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越宽的头像

高越宽

网站用户

其他
201910/23
分享

民间故事 娘亲和种粮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在鲁东南海防重地古城安东卫,相传至今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载了。

故事说的是,有一年,古城安东卫这一带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从头一年的白露开始,到第二年的立夏,经历了16个节气,整整240多天,乡亲们硬是没有见到一滴雨。当初正处于拔节关键时期的小麦苗,还没有来得及抽穗,就已经变成遍地的枯草,让那些以地为天、以粮为命的庄稼人看着心都焦了、碎了。

持续的干旱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人们到处求神拜佛,祈求苍天能降下甘霖拯救地里的庄稼。可是,不管人们如何虔诚的祈祷,天空上依旧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云彩,眼看着地里的庄稼枯死没了希望,安东卫城里城外的百姓开始着急发慌了。

安东卫紧挨着海州湾,物产丰富。却是人多地少,而且多是丘陵地不耐旱,粮食产量不高,也幸亏是靠着海州湾。虽然本地产粮少,但靠着丰富的海鲜产品,往常可以易货交易解决部分粮食。如今二百多天不下雨,冬小麦已经颗粒无收了,市场上已经没有可以易货交易的粮食了。有些精明的大户人家,开始想方设法到外地收购粮食用于囤积,可是方圆百里之内市场上哪有粮食可买?大旱之年谁家也没有多的粮食。

可怜那些贫苦人家,粮食本来就少,碰上如此年景,饥荒是明摆着的。

头年秋种下的小麦,因为一冬的干旱,也失去了绿油油的本色,黄不拉几的好像没施肥似的,虽然蔫蔫的,但总算是还活着。庄稼人看到小麦半死不活的样子,焦心的感觉外人是无法理解的。人们原来还指望着像往年一样,打春后就能赶着下场透犁雨,然后再及时给小麦追点肥,还能多少有点收成。可是,乡亲们过了正月初一就开始盼,盼着正月十五前后能迎来第一场春雨,可是小孩子的花灯都玩过去多少天了,雨也没有下,有经验的老人叹了口气说道:“雨水季节已经过去了,那就等着看清明吧。”

常言道,清明时节雨纷纷。此地每年清明节时都是如此。大家也都一门心思盼着清明节雨纷纷了,到时可以好好滋润一下久渴的冬小麦。可是,真到了清明的时候,往年雨纷纷的景象不见了,反而是艳阳高照,天气热得好比夏天一样,反常得很。本就蔫蔫的黄不拉几的小麦苗,在春旱加高温的双重打击下,软软地趴在了地上,几天的功夫就变成了遍地的枯草。小麦的绝收已经成为事实。乡亲们无奈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这一季的小麦绝收了,但是以后的日子还是要过下去啊!清明无雨,乡亲们又在盼望着芒种,渴望芒种的时候能下点雨,好歹也得把这些空地种上庄稼,这样虽然损失了小麦,但还能有秋天的收获,心里还能有点希望。可如今节气已经过了芒种,还是滴雨未下,就连安东卫城里那些平日里德高望重、老成持重的老人心里都慌慌的。

一季歉收,粮食虽然会紧张困难,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人们还能顶得过去,但是现在这一季还是种不上的话,直接造成全年颗粒无收,那就是真的出大问题了,古城内外、周边的居民都无法淡定了,富裕一点的家里还有些许余粮,家境一般的已经开始断粮了。

东街老苏家当年的当家人苏李氏,如今已经八十六岁高龄,虽然满头银发,但却红光满面耳不聋眼不花,因为年纪大了,早在几年前,就将家里的经营管理大权交给大儿子苏大成了,自己每天喝喝茶,逗逗几个重孙子,享受着天伦之乐,日子过得可是有滋有味的。

都道是天有不测风云。这些日子,眼看着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每日里总是阳光明媚,深谙农时节气的老太太担忧的心情却是每况愈下。

这一日清晨,从老太太的房间里传来了老太太的怒骂声。大儿媳妇急急忙忙的跑了过去,管家老杜站在一边,老太太的丫环春花吓得直哆嗦。

只见老太太李苏氏浑身颤抖着,哆哆嗦嗦的手指着低着头站在面前的大儿子苏大成,骂道:“你个不孝子,我还没有老糊涂,你就糊涂了吗?那是什么?那是种粮啊。那是能随便动的东西吗?”

苏大成小声争辩道:“娘,您看看现在这天,哪里有要下雨的样子?地都干的裂开多大的口子了,地里不管什么庄稼也都死透了,小麦是颗粒无收啊!娘,现在管不了那么多了,先活过今天再说明天吧。”

“混账!”随着老太太的一声断喝,一声清脆的巴掌声响起,屋里的人都惊呆了。

苏大成也没有想到,老娘的巴掌就这样清脆的贴在了自己的脸颊上,娘有多少年没有抚摸过自己了?六十多岁的苏大成已经不记得了,没想到今天老娘以这种方式再次抚摸了自己。苏大成倒不觉得委屈,但是,两行热泪还是没有忍住地流了下来。

“娘打你这一巴掌,你是不是觉得委屈?”苏李氏看到大儿子流泪,不禁生气的道。

“儿子不敢,儿子并不想惹娘生气。”

“那你掉什么眼泪?怎么就那么不值钱?”

“家里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改善生活了,反正也这样了,我想给大家改善一下。”

老太太苏李氏心里一惊,很长时间没有改善生活了?可儿媳妇给自己送来的每顿饭都和以前一样啊。

揣着疑惑的老太太苏李氏拄着拐棍,迈着颤颤巍巍的小脚,向粮仓走去。

对于自家的粮仓,老太太可是清楚的很,好歹自己也是当了几十年的家,这个粮仓几十年来不管什么年景,可是没有让它见底过。至少都保持着近一年的余粮。“家有余粮,遇事不慌”这是祖上传下来的治家经验。

这就是自家那曾经丰盈的粮仓?

看着几乎空空如也的粮仓,老太太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前盛米的桶一直都是满满的盛满了大米,稻谷都是用麻袋装好了垛在粮仓里有几十袋;小米倒是不多,总共也就是三五百斤,每年都是少量地种点,是专门给老人和孩子准备的。小麦也是用麻袋装好了垛在一边几十袋;地瓜干是粮仓里最多的粮食,每年都得占满大半个粮仓,玉米每年也得有个千儿八百斤的。家里家大地多,用的工人自然也多,粮食消耗的自然也不少。

可今天,老太太进粮仓一看,还是被吓了一跳,映入眼帘的是,偌大的粮仓竟然空荡荡的,全没有往日没处下脚的情况。走近看时,老太太看到盛大米的桶里有那么二、三十斤的大米,小米桶里也差不多吧。玉米还有个百八十斤的样子,不过那是留的种子;小麦也是百八十斤的样子;倒是地瓜干多点,也不过只是二、三百斤的样子。

刚才,苏大成就是和母亲说,想把留的那些玉米种拿出去磨面,才让老太太发火的。老太太现在虽然并不管事,但原来可是老太太一手当家的。

苏李氏看到空荡荡的粮仓,心情真的不好了。也就是说,目前家里所有的粮食加在一起,也不过几百斤的样子了,这对一个有几十口人的大家庭来说,这些粮食也就是十天八日的口粮。这还是连种粮算在内,去掉种粮呢?

苏李氏心里不由一沉,又转念一想,不对啊,这几年自己虽然不管事了,但自己并不糊涂,家里每年的进项出项都没有大的变化,就算是天旱绝收,自家粮仓的粮食也不至于到这种地步啊?家里的存粮只剩下这一点,难道是有人监守自盗或者是被盗?

老太太的脸色不由得变得铁青起来:“好你个孽障,家里的粮食为什么还剩下这么一点?今天你要是不给我说出个子午,我就打断你的狗腿。”

苏大成见母亲生气,赶紧跪在母亲的面前,说道:“娘亲息怒,是儿不孝惹娘亲生气。还请娘亲静下心来听儿子细说。”

“快说!”老太太呵斥道。

“娘,您一直教导我们兄弟做人要厚道,对于家有难处的街坊乡邻能接济就接济。这些日子以来,家里断粮的人家越来越多,起先的时候,有邻居来借粮的,儿子二话不说都借了。我们哥仨也结识了不少朋友,有些脸皮薄的不好意思来借,我们也多少给他们送去一些。大家都知道救急不救穷,这缺粮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后来那些街坊邻居就算是家里没粮也不好意思再来借了,但天天都有孩子饿急眼了,上咱家门来讨点吃的。娘,您说,我能眼看着孩子挨饿吗?让孩子吃饱了,临走再让孩子带点粮食回去。就这样,一点点的不起眼,咱们家的粮仓就让儿子给败光了。娘,是儿子该死,娘,您惩罚我吧。”

老太太听完大儿子的交待,脸上竟然浮出了一丝笑容,点头说道:“好,大成,你做的没错,不愧是我苏家的男儿,讲仁义有担当,没有辱没苏家先辈的名声。”

苏大成见母亲没有责怪自己,心里并没有窃喜之意,反而忧虑道:“娘,是儿子考虑不周,导致咱们自己也没有多少粮食了。”

老太太摆摆手,说道:“老天自有老天的安排,我们能做的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孩子们每天都是怎么吃的?”

老太太一边说,一边来到孩子们平时吃饭的地方,看到饭桌上的干粮时,老太太不禁惊呆了,随后眼泪不由自主的淌了下来。

老太太拿起桌上黑乎乎的窝窝头,还没掰,窝窝头就自己散开了。老太太仔细看了看,发现窝窝头里面竟然掺了一多半的草糠,这哪是人吃的啊!这以前都是给家畜准备的饲料啊。

苏李氏走到大儿媳面前,颤抖着问道:“他媳妇,这些日子你们天天就吃这个?”

六十多岁的大儿媳妇此时也是泪流满面,她哽咽着道:“娘,这样掺着吃能省下不少粮食,再说了,咱们家能有吃的就不错了,现在有好多人家连草糠都没的吃了,都开始到外地讨饭找活路去了。”

苏李氏默默地看了看满堂的子孙,郑重地说道:“从今天起,我和大家都吃一样的,每人只吃三分饱。负责出去找水的,每顿可以多加半个窝窝头。”

苏大成看了看白发苍苍的老娘,再次鼓起勇气道:“娘,那些玉米种…”苏大成的话没说完,就被老太太打断了。“你们都给我听清楚了,宁可饿死老娘,也绝对不能吃掉种粮。只要有种粮,就有一分希望,都听清楚没有?!”老太太铁青着脸喝道。

“听清楚了。”满屋人回答完后,已是一片哭声。

“你们都给我听清楚了,宁可饿死老娘,也绝对不能吃掉种粮。只要有种粮,就有一分希望,都听清楚没有?!”老太太铁青着脸喝道。

“听清楚了。”满屋人回答完后,已是一片哭声。

“你们都给我听清楚了,宁可饿死老娘,也绝对不能吃掉种粮。只要有种粮,就有一分希望,都听清楚没有?!”老太太铁青着脸喝道。

“听清楚了。”满屋人回答完后,已是一片哭声。

“你们都给我听清楚了,宁可饿死老娘,也绝对不能吃掉种粮。只要有种粮,就有一分希望,都听清楚没有?!”老太太铁青着脸喝道。

“听清楚了。”满屋人回答完后,已是一片哭声。

苏家呦呦的哭声引来不少街坊邻居。大家不知道苏家为什么忽然传出哭声。这一段时间饿死人的事情已经开始慢慢发生了。

邻居们进来后发现苏家人都在堂屋里,老太太好好的,铁青着脸站在屋中间,看样子好像不太高兴。

张百顺就住在苏家后面,今年也六十多岁,和苏大成是一起长大的老兄弟。他悄悄地拉了拉苏大成的衣袖,问道:“大成,出了什么事?全家老少都哭的一塌糊涂?”

苏大成红着双眼强忍着泪,把老娘刚才话里的意思和这位老兄弟说了一遍。这位老兄弟听完之后,也禁不住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苏李氏和自家人说的这段话,就这样在邻居间传开了。只是不知何时,被传成“宁死老娘,不吃种粮”了。不知事情原委的人,乍一听还以为碰上不孝子了呢。

好在当地人都明白这句话的内涵。一传十,十传百,让灾区的百姓纷纷效仿,都自觉地勒紧了腰带,勒紧了腰带的乡亲们并没有失去希望,别的地方能下雨,咱们这儿一样能下雨,咱老百姓又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老天爷都看着呢。现在的旱灾只是暂时的,虽然已经干旱了两百多天了,越是这样,也就是说,现在离下雨的日子也就越近了。乡亲们如此一想,心里越加有了盼头。

就在当年快到夏至时的一天,一阵轰隆隆的闷雷从远方传来,眼看着黑压压的乌云布满天空,随着一道耀眼的闪电划过,仿佛一把利剑将天河划开一道口子一般,已经干涸了二百多天的土地,终于迎来了这一场久违的滂沱大雨,裂开口的大地终于可以尽情地喝个饱了。雨过不久,荒芜了的土地上终于又绽放出强大的勃勃生机。让大家用生命的代价节省下来的种粮,终于在这关键时刻发挥出延续生命的重要作用。

当年秋天,是一个罕见的丰收季,或许种植冬小麦时用的肥料就没有流失多少,剩下的肥力一起用在了这季作物上,玉米棒子又大又饱满,地瓜也是比往年增产很多,家家喜笑颜开。

两年后,苏老太太却在一日清晨时,无疾含笑而终,享年八十八岁。事后人们都说,老太太是观音菩萨派下来救当地人一难的。迷信不足信,但是老太太当时对家人所说的那一席话,却让这一带的人们牢牢记住,并作为治家兴业的座右铭代代相传下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