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笨鸟的头像

关中笨鸟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3/29
分享

关中小村,社树印象

关中是古代中国的心脏,秦始皇在这里制定了车同轨书同文等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政策,周秦汉唐这些大一统朝代的首都,大都在关中平原这块沃土上,关中的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历史暂且不说,且说今日生活。今天全国人民都在北京时间下生活作息,而北京时间的授时中心也在关中。影响现代人方位判断的地图测绘基准点——中国大地原点也在这里。

在关中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快五十年了,乾陵、昭陵一睁眼便出现在视野里,不由人不去探寻那历史的神秘。从那里入手呢?我无数次问自己,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终于发现:从记忆和生活入手最是方便可行。

关中有很多帝王陵,也有很多老宅子,它们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生活的空间。那些土冢陵寝在沧桑的历史岁月中模糊了轮廓、丢失了细节,那些先民生儿育女繁衍子孙的老宅,也随时光更替而变得残缺不全,尽管如此走近它们仍能听到先民的心跳。

走过乾陵、昭陵、茂陵、霍去病墓、周公庙、周文王、周武王陵、王世万家、豁口孙家、白鹿原王家、泾阳吴宓家、三原于右任家、周莹娘家等历史故地后,发现那些历史人物在记忆中依旧生动如初。

走进小村社树,看到老宅土城更添几多感慨。社树在泾阳县城的西北方向,距离泾河不远。去社树也是为了看老宅,十几年前听说泾阳有三个历史大户——大簸箕柏家、安吴寡妇家和社树姚家,当年便去了前两处,唯有社树姚家一直没机会去。二零一九年冬天某日,天气晴朗与康兄相约去社树姚家看看。

还是从咸阳出发,过机场不久便至泾阳。十年后去泾阳的路宽了三四倍还不至,这可能是西咸一体的成果。到泾阳问清去社树的路线,刚上公交听闻某某从西安专程赶赴社树,准备为我们讲解姚家的历史,大受感动。

在陕西水利博物馆前一下车,便见一五六十岁身材匀称、相貌清秀的男子候在那里,上前招呼、握手、寒暄过后,方知那人便是泾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成存义先生。他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对于郑国渠、社树以及泾阳的人文历史研究多年,曾为白描先生的《天下第一渠》提供了很多资料,这些在他编著的《在泾之阳》中得到了充分证实。

虽然我们要去的是社树姚家,但已经到了水利博物馆门前了,又怎能不进去看看呢!陕西水利博物馆在关中环线路北,既是陕西水利博物馆也是李仪祉纪念馆。走过一片狭长的空间,跨过东西流向的泾惠渠,便看到白色大理石材质的李仪祉先生雕像。那是一个典型的关中汉子,方头大脸,目光坚定,双手后背,长衫飘飘,坦坦荡荡的立在蓝天下的黄土地上。金色的纪念馆在他的身后闪闪发光,清彻的泾惠渠水向东咕咕而流。这位名垂青史的水利大师虽已作古,但他开创的水利事业仍造福着这片土地和当下的人们。祟仰之情在心中升起,向先生致敬、留影后走进纪念馆。

一幅秦人治水的历史画卷就此展开,正所谓善治秦者先治水。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游说秦始皇,兴修郑国渠,使得关中成了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国。秦之后历朝历代都在郑国渠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维护重修,近代水利专家李仪祉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开创了"关中八惠",使水利事业在更大范围造福了关中人民。解放后陕西的水利事业更是突飞猛进,先后建成各类水利设施二十余万处。

社树姚家祖上曾当过郑国渠的副渠首,管理过当地的水利事业,资助过书院等公益事业。姚家保存下的老宅是一组清代建筑,原为姚姓祠堂。李仪址先生在修泾惠渠时,那里做为水利工程指挥部成了中华水利会馆。

社树村距离水利博物馆不远,一排排整齐的街巷与别村并无二致。下车忽见某家门上订有家训小牌,上写:"诚信经营,取之有道,童叟无欺,处之有方。"让人心生别样感觉。家训小牌说明该村人祖上曾为商人,而且是一个有原则底线的商人。

在一圈砖墙围砌的门前,一个身穿蓝色制服的壮硕汉子候在那里。成会长介绍那是姚家后人,是过来为我们开门的。寒暄过后看到一块石碑,上写: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水利会馆。泾阳县人民政府1982年10月公布,泾阳人民政府2013年5月立。

走进大门,那座老宅的整体外形便一览无余。成会长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福宅。那是一座面阔五六间,形似蝙蝠的巨大青砖造型,正中开一大门,并无其它门窗。这种老宅确是第一次见到,吴宓家那种厚墙小窗老宅建筑,曾给我留下一种缺少安全感的防御心理。姚家老宅更是将防御做到了极致,根本不留窗户,除过大门别无进入可能。由此可见古代社会的制安实在不太好,因此有钱人才这样挖空心思的在安防上大做文章。

走进大门,望着那半人高的门礅石和那道六七十公分的高门槛我心生畏惧,这可怎么过得去呢?艰难的跨过那道门槛后,便进入一个廊柱林立的古老空间。旁边的厢房、脚下的青石、墙上的砖雕,以及自空而下的天光,一起营造出了一个遥远而又有些虚幻的空间。这个空间大而空,并无任何陈设与古人,只有我们几个现代人在其中穿行、呼吸。

据说姚家祖上好像曾为元朝忽必烈的附马,后因某事逃难至于此,后经商发家,再后来为防匪患再后来为防匪患出资修城,护佑村民兼以自保。

听闻该村有城,我不由大喜,很想去看。返回沿路经成会长指点,果见那传说中的老城。城墙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高大,但却足够厚,厚到有村民在城墙上挖窑而居。在城墙的西南角车停,我走近那城墙上挖出的窑洞去看,竟是一个套间!虽无人居住,但那土炕及墙上烟熏的痕迹却依然清晰,颇有些物是人非之感。

社树村能成为泾惠渠工程的指挥中心,与其独特地理位置有绝大关系。据说李仪祉先生当年是陕西省建设厅、水利厅厅长,在该村指挥泾惠渠工程办公,因此泾阳历史上第一部电话便首先接在这里。

当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主题,每个时代也都有每个时代的精英和灵魂人物存在。姚家是社树村的精英和灵魂的所在,而李仪祉是陕西农业时代水利事业的精英和灵魂人物代表,李仪祉与社树村的相遇缘于姚家祠堂的壮美。

行文至此,想起当下仍在抗疫,因此抗疫中便是当下主题,在抗疫中起积极主导作用的都是这个时代的精英和灵魂。社树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村,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今天的人们也把地球称为地球村。疫情还在蔓延,地球村里的抗疫任重道远,愿人类早曰渡过这个难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