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志锋的头像

郭志锋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03
分享

井冈山花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是井冈山上最有名的花种。这花土生土长,春风一吹,蓬蓬勃勃,陪伴着井冈山的山山水水,装点着井冈山上的东南西北。

井冈山上英雄很多,但是你关注过那些女性角色么?她们就像这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寄寓着大地的理想,散发着人间的芬芳。

这一次,在井冈山,我有意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女性角色,而且我把驰骋于革命战火中的女性与奔赴在当下脱贫攻坚战场中的女性作了对比与连接,结果有着许多惊人的发现。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考验,可眼前呈现的却是同样美丽而坚毅的脸庞,感受到的却是同样辽阔而执着的追求。

如果说,战争年代女英雄以如花的青春,赋予了中国革命这本厚重的史册更多的壮丽和浪漫,那么,在脱贫攻坚这场特殊的战役中,当代的女性则以自身的点缀赋予了井冈山一丝绚丽,几分渲染。

          一

我虽然无法看清战火中的女性面容,也无法完全复原她们的内心世界。然而,走在井冈山,我能感觉到,她们的呼吸依然在空中飘散,她们的英灵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留恋。我看见伍若兰使着双枪向着山脚下冲锋;看见贺子珍挥舞着大刀对着敌人猛砍;看见康克清抬着担架奔赴战场……我看见曾志、彭儒等许许多多的女红军战士扛着长枪和大刀,英勇地杀向敌群,鲜红的旗帜迎风招展。

当时,大家口口相传:古有花木兰,今有伍若兰。这位巾帼英雄,善使双枪,百步穿杨,先后参加了井冈山上的七溪岭、黄洋界等多场保卫战,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完全不顾自己还是一位孕妇。1929年,她下山不久,不幸被捕。敌人绞尽脑汁,绳子吊、杠子压、灌辣椒水……用尽了种种酷刑,却没有动摇这位女共产党员的革命信念。一天深夜,敌人再次将她高高吊起,往她的嘴里猛灌辣椒水,刚刚流产的她一时昏了过去。可是苏醒后,她的第一句话却是:“要想从我嘴里得到你们所需要的东西,除非日从西方出,赣江水倒流!”敌人气急败坏,最后残酷地杀害了她,还把她的首级挂在赣州城门示众。牺牲时,伍若兰年仅26岁。虽然这朵美丽的鲜花过早地遭到了毒手,但是她追求革命理想的芳魂,依然环绕着五百里井冈,依然飘荡于千山万壑!

有人说,贺子珍是井冈山上开得最艳的一株映山红。还有人说,贺子珍也是井冈山上开得最寂寞的一株映山红。

1928年,由于中央推行错误路线,尚是中央委员的毛泽东遭受到种种不公待遇,心情一度低落。贺子珍,犹如一位红色天使,降落在毛泽东的身边。她默默无闻地陪伴着毛泽东,就像井冈山上鲜艳的映山红,与他站在一起,共担风霜雨雪,给了他一抹生命的亮色。作为“永新一枝花”,贺子珍开放在中国革命最艰苦的岁月里,出现在毛泽东最需要的时候。这场井冈山上的旷世奇缘,仪式竟格外得简单,没有像样的酒席,没有崭新的婚房。只有袁文才高兴地张罗着,比平时多做了几样土菜,几个人围在一起喝了几杯土产的米酒。但两人不在乎物质上的缺乏,心连心,肩并肩,一起投身于波澜壮阔的革命事业,创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在贺子珍陪伴的日子里,毛泽东奋力驱逐心中的阴霾,挥笔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提出了“工农包围城市、实行武装割据”的革命实践道路。那时的井冈山,因为贺子珍的盛开,变得更加传奇动人;那时的映山红,因为贺子珍的盛开,变得更加娇美妖娆!

曾志,著名的红色美人,一朵娇艳的杜鹃花。她长相秀美,气质优雅,本在湖南衡阳读师范,过着安逸的生活。1928年4月,这位湖南宜章县的首名女党员,迎着革命的召唤,随同部队向着井冈山进发。这株杜鹃花,迎着革命的风雨,开放在巍巍井冈,生长成井冈山上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她怀着身孕,居然跟着男人们一起抬木头建设小井医院,她担任后方总医院的党支书,跑前跑后救护伤病员,娇柔的身躯暴发出无限的活力。十一月的一天,曾志肚痛发作,足足挣扎了三天三夜,终于产下一名男婴。其后,她相继患上了乳腺炎、产褥热等产后疾病。由于缺医少药,她多次发高烧昏死过去。孩子因为没有奶水吃,生命也极度虚弱。战友们都以为她很难抗过这一道道死神关,哪知曾志在病了二十多天后,竟然侥幸逃脱了死神的枷锁,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事后战友们说,因为曾志与井冈山有缘,井冈山是她的人生福地。战友们又说,主要还是因为曾志的坚强不拔和无所畏惧,才最终吓走了死神。曾志就像一株报喜的映山红,让战友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也看到了新生和希望。那个新生的孩子后来也留在了井冈山,成了一名农民的儿子,名叫蔡石红。

1998年,曾志在北京去世。6月30日,曾志的骨灰盒在北京家人的护送下来到了井冈山。等待已久的蔡石红,见到母亲的骨灰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失声痛哭。小的时候,母亲没能给他关爱,现在,她要在井冈山上常年陪护着他。

 依照曾志的遗愿,孩子们把曾志的骨灰撒在小井红军医院烈士墓旁的僻静山坡上。他们在一块三角形的墓碑上镌刻上“魂归井冈”。如今,那儿生长着一丛丛杜鹃花,年年向着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喜讯。

伍若兰、贺子珍、曾志,既是战争年代生长于井冈山上的红杜鹃,也是千万个女烈士之中的先进代表。走在井冈山上,我一直在思考:现如今,谁还能准确统计出井冈山上牺牲的女烈士到底有多少?有多少女孩、有多少母亲、有多少女共产党员长眠于此,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甚至一个名字。也许她们现在真的化作了万紫千红,化作了满山的红杜鹃。

                                         二

硝烟散尽,喊杀声渐渐远去。

现实中,呈现于我的眼前却是另外一场特殊的战役,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前线,又一次看见了众多女性的身影。我看见帮扶的女干部踏着月色访贫问苦;我看见在拆除危房的施工现场,挂职的女书记也像男人一样扛着木头走;我看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女户主就地取材建起了农家乐,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

正因为先烈在前面引路,才激励着更多的后来者坚定信念,不畏困难,艰苦奋斗,勇往直前,践行着井冈山精神。

当下,最重要的是脱贫攻坚。消除贫困,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不正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么?这也是无数先烈孜孜谋求的革命理想。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在井冈山市第四次党代会上立下铮铮誓言,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聚力产业扶贫、安居扶贫、保障扶贫三条主线,确保在全省率先脱贫摘帽,给人民一个交待,给先烈一个交待,给历史一个交待。这号召不但吻合了井冈山的实际情况,而且也喊出了井冈山人民的心声。这场特殊的战役如何打?如何像当年红军一样赢得军心和民心?井冈山因地制宜,采用“一乡一计划、一村一对策、一户一方法”,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开辟出旅游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和移民扶贫“四大战场”,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安居扶贫、基础设施扶贫、保障扶贫四大攻坚战。

罗慧琼作为红星街道龙江路社区党支部书记,既要全程参与协调街道扶贫工作,又同时要帮扶红卡户曾维佐。曾维佐年老多病,妻子患老年痴呆,老两口没有土地,没有生活来源,生活十分窘迫,多年居住在两间破旧的木棚子里,不通路,用水用电都不方便。罗慧琼了解情况后,痛在心里,急在行动。她多方奔走,按政策为曾维佐申请到了廉租房,又忙前忙后张罗廉租房的装修。装修结束了,又跑上跑下替曾维佐操心搬家有关事宜。前前后后,忙了好几个月,连自己的家都顾不上照顾。2016年春节前,曾维佐如愿以偿地住进了新房。

可是,罗慧琼对此并不满足,为增强“造血”功能,她自费为曾维佐购买火钳、手套等一系列工具,让曾维佐开始“淘宝”赚钱。平时,她也帮着收集一些废品纸壳、易拉罐送给他们,使曾维佐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如今,曾维佐每月可获收入280余元,由此重树了他的生活信心。现在,曾维佐天天笑眯眯,见人就夸:“罗书记比我们的女儿还要亲,她真是一个好姑娘!”

2016年,王晓慧被安排在坝上村定点帮扶,帮扶对象是61岁的邓洪明。走进邓洪明的家,王晓慧看到的是锅台灰积如山,砧板上的油脂污垢黑得发亮,房间里脏衣服散乱成堆……加上常年酗酒,邓洪明的脑子有些不清楚,唯一的儿子也在外打工,家里既穷困又潦倒。

“说心里话,我平时挺爱干净的,刚一进他家里,心里确实有些受不了。”对当时的情景王晓慧记忆犹新。面对如斯窘境,她迅速调整心态,决定从小事、细节入手。

虽然乡镇的工作很繁忙,但王晓慧每周都会挤出一两天时间来邓洪明家看看,向他宣传政府的扶贫政策,顺手替他做点家务活儿。她就像出嫁的女儿回到了娘家,什么活都干,帮着邓洪明扫地、清洗厨房、洗衣服等等。王晓慧回忆说:“一开始,老邓对我的态度还是比较冷漠的,也不爱和我说话,慢慢地,他对我的态度变得亲近了许多。”

而今,走进老邓的家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栋两层的楼房,厅堂正中和村里的所有人家一样,挂着一幅毛主席像,整个环境给人一股整洁、利落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经过王晓慧一年多时间的帮扶,邓洪明不但基本戒酒了,而且参加了“红军餐”的接待,年纯收入1万多元,儿子在外打工也有2万多元,2016年全家收入达4万元,家里还添置了一台5000多块的摩托车,日子开始红火起来!

在井冈山,革命先烈的身影无处不在。所以无论是罗慧琼,还是王晓慧,她们深深懂得,自己的绵薄之力,虽然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但与伍若兰、贺子珍、曾志等女英雄相比,相差何止天壤之别!只是有一点相同,那就是响应的都是时代的召唤,顺应的都是历史的选择!

扶贫先扶志,志智双扶,方能标本兼治。为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井冈山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不甘示弱,在帮扶干部的激励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廖叶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大陇镇源头村牛塘组廖叶云是李建平的妻子。从1995年至2007年,李建平一直担任源头村的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2004年11月,天降横祸,,一场交通意外导致李建平半身瘫痪,让这原本幸福的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李建平的妻子廖叶云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依然不离不弃,用自己的肩膀撑起这个不幸的家庭。她不仅要照顾半瘫的丈夫,还要支持上大学的儿子完成学业。

随着全山脱贫攻坚的全面推进,大陇镇政府帮助廖叶云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每年增收2400元。同年9月份又安排其为护林员岗位,年增收9600元。源头村是著名的挑粮小道出发地,每年有近十万游客从这走上黄洋界。在上级部门的协调帮助下,2016年10月份,源头村“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体验的一天”项目与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成功对接,廖叶云也成为了第一批参与农家乐接待的农户。为此,她积极配合,改造了家中设施卫生环境,并自学菜谱,学习烹饪技术,不断提高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又有了经营性收入。

廖叶云生活上的压力越来越小,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脱贫的信心越来越足。现在每每跟廖叶云谈到脱贫攻坚时,她都信心满满地说:“不仅仅脱贫,随着我村的红色旅游农家乐的越来越红火,我们的目标是致富奔小康生活!”

吴云月,今年61岁,家住茅坪乡坝上村,早年丈夫因病去世,独自抚养一双儿女,生活一直过得很艰辛。虽然刚过花甲之年,但她的头发却早已花白,满是皱纹的脸上,浸润着岁月的风刀霜剑。

1997年,吴云月的丈夫肖贵明因病出世,留下孤苦无依的娘儿仨,相依为命。为了支撑起这个家,吴云月每天起早贪黑,靠着种田养猪艰难度日,有时在附近村镇打点零工。吴云月说:“虽然丈夫这边的兄弟时常也能接济一二,但家里常年都处于借了还,还了再借的状态,根本没有一点积蓄。”

面对大女儿早已出嫁,儿子肖石华37岁娶不起媳妇的现状,吴云月忧心如焚。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吴云月一家快支撑不下去的时候,村里的红色教育旅游给她们带来了转机。从2013年起,吴云月开始参加村里的“红军餐”接待,这个时候她就在心里打定主意:既然组织上帮助我,我就得好好干,自强自立,才能真正脱贫致富。她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起床准备食材,“七菜一汤”的饭菜即使不算多,可她也愿意花上一个上午,可谓细心加耐心。看着游客对她做的饭菜赞不绝口,她的心里乐开了花。2016年,吴云月家共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加上儿子外出务工的2万元,一年的收入将近4万元。

经过自身的努力,吴云月被评为坝上村支持脱贫攻坚先进户,还被评为最美坝上人。对此,吴云月笑呵呵地说:“党和政府已经帮了我们很多!现在主要靠自己,靠自己才光荣!”

打开井冈山2017年2月公布的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簿,我能看到许多女性的身影,从第一书记到扶贫干部,从帮扶干部到脱贫典型,龙朝霞、杜娟、刘丽娜、陈美蓉、黄小丽、张雪莲、吴娟娟、左秋莲……很遗憾,我没有机会一一去采访她们,也无从知晓她们的动人事迹和故事。但是我想,她们肯定都接受过巾帼不让须眉的哲理熏陶,一定在心里铭记着井冈山上那些女英雄的芳名。或许因了这份沉甸甸的历史担当,她们觉得付出再多的努力,与先烈相比,仍是微不足道。或许因了井冈山这个特殊的地理缘分,她们不断地自我加压,多了几份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三

从历史的深处走向现实的地平线,一个是战争年代的革命女性,一个是和平岁月的现代女性。如果要进一步分析她们的异同,寻求她们一脉相承的精神主线,那么必须不断地走近她们,直至走进她们的心里,你才能看到那个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在茅坪乡神山村,我与住在山顶上的彭夏英聊了聊。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她家,并坐在她家的正堂上,亲切地询问她家一年来的收支账目和主要种养植项目。说到总书记,彭夏英很激动地说:“现在,共产党政策好,非常关心我们农民,让我们都能发家致富。”我又说,你跟总书记说,你养了28只羊,还养牛、种黄桃,不感到累吗?彭夏英微微一笑,不以为然地反驳说:“现在干部都那么帮我们,我们自己还不要努把力,吃点苦?人家帮我们,是无私奉献,我们自己努力,赚了都是自己的。”

当我说到贺子珍时,彭夏英居然也能清楚地表达说,贺子珍是井冈山上的女英雄,要是她看到现在政策这么好,一定很高兴,很欣慰。

此言一箭中的。众多的革命英烈,抛头颅、洒热血,追求的不正是人民的幸福生活么?同时,在伍若兰、贺子珍、曾志等女英雄的心里,或许多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希冀在以后的美好日子里,能够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女性能够真正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这是流传甚广的歌曲《映山红》。走过八角楼、走过挑粮路,走过黄洋界,我看见无数烈士如花般的笑脸,触摸到了她们年轻的脉搏。

可是当我再一次回望神山村和坝上村时,我又看到了伍若兰、贺子珍、曾志的身影。这时,她们已跳下战马,化作了一个个年轻的女干部,正向着贫困户宣传国家政策,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替贫困户到处奔波忙碌……哦,是的,从历史到现实,不一样的战场,却是一样的付出;不一样的战场,却是同样的追求与理想。梳理一下历史的轨迹,显然就能发现革命先烈与当代女性之间,有着一道天然的精神线索,将她们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当年的女英雄,与眼下的女干部以及脱贫户,都是生长在井冈山上的红杜鹃,她们心相通,根相连!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而今,井冈山已顺利脱贫摘帽。立于车水马龙的茨坪街头,仰望着远处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一个念头在我心底油然而生。我想:看到今天伟大祖国的蒸蒸日上,看到广大人民群众脱贫奔小康,九泉之下的先烈们将会笑得更加舒心、更加酣畅!井冈山的春天也一定会花团锦簇,更加明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