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龚愿琴的头像

龚愿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24
分享

徐山,风正一帆悬

 徐山是一座山的名字,位于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东沟镇境内,前瞻保安湖,后瞰梁子湖,自东至西走向,海拔六十多米,春花秋果,夏风冬雪,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晨昏日夜欣欣向荣。

徐山也是一座村庄的名字,位于同名山的南麓,沿着山脚旖旎而建,白墙红瓦,错落有致,一排排,一栋栋,淳朴良善的人间烟火气氤氲在房前屋后的每一寸角落。村外的田垄地头,依山就势,高低起伏,或平坦,或陡峭,或宽敞,或狭窄,但处处都有庄稼在向着阳光茁壮成长。

徐山的形状极像一条扬帆起航的巨船,船头在东,船尾在西。从远处看:船头处有一排高大挺拔的劲松,它们呈一字队列,头顺着一个方向昂扬,似竞发的猎猎旌旗;山体中段有一长坡,恰似长长的桅杆,桅杆的下部为船舱;船的尾部原有两座小山,就如掌握方向和平衡的船舵,守护着巨船乘风破浪,平稳向前。

徐山村就坐落在桅杆下的船舱里,背靠高山,面临湖水,南向取暖,蒸蒸日上。全村现有三百余户人家,一千多人口,均为徐姓,同宗同源,相亲相爱。据族谱记载,徐姓先祖于明朝中叶看中这块称作“侧船地”的风水宝地,自邻近的大冶茗山迁居而来,落村在此距保安湖和梁子湖都不远的关公山下,名曰山下徐。久之,因村人都姓徐,关公山就改叫徐山,山下徐也就叫做徐山村了。悠悠近六百年,山青青,水绿绿,徐姓族人在这一片青山绿水之间繁衍生息,绵绵不绝。

徐山是沼山与西山之间九十里长港沿线的一座地标性山峰,船来人往,车去人回,从古至今都在樊湖一带享有极高的声誉。特别是山上的那一排千年古松,它们手拉手、肩并肩、整齐划一地站成一条直线,如一道英姿飒飒的绿色屏障,顶天立地,气势不凡!千百年来,不论春夏秋冬,不论何朝何代,来来往往的车船和行人,远远地只要看到了这一排松树,他们就知道,到徐山了!

徐山村的老人们说,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自己的祖辈提及这排古松,谁也不知道这排树是何人何年种,也不知它们曾遇到过多少风风雨雨,看到过多少代人来来去去。这排树就像是徐山的保护神,保护着徐山山石永固,屹立不倒,保护着山下的人们安居乐业,万代千秋!

六百年,徐山村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又与周围山川人文兼收并蓄、和谐发展的文化和历史。

在读书教育方面,徐山人向来注重修身养性,以文化人,养成了尊师重教、读书为尚的文明学风。解放前,村里办有私塾,村人读书就到私塾学校,私塾先生有外请的,也有本村的。从红口白牙的垂髫稚童到耄耋之年的哀哀老者,均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至尊真理,家家户户都想方设法让孩童入学识字,为未来奔赴锦绣前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解放后,政府在村里办有小学和中学,崇文尚学之风更浓,莘莘学子你追我跃,比学赶超,很多人后来都通过努力学习进入国家高等学府深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成为了村人教育后代的榜样。

在民风民俗方面,徐山人注重家规家训,尊崇“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妇、重师儒、睦邻里”的中华儒学思想,重视春节、花朝、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腊八等优秀传统节日,在婚俗和丧俗方面保持有许多流传下来的规矩和讲究。这些规矩和讲究或寓意美好,或推崇美德,均闪耀着春华秋实、敬畏生命的人生哲理之光。此外,徐山人还有代代相传的文娱活动,比如牌子锣、踩高跷、采莲船、戏蚌壳、舞狮子、推花车等,其声音旷古悠远,颜色艳丽多彩,制作精良传神,语言活泼俏丽,动作惟妙惟肖,这些都曾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亲们在节庆日或其他重大日子里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和难忘的回忆。

在农耕和手工业等方面,由于地少水多,徐山人在解放前以渔业为主要谋生手段,过着打鱼晒网、风里来浪里往的水上生活,解放后因围湖造田,土地面积有所增加,徐山人转以种植业为主。这里种植水稻、棉花、小麦、芝麻、油菜、黄豆、红薯等农作物,由于是丘陵山坡,每一块田地的面积都不大,但精耕细作,勤于管理,每年都能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另外,村里还有木匠、石匠、瓦匠、剃头匠等手工艺人,有纺线织布、打豆腐、酿酒、榨油等手工作坊。总之,老百姓的烟火生活有苦有甜,有滋有味,有泪更有笑。

徐山村的清晨,对于居住在村外东边山脚下的徐水金及其老伴来说,是在一片浓郁的花香和嗡嗡叫的蜜蜂声里醒来的。此时正值农历二月,油菜花开得辉煌灿烂,芬芳扑鼻。年过七旬的两位老人打开油菜花丛中的柴门,头戴防蜂的帽子和衣服,走进摆放着六七十个蜂箱的养蜂场地,去查看一个个飞满蜜蜂的蜂箱,观察蜜蜂和蜂巢的状态,清洁、打扫、整理,忙个不停。

一轮红日从湖后的山峰升起来,天地越来越亮,远远近近的油菜花地里一片金黄。成群的蜜蜂飞舞在那片醉人的花海中,有的停留,有的飞起,有的落下,有的来来回回,翅膀都在不停地扑闪,小眼睛都在滴溜溜地转,好不惹人喜爱!

老伴已做好了早饭,徐水金老人放下手里的活,取下防蜂衣帽,回到屋里,先喝一口加了蜂蜜的温开水,再坐下吃饭。早饭很简单,几个徐山特色红土地里种出的红薯,加一碗冒着热气的锅巴粥,还有一碟腌制红薯叶。红薯汁多味甜,锅巴粥香糯软滑,咸腌菜开胃可口,老俩口一边吃着,一边望着屋外明媚的春光,都快乐地说:“天气真好啊!”

屋外,除了春光,除了花海、蜜蜂、蜂箱,还有一片片摊晒着的花粉粒。这些米粒大小的花粉五颜六色,晒在簸箕上,晒在草席上,晒在洁白的床单上,闻之,有鲜香的味道。

老人说,这是百花粉,是蜜蜂从各种各样的花上采来的,营养丰富,功效甚多,在秋冬季节蜜源少时,这些花粉也是蜜蜂重要的食物。

徐水金老人夫妇俩从二十几岁开始养蜂酿蜜,至今已有五十多年。五十多年里,他们带着蜜蜂和蜂箱,追着花,循着蜜,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后来年纪大了,就在周边的河南、安徽、江西等地徘徊。如今,老了,他们就回到老家徐山村,还是养蜂酿蜜,但不再外出了。花少的时候,蜜蜂可以用花粉、蜂蜜或白糖来养活,虽然蜂蜜的产量少了,但每天呼吸着徐山新鲜的空气,每天看着徐山养眼的山山水水,每天操着乡音与父老宗亲交流,尤其是得到了镇里、村里领导们的特别关心和照顾,他们觉得非常舒适,非常幸福。

老人特别强调,徐山是一个适合养老的好地方,这里山清水秀,阳光温暖,雨量充沛,并且没有任何工业污染,空气好,人好,村里八九十岁以上的长者很多。徐山的美,真是比他酿了一辈子的蜜还要甜啊!

老一辈人都知道,徐山周围东、南、北三个方向有好几个山泉眼。那些从山地里汩汩流出的泉水清澈、透亮、甘甜,最神奇的是十分冰凉,冰得彻骨,凉得惊心。夏天的时候,暑热高温,从地里摘来一个有点烫手的西瓜,打一盆山泉水,清洗,浸泡几分钟,拿出来,切了,吃上一口,那清爽甜润的味道啊,仿佛是打开了人体里每一个欢愉的细胞,让夏日的暑气瞬间消散,让沁凉舒畅的感觉立刻充盈全身,于是,整个人都变得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早年,在徐山东边的一片斜坡地上,有一位叫徐维席的老人开了一间规模较大的酿酒作坊,其酿制的粮食酒喝了不上头,让人神清气爽,有“徐山茅台”之美誉,因此远近闻名。懂行的都说,此酒好,是因为两点:一、采用古法液态酿造工艺,保持谷物的原浆精髓,气味清香,进口绵和,不刺激肠胃;二、酿酒所用的水取于山里自然流出的泉水,泉香而酒洌,富含矿物质,对人体有天然调和的作用。其中,这第二点是关键中的关键。据传,曾经有人垂涎于“徐山茅台”的声誉和利润,特意来偷学手艺,结果手艺学到了,却就是酿不出“徐山茅台”的风味和品质。深究其实,原来是用水问题——没有了独一无二的徐山冰泉,“徐山茅台”便失去了灵魂和依附。此泉,此酒,是徐山赠予徐山人的宝贵财富,千金不换!

现在,徐山村里的徐增金继承了先人的衣钵,也将酿酒作坊开得风生水起,声名远播。徐增金今年五十多岁,开酒坊已有二十多年。他的酿酒工艺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创新,改液态酿制为固态酿制,改自然发酵为利用电能控温催酵,随时根据温度计上的数字调整状态,时时掌握酿酒进度,从而大大缩短了酿酒时间,也稳定了酿酒的质地,保证酿出的每一滴酒都醇香自然,清亮绵柔,让人饮之如啜琼浆,闻之则赛过神仙,久久不忘,回味无穷。

徐增金说,他的酒好,密码还是一个字——水!他家门前的水田里原有一个古泉眼,童年的他常饮此泉水,解渴又解馋。后来,这里开发成水田,掩盖了泉眼。他的妻子从娘家带来了祖传的酿酒工艺,他凭着记忆在古泉眼边挖了一口水井,水井接上泉眼,装上管道,将那带着童年味道的泉水源源不断地输送上来,成为酿酒的精魂原料之一。最初酿出的酒,他夫妻俩挑到市场上去卖,一百斤,卖完了,第二天挑去两百斤,又卖完了,接连数日,供不应求。于是,他们受到鼓舞,将干净、明亮、整洁且能用现代科学数字监测的家庭酒作坊开起来了,产量年年增加,销量也日日在旺。远乡近邻纷纷感叹:曾经的“徐山茅台”又回来了!

好泉,好酒,这独属于徐山人舌尖上的美味,是新一代徐山人恋恋不舍的新的乡愁。

城市很靓,乡村很美。城市很远,乡村很近。于我而言,唯有静卧于梁子湖畔这一处叫做徐山村的山灵水秀之地,最美,最近。

徐山村里有我外祖父母的家。小时候,对于我们姐弟仨而言,每到端午、中秋和过年,和父母一起去徐山村给外祖父母送节和拜年总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的快乐通常是从节前的盼望就开始了——我们盼望着节日快快到来,盼望着进到徐山村后,见了慈祥和蔼的外祖父母,然后一窝蜂地出门,迅速地爬到徐山的最高峰,站在山上那块巨大的石头上,比赛谁最先在一大片屋顶中找到外祖父母的家。找到了,雀跃着,我们就在清风的吹拂之下惬意地抬头眺望。当近处的山川田畴和远处的梁子湖扑面而来时,我们的心中就会生出一双翅膀,恍惚感觉整个人都在空中飞翔,啊,我们是不是在天上,是不是已经成为仙人了?

终于出发了!我们一路跑跑跳跳,嬉戏打闹,高兴得真是要飞起来。大约一小时后,走到了东沟镇,我们乘船渡过长港河,南边方向高耸的徐山就映入了眼帘——山上那一排虎虎生威的古松树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沿大路走半小时,再由着一条弯曲小路的指引,很快,我们的双脚就踏上了徐山村的土地。

在这里,小路两旁永远都有青青绿草在陪伴着我们,进村时永远都有几棵参天大树在迎接着我们,山上的油桐和野花总在热烈地召唤着我们,村里有鸡鸭在欢叫,有小狗在奔跑,更有大肥猪在猪圈里哼哼着,有老牛在牛棚里悠闲地吃着稻草。我们欢天喜地地奔进那座熟悉的青砖大屋,那时还不算老的外祖父母忙不迭地迎上来,满面笑容,满脸春风。

外祖父母家宽阔通明,干净整洁,堂屋的屋顶上装有亮瓦,太阳的光辉通过亮瓦照进来,人在其中,感觉亮堂、高大又气派。外祖父母见到我们,就连忙给我们每人发一个小瓷杯或小瓷碗,再打开几案两头摆放的瓷坛,从里面抓出一捧一捧的米泡,放满我们的杯子和碗,让我们慢慢吃。有时候,我们不想吃干的,外祖母就在米泡上撒一点白糖或红糖,外祖父提来一瓶开水,倒进我们的杯子和碗里,外祖母用小勺子轻轻搅拌,很快地,米泡就变成了另一种又软又甜的美食,让我们吃得满嘴满脸都是。

外祖父母家有一个雕花的实木八仙方桌,又结实又硬气,童年的我们常常各霸一方,手拉着桌沿下的横梁,双脚悬空倒吊起来,荡啊荡,那别提有多好玩了。这时候,外祖父母在灶屋里忙着做菜做饭,然后端菜端汤到堂屋来时,看到了,都望着我们笑。

外祖父身材伟岸,博学多才,全身都透着徐山人儒雅高贵的气质。外祖母性格温和,记得很多民歌童谣,常常不经意就会哼唱出一大串,这让我叹为惊止。

现如今,我们慈祥和蔼的外祖父母已长眠于徐山的南坡上,那座弥漫着米泡浓香的青砖老屋也已换了主人,我们姐弟仨在天南地北,与徐山村隔着千重山万重水的距离。但我们常常会想起,常常会念起,只要有机会,我们就会回到徐山村去,走走,看看。虽然没有亲人了,但山还在,树还在,村庄还在,还有那些枯枯荣荣的花花草草,哪一样看起来不是跟过去一样亲呢?

其实,徐山村跟过去真的不一样了。

首先,自两三年前起,有一条双向四车道的全新高速公路蜿蜒而来,将长长的徐山沿着“船艄”一分为二,而后又飘逸着轻盈的身姿迤逦而去,似玉带萦回,又似彩旗飞舞,徐山的景色从此就增添了许多时尚和动感。通车不久,我就曾驱车从这条路上走过。当我以从未有过的视角看着徐山越来越近、越来越大,而后又立即飞逝到身后、越来越远、越来越小时,这神奇的过程竟使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徐山上的那块巨石应该还在,它一定亲眼看到了这条公路通车的前前后后,它每天都看到这条公路上的汽车来来往往,它知道梁子湖东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丰富物产已然从这条路畅达四方,它最能见证便捷的交通给徐山周围这一片天地带来了多大的繁荣和兴盛,这是多么可喜的发展和变化!而这些,是徐山的祖辈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啊!

进村的小路变成了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干净,平整。有一年清明节回村祭祖,一下车,我就被路两旁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园林花卉所吸引。那些美丽的花儿啊,开得蓬蓬勃勃,开得争奇斗艳,引得五彩的蝴蝶和辛勤的蜜蜂上下翻飞,一刻不停。我抬头仰望徐山,想必山上的外祖父母对于这绽放得如此绚烂的鲜花已司空见惯了,他们徜徉在这光辉普照的花丛中,灵魂得到了永远的安宁和歇息。

古村仍在,村子的分布和格局依然如故。不同的是,昔日的青砖房、红砖房和土砖房不多了,即使有,多半也是空置着的,家家户户的村民们都住着两三层的新楼房,房内宽敞明亮,各种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连接家家户户的土路、砖路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宽宽窄窄、无缝衔接的水泥地面,地面上没有一丝泥土;村内的大路、小巷、广场都安装了路灯,徐山的夜晚不再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漆漆,徐山人晚上出门或是回家,远方的游子夜里归来,总有明亮的路灯在默默指引。

村里的老井已多年没有启用了,洁净卫生的自来水早已通到家家户户的厨房和卫生间。村里的几口水塘焕然一新,四周都砌起了上下石阶和白色的护栏,水波映衬着石阶,护栏在清澈中荡漾,水中天的美景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村里东西南北各个方位都建有公厕,公厕有专人负责打扫,那里面一尘不染的镜子和大理石面的洗手台,会让你丝毫不觉得这里是在农村。

村里的经济呢?近年来,借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东风,依托鄂咸高速的交通优势和紧邻大冶保安湖湿地公园和梁子岛旅游景区的区位优势,徐山村盘活了闲置的土地,大力发展果品采摘和休闲农业,使得村民的收入年年新增,村民的幸福指数岁岁攀升。2023年,徐山村细化产业基地管理,加强日常管护力度,邀请农技专家对果园树木修剪、除草、施肥、除害、梳果等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成品果产量达到4000斤,实现产值40000余元。今年,村委邀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来村考察,在创建兰花基地、老年康养等项目上有了初步洽谈意向。此外,村里还将建设蔬菜大棚2000平方米,林下养鸡1000只,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统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徐山,这条从历史深处驶来的光辉巨船,在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既保持着原有的古朴和纯洁,又多了份现在的美丽和端庄。未来,此船凭风借力,高挂云帆,必将带领徐山人进入到更加广阔浩瀚的天地沧海!

(此文发表于湖北三农研究会2024年第3期《三农研究》杂志“三农文化”栏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