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荣喜的头像

徐荣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23
分享

致七零后……

 仿佛不经意之间,70后,一晃就奔五了。

 当昔日蹦蹦跳跳上小学的儿子、闺女们身材一下蹿的老高,收到高中甚至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刹那;当根根白发悄无声息地慢慢爬上你的头顶,条条鱼尾纹默默刻上你的眉梢;当卖菜的小贩热情叫你一声“大叔大妈”时,70后们才有了醍醐灌顶的大彻大悟:原来,70后的我们,已经不再年轻;原来,70后们的我们,正在慢慢地老去。

70后们,有过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

70后们,每家大多有自己的兄弟姐妹。老大穿过的衣服,弟弟妹妹们接着穿。破衣服补丁连着补丁,没有谁笑话谁、看不起谁,能够穿上奶奶、妈妈一针一线缝补好的衣服,就是人世间最温暖、最幸福的事。

70后们,出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成长,米油靠粮票、油票限量供应,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愿望。没有现代社会琳琅满目、品种丰富的零食,哪怕学校门口小贩一分钱一颗的姜汤,也让我们这些肚子从来没有饱过的“馋鬼们”流连忘返、心满意足。

70后们,小时候没有玩具,但也难不倒小伙伴们的创意,个个都是无师自通的超级“工匠”:街边遗弃的铜板或铁板稍稍加工就可以用来打波(地方方言),抽烟的纸牌折叠后用来打桥别别(地方方言),一根粉笔画个图形可以跳房子,一条小铁丝可绕成钢圈用来做推车(地方方言)。即便一根不起眼的小木头,也可以用来做成飞快旋转的陀螺。

70后们,小时候看电影是最快乐的事。哪怕距离很远的村落,放电影的消息比现代手机传播速度还要快。太阳还没落山,便有小伙伴们拿着小板凳占位子。夜幕初临,村民们便从四邻八乡不约而同地汇集到白天晒稻谷的大队部操场上。操场上人山人海,挤不进人群的索性爬到大队部旁的大树上,人们津津有味地观看《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等至今仍耳熟能详的电影,场面热闹、欢乐而祥和。

70后们,小时候村庄的田野边、草垛下、水塘里,到处留有淘气的孩子们“作案”的痕迹:掏鸟窝、偷西瓜、抓青蛙、拔地瓜、摘豌豆……夏天的沟渠里、小河边,全是光屁股游泳的小孩,狗刨式在河沟里翻江倒海,玩够了回到家,屁股上少不了挨一顿妈妈枝条的抽打。第二天,哪怕皮肉之痛还在,依旧顽固不化地继续四处捣乱。

70后们,对《排球女将》《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等电视剧至今念念不忘。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拥有一台电视机的人家,无疑是当地知名度最高的。播放电视剧的时候,主人的屋里密密麻麻挤满了人。精彩的武打动作、生动的故事情节、朗朗上口的主题曲音乐旋律,让70后们的童年生活多了一些生动和色彩。


70后们,青春期有过梦想和彷徨。把“唯有读书高”作为人生信条,把读书作为“寒门学子跃农门”的唯一出路。

农村的孩子,骑着父辈破旧的自行车,驮着自家地里种的大米,带上瓶瓶罐罐装的、够吃几个星期的的腌萝卜、豆鼓,一路颠簸在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乡村土地上,踏上艰辛的求学之路。

 寒门学子们埋头苦读,与命运进行不懈抗争。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得塑料薄膜糊的木窗呼啦啦地响,抗不住严寒的学生用草稿纸生火取暖;夏天,没有电风扇的宿舍汗臭味刺鼻、蚊虫肆意横行,常常夜不能寐……

 70后们,成绩好的学生大多把师范学校作为首选目标,毕业后有体面的工作、拿稳定的工资。成绩稍差的同学,则升学到当地高中继续求学,为高考做最后的拼搏。而落榜的学生,大多无奈地选择回家务农。无论选择走哪条路,无疑改变了70后们今后的人生轨迹。

70后们,把握住时代给予的机遇,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成绩优异的同学,考上大学;成绩一般的同学,或参军入伍,或外出打工,或自己创业,更多的人则回到农村,甚至还有的早早娶妻嫁人、结婚生子……

70后们,中学毕业后便作鸟兽散,由于通讯不发达,绝大多数断了音讯,没了联系。漫漫人生路,各自的艰辛、各自的苦累、各自的血泪,只有自己知晓。

考上大学的70后们,幸运地留在城市,分配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城里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来自城镇的70后们,不少子承父业(母业),有幸分配到一份“铁饭碗”工作;失学后的70后们,加入浩浩荡荡的南下大军,成为打工一族,在城市开始辛苦地打拼;来自农村的70后们,不少早早地回到熟悉的土地,开始重复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作生活。

70后们,长大后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后面,都是一部成长史、奋斗史。

70后们,一晃就奔五了,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事业都已稳定定型,但依旧还在奔波的路上,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为了孩子、为了明天。

70后们,为自己点个赞,生活还得继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