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志锋的头像

郭志锋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12/31
分享

庐陵三叠

庐陵文化虽然内容丰富,形式繁杂,但只要梳理一下它的演变轨迹,就会惊喜地发现:从古至今,庐陵文化一脉相通,既有相同的内核,又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综合庐陵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以为不光像一幅浩大无垠、波澜壮阔的画面,更像一首雄壮、激越而又不乏优美的乐曲。这乐曲既是进行曲,更是交响乐,它从历史的深处出发,穿过宋、明两代兴盛时的花团锦簇,穿过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烈火硝烟,最后飞旋于当代改革开放的汹涌潮头。一叠又一叠,层层递进,咏唱着庐陵文化的成长历程,诠释着“文章节义”的深刻内涵,精彩纷呈,催人奋进。

             一

庐陵自古就是“江南望郡”。吉州窑的“木叶天目”,大洋洲地下的青铜器王国,无不凝结着庐陵先祖的智慧和汗水。早在晋代,随着北民的大量迁移,同时输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正统的儒家精神,以“文章节义”为主要内容的庐陵文化开始酝酿发酵、初露峥嵘。

发展至宋、明两代,庐陵文化已然茎粗叶壮,长势喜人。以吉州窑为典型的陶瓷文化、以青原山和玉笥山为典型的宗教文化、以新干商墓为典型的青铜文化、以白鹭洲书院为典型的书院文化、以文天祥和欧阳修为典型的名人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的交汇融合,无不表明庐陵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宽广胸怀,从而成就了“一门六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的千古美名,成就了“三千进士”和二十一名状元的无上荣光和骄傲!

更可喜的是,一大批庐陵先贤既在庐陵文化的蕴育中诞生,又以各自的人生成就反哺故乡,丰富和完善着庐陵文化。民族英雄文天祥,即使江山倒了,也绝不投降,一首《正气歌》成了千古绝唱,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铁骨铮铮的胡铨,不畏强权,第一个提出斩杀奸臣秦桧,被誉为“脖子最硬”的人;朝奉大夫杨邦义,誓死不降,在金陵被敌人割去舌头,挖去心脏,英勇就义;还有文坛宗师欧阳修,“诚斋体”创立者杨万里、一代禅宗行思七祖、地理学家罗洪先、内阁首辅杨士奇……这些庐陵先贤饱读诗书,接受了“忠君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思想熏陶,因此特别讲忠义,重气节。

著名历史学家周銮书经过深入研究,归纳庐陵文化的特征主要有:内涵博大精深,表现优美典雅,精神刚正义烈。他还分析说,这主要得益于庐陵这地方历来重视教育、崇尚文化、注重精神和品格。

我认为周銮书教授的观点切中要害,吻合庐陵文化的发展特点。其实,早在唐朝起始,庐陵便已掀起书院、学馆建设热潮,最高峰时竟然接近三百所,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同时白鹭洲书院名列江南四大书院之首,正可谓“序塾相望,弦诵相闻”,“人无贵贱,无不读书”。如今,在吉安的民间,仍然流传着欧母画荻教子的故事,流传着“团箕晒谷也要让子女读书”的民谣,足见重教、崇文的风尚源远流长。至于刚正义烈,我认定周教授表达的也是“文章节义”。在我的心目中,“文章节义”就是庐陵文化中的DNA,是最主要的遗传基因。这是庐陵文化的内核,也是庐陵文化这部交响乐的主旋律,从未间断,绵绵不绝。

           二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庐陵文化中的哺育中茁壮成长的吉安大众,能够忍受缺吃缺穿,但绝不容忍缺了骨气,丢了气节。

当历史的车轮行驶到二十世纪初,面对着祖国陷入列强欺凌、民不聊生的危险,吉安的热血青年,仿佛当年的庐陵先贤,视国家的危亡、人民的利益为“大义”,挺身而出,勇敢地踏上了救国救民之路。江西革命先驱,名震一时的“江西三杰”,竟有两位出自庐陵。袁玉冰,1921年就在南昌组建了全省第一个革命团体改造社,与方志敏一道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创办了全省第一个革命刊物《新江西》。曾天宇,1922年回乡邀集进步青年组织了“万安青年学会”,创办《青年》杂志,成为最早在吉安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家。大革命失败后,他回家乡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万安暴动,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1928年,陷入重围中的曾天宇,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高声答道:“我愿以死殉党,决不为鼠辈所辱。”尔后从容饮弹,壮烈牺牲。在民族、祖国大义面前,一批又一批吉安先烈奋不顾身、前赴后继地走上了革命道路,为着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写就了一曲曲慷慨激昂的英雄赞歌。在这些革命先驱的身上,我看到了革命气节,看到了“文章节义”,看到了庐陵文化的生动演绎。

历史已经证明,就连毛泽东亲自创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即使有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的原因,但无疑,它与这一方水土上的风情民俗、与倡导“文章节义”的庐陵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众多的庐陵文化专家经过深入研究,得出了同一个结论:井冈山精神受到了庐陵文化的浸染和影响,庐陵文化与井冈山精神一脉相承,密不可分。

的确如此,从井冈山走出的共和国元帅陈毅,对庐陵先贤胡铨情有独钟,曾经大赞其“持正气,尚刚直”,毛泽东也曾高度评价文天祥说“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由此可见,庐陵先贤忧国忧民的情怀、忠贞爱国的操守、坚强不屈的品格,已渐渐融入一些革命志士的血液和骨髓,使得他们更加激情满怀,斗志昂扬。只要翻开中国革命的史册,不但能看到大批的吉安热血男儿响应革命的召唤,先后奔赴井冈山,加入到革命的队伍,甚至还能看到吉安的巾帼代表贺子珍、康克清驰骋疆场的飒爽英姿,看到无数的的吉安民众在革命的烈火中成长和永生。在这块正气充沛的土地上,居然走出了一百四十七名开国将军,其中中将达到二十一名,并有两个县荣登中国将军县名录!而长眠于地下的烈士,有名有姓的就达到了46634人,位列全省第二!

显然,吉安无愧于“文章节义之邦”,无愧于中国革命摇篮这一伟名!

赣水滔滔。

流走的是匆匆岁月,留下的是咀嚼不尽的庐陵文化。如今,国家稳定,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于是有人认为,以“文章节义”为内核的庐陵文化不时兴了,而且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也起不了什么实际作用。

果真如此么?

显然,这是一个误解。其实,当下物欲横流的诱惑,并不比革命时期强敌的刀枪软弱,反而更具隐蔽性和腐蚀性,更容易使人丢失人格和骨气。假如丧失了气节,就很容易成为金钱、权力和女色的奴隶,也很容易陷入腐败的泥沼。试问:这难道还不可怕吗?还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警醒?

所以,必须改变庐陵文化已经过时的认识误区。底蘊深厚的庐陵文化,在当今时代不光需要继承,还必须进一步发扬光大,赋予它新的内涵和特征,让其在实践中“浴火重生”,焕发出新的光彩!吉安市委、市政府正是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文化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制高点上,精选庐陵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再结合时代特点,提炼出吉安城市精神:“崇文、正气、开放、图强”。 “崇文、正气”继承的正是“文章节义”的内核,而“开放、图强”又富有新兴时代的鲜明色彩,两者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既在继承中发展,又在发展中继承。这八个字既高度概括了庐陵文化的精华,又符合当下历史的进程,定位精准,发人深省,对吉安的改革开放大业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和指导作用。

为了挖掘和推崇庐陵文化,市委、市政府不仅推出了大型剧目《记忆庐陵》。《记忆庐陵》采用时空交错的艺术手法,通过《喊船》、《春晖》、《崇文》、《珍陶》、《正气》、《永慕》六个章节,将庐陵文化中的农耕、婚俗、崇文、陶瓷、正气等元素有机贯穿,同时吸收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包括歌剧、采茶戏、民俗说唱、书法等,每出戏都有精妙之处。整场表演时而优美婉转、时而壮烈激昂,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历史记忆。与此同时建设了庐陵文化生态园,并且要求各地美丽乡村建设也须体现庐陵文化和地域特色。一时间,学习、推广、继承、践行和发扬庐陵文化成了众多吉安民众的自觉行为。教育专家刘武德曾经写过一篇散文,题目就叫《庐陵文化,我心底的一首歌》。文中,他深情地写道:“庐陵文化的正气、才气与灵气永存庐陵的天地间……庐陵人与时俱进,庐陵文化日新月异”。面向未来,我坚信,庐陵文化这棵参天大树,在吸取了新时代的各种养料之后,一定会越长越高,更加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这部激动人心的乐曲,也一定会越唱越响亮,响遏行云,最终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