商贾云集的古街,至明清达到鼎感时期。

光绪15年(1889年),因黄桷垭的繁荣、巴县在此设立崇文镇。光绪17年(1891年),重庆开埠、助推崇文镇进一步发展,随之贵州商会馆、云南商会馆相继在古街中建成开馆。抗战时期、重庆成为陪都,黄桷垭成为国民政府抗战指挥中心,这里同高路陡,无疑是防御作战的天然屏障。黄桷垭老街同时也成为了文人学士、爱国志士等有识之士的联络居位的杂集地。

所谓历代有传说或记载的比如:大家在古镇上见到的大夏驿栈,乃是渝黔古道第一栈。在元末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明玉珍率部进入重庆,到至正21年(公元1361年)在重庆称“陇蜀王”,至正23年(公元1363年)称帝,国号“夏”,建立“大夏国”,定国都于重庆。明玉珍就是重庆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皇帝。大夏国明玉珍时期,平章窦英,在渝黔古道上设立众多驿站,第一个出渝入黔的驿站就设立在现黄桷垭老街上,用于传递官府文书及军事情报的人、或者来往官中换马食宿。

而大家在古镇上可以见到的塗山瓷铺,则是源于主营北宋驰名的涂山窑黑釉瓷出名,而川渝,贵州,广西,云南的商贾多到此地批发,再销往全国各地。

矗立于古镇的“张京营寨”。则是起源于黄葛古道的黄桷垭老街,是著名茶马古道的一部分,它始于唐朝,盛于明清。见证了历史的故事,现如今的老街青瓦屋顶,灰石白墙都重现了旧时楼房的模样,修旧如旧的老街,依旧保留着古朴的风韵。

古镇上有一处“一品席”则是“天顺祥商号”所在地。他是清代"三代一品"红顶商人王炽于同治4年在黄桷垭开办的商铺。7年后,除云南昆明之外,其他行省和境外国外的票号均设分号,统称"天顺祥"。同治11年,英国《泰晤士报》评选19世纪初世界首富,王炽排名第四,"天顺祥"则被评选为"南帮之雄"。光绪9年,中法战争爆发,王炽出资援军,清王朝诰封其为"资政大夫,二品顶戴候选道"官衔。光绪19年,王炽在四川泸州修建了一座永久性跨江铁索桥,朝廷以"乐善好施,选捐巨款"褒赏其为云南弥勒绅士"三代一品封典",并建坊旌表。

古镇入口处的贵州商会館建筑。始于光绪18年春,其建筑气势磅礴、高大雄伟、气势壮观,雕梁画栋、独具匠心。用于渝黔两地商贸互通、集散交易、食宿歇息、交流感情。而选中这块福地的就是在渝黔籍的川东道员黎庶昌(1837-1897年),字纯肃,自号拙尊,贵州遵义人,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曾任多国参赞、驻日大使、川东道员和重庆海关监督,著有《西洋杂志》、《古逸丛书》等著作。

话说民国时期,黄桷垭作为抗战时期的指挥中心,就是大家在古镇上可以看到的一处景点“孔香苑”,孔香苑原是黄柏娅老街上最高档的黄葛饭店。因饭店老板得罪了孔祥熙的二女儿孔二小姐,故饭店被查封拍卖,孔二小姐轻松"竞得"饭店后,重新布置装修,更名为"孔香苑",聘请"巴洋人"为厨师长,在老街上第一家经营西餐、酒吧、歌舞厅等,洋气十足,可谓天天宾朋满座、夜夜笙歌、通宵达旦,社会名流和外国使节等常来做客惠顾。

人称"巴洋人"的巴巴达,是希腊人,16岁随英国怡和洋行来到重庆,娶重庆媳妇后安家黄楠娅,当了重庆人的女婿。1945年孔香苑"关门"后,巴巴达自己当老板,仍然经营西餐馆、洋酒吧,他每天烤制面包时,半条街都闻得到飘香。

《三毛流浪记》的主人公,三毛,原名陈懋平,儿时因“懋”字难写便改名陈平。她写的《三毛流浪记》曾经拍成电影,好看得很,几呼是家喻户晓,深受群众喜爱,而黄桷垭古镇就是她的第一故乡。不仅因为她是后来中国台湾当代著名女作家,写过不少精典句子,同时她的人生理念也一样,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深受群众的喜爱。如今“三毛故居”经过三年的修缮,已正式开馆。来此参观,留影,喝茶小息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

如今盛世,南岸区委区政府筹资对老街进行了修缮改道,黄桷娅老街频现惜日繁华之景象。比如古镇路边的“土麻饼”现烤现卖,已经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食品。“雕民”货店,则是传统手艺人手工制作的葫芦工艺品,意在为民送“福”等等,古镇上百家商铺,把重庆的美食与文化娱乐彰显得淋漓尽致。

作为“北国风光文学社”的一员,我对此地也是满怀十分好奇,一路拍照,一路观光,流连忘返。不时与文学社的老师们交流学习,看来文学社众多作家,书画家,诗人们均各有所爱,且收获满满,个个容光焕发,喜笑颜开,不禁感叹北国风光文学社组织有力,给文学社活动添加了不可多得人文活力,创造了一个良好学习交流的机会,但愿“北国风光文学社”发扬光大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夕阳西下,站在黄桷垭垭口,主城在阳光的余晖中尽收眼底,唯有远远望见北国风光小区家门口对面的重庆第一高楼“陆海国际中心”,也是那么宏伟醒目,诗和远方,往往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我在远方,诗在我家。

不知不觉中那首古老的童谣《黄桷垭黄桷垭》再次回荡在这静静的天空。

黄桷娅。黄桶娅,黄桷树下是我家。

爷爷爱喝老鹰茶。奶奶爱绣牡丹花。

黄桷垭。黄桷娅,黄桷树下是我家。

爸爸教我学写学,妈妈教我学画画。

黄桷娅。黄桷娅,黄桷树下是我家。

哥哥勤奋成才子,姐姐刻苦有文化。

黄桷垭。黄桷娅。黄桷树下是我家。

千年老街故事多,听我慢慢讲述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