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札记
郭运周
“刚建好的水池却不来水,两个组,三千多人等着水吃啊。那天早上,我一大早就上山去看。11月底了,大霜白花花的,水池在五里村那边的箐沟里,钻进去,沟边到处是马扎凌,脚踩上去骨扎骨扎响。到那里一看,水池里水是满的。我一个人,又没带工具,没法弄,便打电话给李书记,他带着工具一会就到了。到了就要下水,我说还是我下吧,你一个书记。他说我老了,下去整病了他没法交代。我说要不喊个人,他说喊哪个去,喊谁都要出钱,还是我们叔侄俩弄弄算了。说完他脱了衣服,我们俩便干了起来。堵住进水口,用水桶把水池里的水攉出来,到水只有腰深的时候,他跳下去,掏出出水口的垃圾,,又让我扯些枯草细枝给他,把水池里面彻底刷洗了一遍。”
给我讲起这件事的时候,龙场村第二村民小组组长,64岁的吴仕举眼含泪花,嘴里重复着:“白花花的大霜啊,那么深的马扎凌,五六个小时,只穿着裤衩,浑身冻得青紫。”
李兴彦是宣威市龙场镇龙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任龙场镇扶贫办主任。早上八点半,我以为他会在村上,或者在镇上扶贫办,电话过去,他说在姑竜。我和镇上外宣办的钱春华开车过去,他和村主任徐万兴正在原来姑竜小学的旧址上给村里的四位五保户放线建新房。四十出头的李兴彦脸色黝黑,两鬓花白,看上去比同龄人要显老些。承建方工作人员在量尺寸,他在笔记本上计算房屋面积、建筑成本,线放下去后,他和村主任又向承建方反复强调,要保证建筑质量,如期完工,让五保户早日入住,要铺地砖,吊顶,公共厨房每户要有一个灶,超出的资金村上解决。聊了几句,才知道一大早他们已经跑了几个地方。
“李书记五点多钟就去鱼塘测水温了。”村主任说。
宣普高速没有修通前,龙场是宣威至格宜、宝山、文兴、普立、阿都、乐丰等乡镇的咽喉要道。每年秋季,从城里出来,沿宣文线过了姑竜,第一眼便可看到右边的海田里,数百亩金黄的水稻在阳光下波翻浪涌、辉煌灿烂。水田后面便是龙场集镇,这片海田紧依龙场河,土地肥沃,地块平整,水源方便,一直是龙场村水稻种植的优质田。近年来,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妇女、老人和孩子困守在家,失去劳动力的土地渐渐被荒芜,短短几年,这片良田就成了沼泽。由于其紧邻集镇,是老宣文线进入龙场的第一道风景,如何开发利用好这片田地,让它发挥出经济、生态、景观等综合效益。李兴彦带领村两委干部多方咨询,反复研究,多次征求村民意见,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新的土地改革政策,流转整合了这片海田,成立荸海农业合作社,带领村民挖鱼塘,种荷花。针对这片土地独特的地理位置,村委会对鱼塘、荷花的规划设计高度重视,从将来观景的角度、路线、垂钓的位置等方面不断推敲思考,又多次请镇党委政府,上级有关专家前来指导设计,力争把它打造为集种植养殖、休闲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农业经济实体,为集体经济和属地农民增收提供持续动力。
“荷风送香气”、“鱼戏莲叶间”,不用几年,这里又将是龙场镇一道靓丽的风景。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直工作在农村,李兴彦熟悉农村、农业和农民,对农村工作的困难有深刻认识。传统种植业没有效益,大量青壮年涌入城市,农村土地被撂荒,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缺乏持续增收致富的途径,村组干部报酬低,没有工作积极性,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村上没钱,每用一分钱都要等上面拨款,许多工作难以展开。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他十年前就构思成立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让村组干部参与经营,这样一方面村上可以有一定的收入,由伸手向上要钱变为自己挣钱,便于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村组干部的收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他们能安心村里工作,同时可以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拓宽他们的致富渠道。
在他这一发展思路的引领下,龙场村先后成立了艺丰透水砖生产合作社;购买旋耕机、覆膜机等农业机械,成立农勤合作社;流转整合村民闲置土地成立荸海合作社。三个合作社都是村委牵头,村组干部及群众入股,连接贫困户,真正实现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无缝对接。既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又能促进贫困户持久增收致富。
提起和李书记在一起工作的感受,村组干部们说的最多的是三个字“不容易”。
“在村上当这个家不容易,工作多,繁杂,村组干部报酬低,群众工作难做,要把各方面工作都干好,真的不容易。尤其是群众工作,现在国家重视农村,政策越来越好,给农村的发展项目、扶贫资金都很多,但如果群众工作做不好,来多少项目都不行,许多时候,明知道政策项目是好的,但村干部谈不下去,群众不理解,不信任,不支持,为此,有的村委会甚至项目来了都不敢接。”村委副书记崔向伟说。
“前年姑竜村43户贫困户棚改项目,打地板干到凌晨一点,李书记一直和我在那里盯着,中午饭就是农户拿几个洋芋来烧吃。”村主任徐万兴说。
“心又细,全村两千多户,九千多人,哪家穷,哪家富,他一清二楚,有时候小组长上报五保、低保,发现错报、漏报他都能第一时间提出来。”村调解员、第二村民小组组长误仕举说。
“李书记会待人,能包容,敢担当,党性强,讲原则,岩脚村他二姑妈八十多岁了,前几年家里困难,不敢直接找他,向小组长要低保,他知道后劝姑妈‘不要为难组干部,村里还有比你家条件差的,你的困难我知道,我家哥三个都会帮你’。” 弯子村村民小组长朱如争说。
“多面手,农村的事没有他不懂的,大到盖一栋房子要多少砖,小到鱼塘的一个闸阀怎么设计安装,做什么都有方法,有点子。”村委副主任崔明说。接着给我讲了他和李书记一起做群众工作的几次经历。“二组棚改项目,一农户思想工作做不通,村组干部基本都去过了,毫无进展。李书记说他和我去看看,进门,沙发上的老人看了我们一眼,自顾抽起旱烟,李书记在旁边坐下,开口打招呼,‘大爹,你的旱烟给我卷一锅。’老人家嘴里喷出一口烟,不冷不热地回答:‘这是我们老百姓咂的,你们当官的会咂这个!’李书记接过老人的旱烟锅,和老人拉起了家常。还有一次,四组硬化村间道路,到一户村民家门前,硬是堵着不让干,他家已经在村子边上,路打过去他家是最大的受益者,但一时想不通,谁做工作都不答应。那天下午我和书记去的时候他正在村前犁地,书记上前打招呼,夸他的地犁得好,过了一会,他才带理不睬地说:‘你犁把手都没扶过,咋知道我犁得好不好!’书记微微一笑,脱去鞋子,卷起裤脚下地,接过牛,唰唰唰来回犁了两圈,歇下牛,三个人坐在地埂上抽了两圈烟,问题解决了。李书记就是这样做群众工作的,他身上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脑子里有许多你不知道的好方法,一个简单的举动,几句随常的话语,一下子就能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使许多疙瘩在不知不觉中解开。他做群众工作不分时间地点,田间地头,农家院里,哪里碰到哪里做。”
为进一步了解李兴彦,我约了二组组长老吴,一起去他家看看。路上,老吴向我介绍了他的家庭情况,弟兄三人,还有两个姐姐,他是最小的,大哥二哥都在外面工作,媳妇没有工作,在城里带孩子上学,父亲去世几年了,现在家里就只有他和母亲。晚上十点多了,李兴彦还没有回来,谈起儿子,年逾古稀的老母亲一脸怜惜:“我家老五暮单子了,身体原来是最好的,冷得冷吃,热得热吃,这几年村上镇里两头忙,白天白天去,夜里夜里去,早上一起来,电话就一个接着一个。他的胰腺炎就是累出来的,那一次送到曲靖,医生说再慢来几分钟就危险了,现在家里都随时放着药,有时候病发了等不及医生就自己给自己打针,每次出门,我都要叮嘱他带好药。”
听到这里,我想起前天在村上,副主任崔明谈的一些事。龙海新村第一期棚改项目,许多百姓不理解,天天一大群一大群人来村上闹,那种矛盾不是一般的。李书记带领大家耐心做工作,一遍又一遍上门找群众,天天熬夜,没日没夜,开村干部会,开党员会,开群众会。一次正开着会,他站起来倒水,一下子就摔倒在地,失去知觉,大家把他送到医院,才知道是胰腺炎发作。又是棚改项目最关键的时候,他硬是没有住一天院,他说“住院也是挂针,可以到村上去挂”。为了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李书记在群众会上承诺,龙海新村的规划建设全部归村民受益,我们任何一个村组干部不会在里面有一寸土地。第一期项目完成后,集镇菜市场搬了进去,有的贫困户一年的房租收入就是两万多。现在百姓看到了实惠,相信了村上,第一期项目村上推着村民做,现在第二期变成村民主动要求村上做了。
李母接着说:“我情愿他不当这个干部,原来在家里,使牛耙地,整田栽秧,点种收割,起房盖屋,他哪样不会做,没当村干部之前他就是养牛大户,日子不会比别人差。现在家里是一样都管不上了,心又最空,出去总要挂着我,不管在哪,吃饭时候都要打电话来,怕我一个人不做饭吃,早上只要稍微不忙点,都要煮面条陪我吃了才出去,有时候晚上很晚才回来,我已经睡了,他也要敲敲门,问我晚饭吃些什么,他父亲刚去世那阵,每天一到中午他忙不赢回来,都要打电话给在山上干活的媳妇‘回来了,回来陪妈妈吃饭’。”
老吴默默抽烟,我鼻子发酸,一个干部对事业的痴情,一个儿子对母亲的孝行,一个母亲对儿子的心疼,让我动容!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从古至今,凡一心爱国为民的人,谁会顾惜自己的身体,他们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和勇气,在为国为民的征程上一往无前,正是有了他们的一片丹心,社会才能持续发展,国家才能不断富强,人民才能安享繁荣。
2018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省委书记谈乡村振兴”专栏刊发了云南省委书记陈豪的文章,关于干部的选拔和使用,陈书记在文中说“注重提拔使用想干、敢干、能干、苦干、实干的干部,建设一支服务‘三农’有感情,开拓创新有激情,开展工作有热情,献身事业有痴情,董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我想,随着作风建设的持续推进和干部素质的提高,这样的干部一定会越来越多,在他们的带领下,乡村振兴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