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荣喜的头像

徐荣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27
分享

面包会有的(散文)

记得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对此我感同身受。

老家在鄂南小镇,家里兄弟姊妹多、负担重。上世纪80年代,是物质异常匮乏的时期,米油靠粮票、油票限量供应。父母亲每月不到100元的工资,维持日常生活已经捉襟见肘,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愿望。哥哥姐姐穿过的衣服,弟弟妹妹们接着穿,破衣服补丁连着补丁。那时年龄虽小,却非常懂得父辈的艰辛。放学之后就帮助忙碌的妈妈打猪草喂猪、打扫卫生、做做家务。假期里,和哥哥一起提着保温桶,大街小巷地叫卖冰棍,为的是赚取新学期的一点学费。尽管生活艰辛,但也丰富了我的成长阅历,培养了我在困难面前不怕苦、不怕累的坚韧,遇到挫折不气馁、不服输的品质。

上中学时,由于家中贫困,2个哥哥不得不先后辍学,当兵到了部队。即便如此,父母供我上学也非常吃力。每月月初,骑着父亲那辆破旧的自行车,驮着半袋大米,带上妈妈用罐头瓶装的自家腌的萝卜、辣椒酱,一路颠簸在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乡村土地上,踏上艰辛的求学之路。腌萝卜和煤油灯是伴随我中学生涯最基本的两样东西(至今仍保有喜欢吃腌萝卜的习惯)。白天就着腌萝卜对付一日两餐,晚自习结束后就着煤油灯自习到深夜(晚自习结束后教室不准开灯)。日子虽然清苦、单调,但始终充满着积极、乐观、向上的热情,对未来也有着无限的憧憬和希望。

上世纪80、90年代,高考录取率非常之低,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尽管非常刻苦努力学习,但终究没有等到“一举成名”的那一刻。终于,我还是高考落榜了。

90年代初,高考失利的我参军来到南海前哨的上川岛服役。岛上条件异常艰苦,粮食、蔬菜及日用品均要从大陆运送,有时遇上台风,常常几天吃不上肉食和新鲜蔬菜,精神文化生活也极度贫乏。就是在这样近乎封闭的环境里,我没有放弃与命运的抗争,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立志考上军校。没有学习资料,没有老师辅导,在繁忙的训练之余,捧起书本抓紧点滴时间复习。连队不到4平方米的废旧仓库里,夏天蚊虫叮咬,冬天空气浑浊,在小小斗室洒下拼搏的汗水,种下希望的种子。

梅花香自苦寒来。最终如愿考上军校。我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在校期间基本上在教室、图书室和训练场度过。一份耕耘、一分收获。以优异成绩从军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广州市郊的海军某部基层连队工作。长年累月和战友们一起上高山、下海岛,扛标尺、搞测量,顶风冒雨,风餐露宿,南中国海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处处留下我和战友们耕波犁浪的足迹。

之后娶妻生子,那时候部队住房紧张,光家就搬了5次。尽管工资不高,但收入稳定,家庭和睦,知足常乐,始终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10年前我转业地方工作,在广州市区按揭供了一套商品房房,才真正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这些年来,我和爱人精打细算、勤俭持家,不仅提前还清了房贷,生活也逐渐宽裕起来。大宝学习刻苦努力,如今在省级重点中学上高中。前年,我和爱人又搭上政策的“末班车”,新添了二宝。随着目标一个个实现,我们现在又有了新的规划和梦想:家里人口多了,待明年大宝上大学后再换套电梯房,每年把双方父母亲接过来尽尽孝,再买台小车提高生活品质……

常常听到周围有人抱怨房价高、工作忙、压力大,幸福指数低,云云。作为一名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常常回想自己走过的路,不禁感触良多:只要心怀梦想、知足常乐,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一定会有好的回报。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不是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