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283年的元月8日,北方普降大雪,家家门前积雪没膝。大都城内寒风呼啸,传送着一阵阵悲痛的哭声。这声音越来越响,惊得满天的雪花四溅开来。
悲从何来?你最清楚,因为你就在现场,你眼巴巴地看着南宋丞相文天祥(你最喜欢称他文山)一步一步地走向刑场,看着他慷慨就义。
文山死后,许多义士蜂涌而上,你当仁不让地冲在第一个。所有人都不认识你,唯有文山的妻子欧阳氏,看见你哭着往上冲,向你微微点了点头。大雪纷飞,遮不住你们四目相对,遮不住你俩满脸的泪水。义士们纷纷上前,哭喊着,有的面朝文山倒在雪地里的尸首,不停地跪拜。而你大踏步地上前,背起天祥的遗体便走,义士们有的帮着在后面托着,有的帮着抵挡着元兵。火化后,你一个人悄悄地把骨灰收在一只木匣里,把没烧尽的牙齿和文山死前割下来的发丝收在另一只布袋里。天一黑,你就背藏木匣、腰系布袋,马不停蹄地向着庐陵方向飞奔。
一路上,天空雪花飞舞,大地滴水成冰。为防止被人发觉,你可谓踏雪踩霜,日夜兼程。走过千山万水,一回到庐陵,立即将尸骨交给了文山的亲属,使其及时得以安葬。
此刻的你,虽然长舒了一口气,但猛然间,又觉得空落落的,似乎文山的离去,已经掏空了整个世界。
你眺望着文山的故乡富田村,眺望着弯弯曲曲的富水河。你看见南方的天空,虽说飘飞的雪花比北方微弱许多,可呜咽的寒风,一阵又一阵,好像正在呼唤刚刚离去的文山。
三年了,你在大都的一千多个日子,转瞬即逝。而文山的一生,好像也在刹那之间,匆匆而过。
对你而言,1278年的12月,绝对是一段空前黑暗的时光。某一天,你得到了文山不幸在五坡岭被俘的噩耗,当下长哭不止。你知道的是他被抓,不知道的是文山在被捕后立马吞下随身携带的冰片,以求自杀,却没成功。你不知道的还有元军统帅张弘范竟令文山给时任枢密副使的张世杰写信,企图借刀杀人,达到诱降目的。后来,你得知文山面对劝降,不但横眼冷对,而且挥笔写下了千古名作《过零丁洋》,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明心迹。你为此自豪,为之激动,向着南方大笑道:“文山,你不愧是巍巍状元”。
到了1279年3月,大臣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毅然投海自尽。文山五内俱焚,随之绝食八日,但仍没死成,他被元兵押着,径往大都而去。
船行多日,沿着赣江,渐渐靠近了吉州。因山水阻隔,大家未听到文丞相舍身成仁的音讯,不免惴惴不安。庐陵向来崇文重教,有人居然担心文山苟且偷生。此时,一个名叫王炎午的书生,写了一篇《生祭文丞相文》,列举众多可死事由,主题就是一个,要求文天祥速死!更令人无语的是,他竟抄写多份,沿着赣江,在各地张贴!
此事传开后,你无比得愤怒,简直怒发冲冠。虽说你也不清楚后面发生的事,但你坚信文山的人品。所以,你回到自己的家乡万安县窑头镇横塘村,一提此事,大家果然义愤填膺,纷纷驳斥:“文山乃顶天英雄,何用生祭?” 随后,你毅然决定,先安顿家人,再变卖家产,等押送的元军路过吉州时,一定要沿江跟着文山去大都,以便照料发小的起居生活。
你的决定让全村人大吃一惊,有的人还误以为你只是一时的冲动。哪料,当元军押着文山经过吉州时,一天夜晚,你偷偷地摸进元营,竟私自见到了文山,直言自己将前往大都,陪他走过最后的人生路。文山大惊失色,连连拒绝。你却说:“你舍生取义,难道我不可以舍家赴京?” 文山一听,无言以对,泪水夺眶而出。
经赣水,过长江,绕运河,终于到了大都。文山被关押起来,你就近租房住下,每天去给文山送饭。还是李贽概括得好,说你“往即寓文山囚所近侧,三年供送饮食无缺”。
三年中,你还担任了文山的联络员。借助于你的帮助,文山不但在狱中可以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获得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生活的信息,而且能把文山的情况及时传到外面。在狱中, 文山坚贞不屈,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你每每读到文山写的信,都要痛哭流涕。文山在狱中写的不少诗文,有的你可以直接取走,有的你却要花钱买通关系,才能秘密带出。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那首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临刑前,文山特写一信作为表白,曰:“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这封震撼人心的绝笔信不光回答了王炎午之流的疑虑,而且令天下人为此心疼和感奋。
你得知文山即将被处死,大哭了几天,以致于多次昏倒。在其后难熬的日子里,你不断地回忆与文山交往的情景,一幕幕,一场场,历历在目。
横塘村离文山居住的庐陵城,本来相距两百余里,中间隔着重重山水,却因为两家隔不断的几百年情份,让你和文山有幸成了发小和好友。
翻开《张氏族谱》,能够追溯你的家族渊源。原来,横塘村的开基祖叫张日荣,生于北宋祥符年间,其父张清之,因世袭之荫,南唐时知吉州(今吉安市)兼总管府事,全家由此从外地迁至庐陵。北宋灭南唐后,张清之随即弃官,隐居在庐陵西街的青泥塘(宋属庐陵县,今属吉水县)。也是机缘凑巧,你先祖张清之的邻居就是文家。而文山的先祖文守善与张清之非常投机,成了挚友。
张清之头脑灵活,为长远打算,逆赣水而上,最终选择万安县窑头镇横塘村(万安于1071年建县,当时尚属泰和县),买了些田地作为家业。文守善见此情景,也跟着在横塘买了田地。1064年,张日荣见横塘的家业日益壮大,干脆将家迁至该村。两家虽然分开,但文家在横塘有产业(文家后来也迁徙了,迁至富水河畔的富田村,今属青原区富田镇),隔三差五都会乘舟逆行,去横塘走走,所以文张两家,历经几代,情谊依旧绵绵不断。到了文天祥一代,自然由此与你结识。更巧的是,你和文山性格、情趣竟然格外相投,两人成为发小后,相伴着成长。你俩曾在横塘书院同学共读,一起踏着朝阳上学,踩着星光回家,真正亲如兄弟。
后来,或许因为家境上的差异,两人不再天天厮守。文山进了著名的白鹭书院,你却留在万安。青年时期的文山 “体貌丰伟,美皙如玉”,是个气宇轩昂的一流才俊。再后来,文山多次邀请你一起赶考。但天不佑人,你屡考屡败,文山却一路高歌。
就在宋宝祐四年(1256年),20岁的文山不负重望,状元及第。但他觉得美中不足,总是想推荐你出来做官。但每次一说,你就摇头,微笑着拒绝,这就是后人熟知的“文山贵时,屡辟不出”。
即使如此,文山也没有忘了你。他中了状元后,你自告奋勇,请他这个新科状元为村里的祖祠题词。他二话不说,提起毛笔,当即题写“大雄宝殿”匾额一块,前款标明“赠张府”,后款落“文山”印,以示真诚和郑重。文山父亲文仪逝世后,他守孝三年,同样屡屡乘舟而上,回到横塘,看望你和众乡亲。即使守孝期满后在外赴任,每逢横塘村有红白喜事和节庆活动,文山只要知晓,一定会随上一份人情厚礼,并委派人员到场祝贺。
文山对你,对横塘村的深情厚谊,山不及其高,水不及其长。当然,你对文山,对文家的大情大义,更是令人感怀和佩服。
厚厚的《万安县志》,也记载了文山的足迹。1277年8月,文山曾率大军沿赣江而下,来到万安县良口镇的三慧寺驻守。你获悉后,立即组织上百人驾着小船,载着粮食和蔬菜、家禽,经过惶恐滩、棉津滩等多个险滩,前往犒劳。文山说:“千载之助,如雪中送炭。”看着疲惫不堪的文山,你忧心忡忡地说:“以你区区之兵,何挡虎狼之师?”文山说:“虽自不量力,亦当赴汤蹈火。”你听了泪流满面,赞叹道:“文山,真义士,天必祥也!”
翌日一早,文山率军沿江北上,你随船一同前往。到了万安县城,文山握着你的手,无语泪先流。你只好含泪在江上送别挚友,祝愿文山抗元早日取得胜利。
回忆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想起与文山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你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而且你感受到自己的心灵被洗礼,自己的灵魂被放飞。所以,事后你干脆一藏了之,就像凭空消失了一般。有人说,你带着全家躲进了深山;有人说,你将家迁到了湖南(经考证,元至元十九年,张千载先藏于万安县鹅颈长丘,几天后全家悄然顺赣江而下,再经鄱阳湖进入长江,迁居至岳州,也就是说张千载去大都之前,已经借助水路将家先搬走了;其曾孙张嗣贤在明朝洪武年间又迁至邵阳);还有人说,你随文山一同走了,真变成了一只与众不同的鹗飞走了……不管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你根本不在乎这些,不在乎翻遍整部《宋史》,也找不到你的名字;不在乎后来即使无数人写了无数部《文天祥传》,一部也不提你的名字……你就是你,唯一的一个。
然而,千里赣江可以作证,你的情比赣水还要深、你的义比赣水还要长……纵使岁月层层叠叠,也永远埋没不了。因为感动于你的精神,李贽著《张千载》一文,开篇即曰:“庐陵张千载,字毅甫,别号一鹗,文山之友也。”(隋开皇十年,改庐陵郡为吉州,此后庐陵和吉州多次易名,南宋时吉州下辖庐陵县和万安县等8县,李贽显然取广义上的庐陵)。因为感恩于你的侠义,文山的后人在编撰《富田文氏族谱》时,特辟一章曰《张千载论》,记录你的大爱和大悲。还有陶宗仪的《辍耕录》、程敏政的《宋遗民录》、杨慎的《升庵诗话》等等著作,都记载了你的大名,写下了你的事迹。
白驹过隙。你的离去,距如今也近千载。初冬季节,我们慕名走进横塘,来看看你,祭拜一下你的英灵。站在村口,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青砖黛瓦、小桥流水的一派好景。村里一位叫张高生老人激动地说,横塘有个传统,家家户户都把你和文山两位乡贤当作祖宗,供在固山寺和村里的祖祠里,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都会相邀前往,举行虔诚的祭拜仪式。
走进布满沧桑的横塘书院,我们仿佛听到了你又在大声地呼喊“文山”;走进固山寺,凝视着你俩的塑像,我们又仿佛看到了你俩正在促膝长谈;尤其是当我们用手触摸到那块文山亲题的“大雄宝殿”匾额时,好似真切地触摸到了你激动的心跳……
当年的大雪,消融在历史的深处。但你这位叫做张千载的平凡人物,早已化为一道金色的光芒,永久地闪耀在历史的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