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志锋的头像

郭志锋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5/30
分享

六棵桂花树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数十名来自兴国县均村中心小学的青年教师,站在红军树下,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的举起了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声音霎时响彻整座山村。

这是江西省万安县涧田乡晓东村乡村旅游热的一个剪影。晓东村位于万安、兴国、赣县三县交界处,素来就有“一脚踏三县”的美誉,既是少数民族畲族村,又是吉安市的红色文化名村。1931年9月,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委和总前委书记的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和中共苏区中央局两万多人来到晓东休整。当时,全村只有几十户人家,为了支援红军,老百姓纷纷倾其所有,十七岁的姑娘赖三秀竟然把自己的嫁妆也贡献出来。小伙子们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军入伍。在入伍的100多人中,谢家就有6位青年。几天后,红军队伍集结出发前,六位谢家青年来到到后山,每人种下了一棵桂花树,相约等到革命胜利后,一起返乡,再来树下欢聚。送军的乡亲们再三嘱咐:“好好跟着部队,记得打胜仗”。然而,桂花已成林,不见儿郎归。六位谢家青年都在革命的征途上壮烈牺牲,最大的谢加珠31岁,最小的谢恒慈只有16岁。从此,人们把烈士留下的六棵桂花树,称之为“红军树、英雄树”。

村里有位老人叫谢恒富,已经101岁了,身子骨仍然硬朗,他亲眼目睹了当年母送子、妻送夫参军的场景。今天,他再一次走到红军树下,摸摸这棵,又抚抚那棵,深情地回忆道:“当时参加红军的有好多啊,加裕啊、加珠啊、恒盛啊、恒贞啊……” 老人话未说完,两串泪珠倏然涌了出来,老泪纵横。有位叫谢惠洲的老人也悄悄地跟来了,他径自走到那棵最大的桂花树旁,静静地看着,看着。稍顷,才转过头,一字一顿地对着游客说:“谢加珠是我的父亲,他跟着毛主席当红军,是在福建牺牲的。现在,我们终于过上了好日子,父亲的死是值得的。”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寄托着他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在游客的要求下,谢惠洲领着大家,慢慢地走在宽阔平坦的村道上,手指着远处山上绿油油的茶树,喜滋滋地作着介绍。原来,晓东也属于“十三五”贫困村,以前出村全靠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而且全村人日子过得十分紧巴。改革开放后,日子渐渐有了起色。特别是近几年党中央推行脱贫攻坚政策,整个晓东村完全变了模样。他掰着手指说,村里成立了赤峰油茶专业合作社,生态油茶基地的规模已扩展到3000多亩哦。这儿的油茶纯天然,榨出来的油格外清香,供不应求,每年家家卖油都能换上一叠厚厚的钞票。村里还先后兴建起村级光伏发电站和中药材枳壳基地。年终,全村有57户家庭能够享受到村里的收益分红,这日子是越过越红火,越过越甜蜜!

谢恒贞的孙子谢隆燕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毕竟年轻许多,说起话来思路清晰,富有条理。他说:“这六棵树是谢加珠、谢恒智、谢恒慈、谢恒贺、谢嘉谟和我爷爷种的。”当年,谢恒贞刚结婚三天,受到红军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感召,毅然告别新婚的爱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也就是说,谢隆燕的父亲是遗腹子。只可惜,谢恒贞直到牺牲都不知道,新婚的妻子居然给他留下了一条血脉。“那时的相约,成了如今最好的纪念。你们看,六棵桂花树长得多精神,郁郁葱葱,充满着生机。”谢隆燕沿着这一排桂花树挺立的轨迹,一边走着一边说,“这六棵树,长得好奇妙,依次向上生长,一棵比一棵高,就像一道台阶。”六棵桂花树长在半山腰。从这儿向山下看去,整个晓东村一览无余。弯弯的进村公路,宛如一条彩带飘荡在起伏的群山之间。而那几条宽敞的沥青路缠缠绕绕,正紧紧地怀抱着绿色的村寨。一幢幢灰瓦白墙的高楼掩映在翠树红花之中,游客高举的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在房顶上不断地呈现,迎风飘扬。真不愧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人前来参观。

站在六棵桂花树下,凝望着这苍翠的枝叶,听着风吹过的“沙沙”声响,仿佛听见谢家青年正在奔向战场,刚劲有力的脚步声,不绝如缕。

如今,村支书雷明生每天都要接待几批前来参观的客人。他站在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的门前,动情地说:“必须传承好红色文化,做强做活红色旅游,从而惠及更多村民,让先烈无悔,能够安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