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吉国的头像

吴吉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29
分享

黄土高原上的民歌

民歌是每个民族在古代或近代时期创作的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特色的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民歌起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与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它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远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搬运、祭祀、娱神、仪式、求偶等活动中开始了他们的歌唱。由于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因此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劳动人民的歌声遭受了限制,甚至在元、明、清三代屡遭帝令禁唱。从出土文物考察,有关古代乐器的记录较多,而歌唱活动的记录较少。青海大通县出土的陶盆显示了六千年前母系社会的图腾崇拜歌舞活动,这表明在原始时期歌与舞是结合在一起的。古代文献如《淮南子》中提到古人抬木头时唱着劳动号子,可见早期民歌与劳动紧密相连。

在中国的西北部,陕北地区被誉为民歌的宝库,这里汇集了众多独特的曲调。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们为“山曲”或“酸曲”,种类繁多,多达二十几种,其中包括了极具特色的信天游。信天游如同黄土地的精髓,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广泛的代表性在所有民歌中独树一帜。陕北民歌充满了黄土地的气息,每首歌都洋溢着黄河流淌过的土壤所滋养的深厚情感。它们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了黄河儿女最直接的情感和最热烈的激情,仿佛是这片土地的母语,是黄土文化的独特象征。每一句歌词,都如同黄土的印记,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这片土地的骄傲和灵魂。

一曲曲高亢激昂的信天游,回荡在高原的山峁沟壑。当你步入陕北的高原时,就随处能够听到信天游高昂的声音。那激情澎湃的歌声里,酝酿着陕北人厚实、敢爱敢恨的味道。

每一个黄土高原上的人,都喜欢陕北民歌,因为在民歌里有着属于自己的情与爱,敢爱也敢恨,敢爱也敢说。因为这里是铁骨铮铮的陕北人。陕北人憨厚,就像那一愣一愣的黄土疙瘩;陕北人坦荡,就像那一浪一浪的黄河流水;陕北人真诚,就像那一粒一粒的高粱麻薯。

夕阳下的黄土高原,犹如一幅苍茫的画卷,陕北的民歌,便是这画卷上的一抹动人的色彩。那些被岁月打磨得铿锵有力的歌声,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在人们的心头回响。

“千里黄土,黄土情深。”当你在那苍茫的大地上驻足,就会听见悠扬的旋律从四面八方传来。它们或是喜悦,或是哀愁,都如那辽阔的天空和无尽的黄土地一样,深邃而热烈。陕北的民歌,就是这样一种情感的语言,它以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那歌声中,有生活的酸甜苦辣。它歌唱着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歌唱着爱情的甜蜜和离别的苦涩。

厚道的陕北人,把生活融入民歌,生活中的每一幕,每一个细节都是一曲曲婉转的民歌。地里的庄稼、河里的鸭子、家里门外的人……都是陕北民歌淳朴而又浑厚的元素。

在陕北的民歌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那份深厚的乡情和家国情怀。这些歌曲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深深地关怀。它们以最朴实的方式,传递着一种力量和信念,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民歌源于生活,它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

陕北人爱唱信天游,就像他们喜欢高原的山峁沟壑一样,把一曲曲酸楚的信天游唱得淋漓尽致,把人间的情爱表现得出神入化。不信,你就竖起耳朵听一听,那荡气回肠的陕北民歌。

干妹子好来实在好,哥哥早就把你看中了。打碗碗花儿就地开,你把你那个白脸脸掉过来。 二道道韭菜缯把把,我看妹妹也胜过了兰花花。你不嫌臊来我不害羞,咱们二人手拉手一搭里走……

那些旋律在耳边回荡,仿佛能让人看到那片辽阔的土地和那些勤劳的人民。那些音符就像一个个闪光的珍珠,串联起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它们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表达。

陕北的民歌,它不仅仅是歌声的汇聚,更是情感的碰撞和灵魂的交流。它让人们在这片黄土地上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生活的动力和信心。它让人们相信,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信念,就一定能够走过每一个难关。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词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五百年间流行于北方黄河流域的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它的鲜明特点是运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

从《诗经》民歌到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内容之丰富,表现力之强烈,可以想象到在此之前,民歌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原始时代。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里,陕北的民歌依然在传唱着。它们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以最朴实的方式,诉说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递着我们的情感和信念。

民歌是从土地里流淌出来的真性情。兴观群怨,可以知风俗之盛衰,可以察世情之变迁。民歌不仅是音乐艺术的体现,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情和生活方式。通过民歌,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因此,保护和传承民歌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每逢阳光照射在古老的窑洞之上,或者当夜色笼罩在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时,总能听到陕北民歌那如泣如诉的旋律。歌声里带着沙哑的男声和清澈的女声,如同山谷间的风声和流水声,它们交织在一起,奏响了生活的乐章。

因为这不仅仅是歌声的回响,更是情感的流淌;这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生命的礼赞!在陕北民歌的背后,是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份希望、每一份情感、每一次生命的悸动。

早在二十年前,我就曾踏上过陕北这块土地。那时对陕北的文化一知半解,由于忙于工作,无暇去认真观察和思考当地的风土人情,但从和陕北人的浅淡交往中,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热情厚道的善良本性。

情歌是陕北民歌中最精华的部分。情歌的数量在陕北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艺术质量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陕北人种俊美,素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的美誉。情歌中对爱情的歌唱,是以叙事体取胜的,脍炙人口的《兰花花》《三十里铺》《五哥放羊》《迎春揽工》等等,叙事都有头有尾,就连爱情中曾出现的波折,也交代得很详细。

从体裁上来说,陕北民歌种类很多,有山歌、劳动歌曲、小调、秧歌、风俗歌等形式。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题裁。由于“信天游”声名远播的原因,人们一提到陕北民歌,自然会想起“信天游”。“信天游”,也叫“山曲儿”“顺天游”。顾名思义,顺天而游,自然是民歌手们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地唱出来的。唱给大自然听,让它随风游走。

陕北民歌是世世代代的陕北人用“拦羊嗓子回牛声”吟哼吼喊出的山野之声、里巷之曲。当每一首天籁之音回响在陕北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一幅幅雄壮秀美的画面扑面而来,不同的声音、不同的面孔演绎着同一种深情。

陕北,是民歌的海洋,民歌的世界。陕北民歌借景抒情,自由奔放,热情浪漫,曲调优美,朗朗上口。它是陕北人民言真意切的情感表达,唱出了陕北人不屈的意志和世代与自然和生命抗衡的自我倾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