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刘国安新诗《墙(外三首)》
刘国安是个认真而执着的诗人,多年来,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勤思苦读,字斟句酌地创作出许多让人回味和铭记的好诗。也许他自己并没有刻意去追求所谓的诗歌派别,也没有主动要求自己必须写或者必须不写什么题材、什么类型的诗,诗由心生,只是由着自己一颗虔诚的诗心,或写乡愁,或写现场,或写心底的感悟与哲思。作家刘敬堂先生曾将他的诗歌大致分为三类:田园诗、政治抒情诗、哲理诗。其中在哲理诗方面,他特别举例《时光,才是最大的赢家》,称“诗人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一种人生哲理,它能引导读者的思索,给人以智慧,启发读者对世界,对人生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又举例《人生是一道代数求解》,赞叹诗人“把漫长而复杂的人生,比拟为数学领域的方程式,颇有新意。”
诗歌有很多种分类,可以按照内容、形式、题材、体裁、音律、国家以及表达的方式、创作的时代等等标准来划分。在如此诸多的分类中,哲理诗犹如一颗颗细小而明亮的钻石,精悍、凌厉、璀璨、耀眼,在广袤深邃的诗歌王国里折射出自己独有的、永恒的、理性的光芒,其蕴含于鲜明艺术形象之中的哲学观点和哲学表达,是文学的收获,是人类思想的瑰宝。
如前所述,刘国安最近创作的诗歌《墙(外三首)》同样能给读者带来思索、智慧与启发,并具有新意,且在朴实无华的诗意中表现出干净利落、简单明快的理性认识。
《墙》短小精炼,构思奇特,思想的火花照亮人心。面对一堵“低调”、“纯净,如一张白纸”、“一缕清风”也“难以逾越”的墙,看到墙上“钉子”留下的“空洞”,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诗歌跳跃的思维,探索这种现象中蕴含的哲理,将墙“忍受身体的疼痛/也要为它腾出空间”的“溺爱、纵容或者迁就”与钉子“锲而不舍地进来”相对比,引出“世事是光影的两个面/对错只隔一道鸿沟”的哲学反思,于是,顺理成章,得出“一根火柴可以毁掉一片森林”的结论。然后,笔锋一转,钉子“反悔”了,“誓言铮铮”只是空响,“一旦离开/即使不带走一粒尘埃/也会留下一个空洞”。这“空洞”是疼痛?是疤痕?是讽刺?是警醒?那就任由读者诸君去琢磨和思索了。
再来看《废报纸》。这首诗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时光交错、四季轮回、倏忽而至、转瞬即逝,新与旧、动与静、快与慢、高与低、大与小、远与近,甚至你和我,都微乎其微、微不足道。即使“不知这些废报纸/还能陪墙角的蜘蛛网/相守多久”,那又如何呢?宇宙变幻莫测,世事没有永恒,昨天的新闻到了今天就是旧闻,昨天的报纸到了今天就是废报纸,一切都在自己的时空里按照自己的轨迹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更新,就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只老鼠撕碎了/许多旧闻”和“日子像水漂拉出的省略号”这两个诗句形象生动,非常出彩。
《连环劫》恰如连环套,全诗共三小节,一节比一节长,一节比一节深,且语句急促,用词简短,一句接着一句,一行接着一行,让人读着停不下来。“硬币的两个面”,“露水是昨天的重生/开始缝合明天的伤口”,“人生是一个分子式/分子与分母/此消彼长”,“现实的天平总能称出/孰重孰轻”,这些诗句是“劫”中的“环”,它们连接、重合、循环、往复,互相独立又倚靠,互相对立又照应,相依相随,相辅相成。这首诗唯一需要与作者商榷的是,结尾处“抑或随波逐流/抑或静水流深”,连续有两个“流”字,笔者个人认为,尽量不要让同一个字这样近距离地重复出现为好。
最后来看《灯下黑》。这首诗立意新颖,想象独特,表达独具一格。“灯下黑”的原意是,由于照明灯具自身的遮挡而在灯下形成的阴暗区域。现一般引申为:人们对发生在身边很近的事物和事件反而不易看见和不能察觉。试想,“华灯”之下,也许“一张白纸的褶皱”容易察觉,但“猫的驻足”和“风的乘虚而入”谁又能看得见呢?这实在是一个值得“静静思索”的难题。而在这样的“思索”之中,“不知虚无之间相隔多少年”?明明就在眼前,却是看不见摸不着,即使看见了“艳丽迷人”的“罂粟花”,看见了“热气腾腾”的“免费的午餐”,那看不见的又是什么呢?是毒瘾?是陷阱?是假象?是谜团?这富有启迪性的“人世间的灯下黑”,能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和深刻的分析与思考,哲思的光芒也就在此绚丽绽放。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著名诗词大家杨逸明先生在谈到诗词创作时有一个形象的“金字塔理论”,即在一个等边三角形当中画两条横线,分成三等分,那么,最底层叫做技术层面,中间一层叫做艺术层面,最上面顶尖的部分叫做思想层面或哲学层面。其中哲学层面最能体现作者的襟怀、见地和思想,饱含着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领悟和思考。通常,文艺作品能达到哲学层面,就可以叫做精品了。刘国安的哲理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倘若语句再精短一些,思想再提升一些,进一步达到给人启发、给人精神、给人力量的“功效”,那么,于韵味无穷的诗意里折射出的理性光芒将更加夺目,更加明亮,更加持久。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