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荣喜的头像

徐荣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16
分享

赶集(散文)

很多人对永州的认识,大概源于唐代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笔下《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但凡读过此篇文章的读者,大都对永州这个地名印象深刻、难以忘却,我也概莫能外。

妻子老家在永州市辖内的祁阳县。惭愧的很,我和妻子结婚至今20余年,转眼女儿已就读大学,我也步入50岁门槛,但到妻子老家的次数却屈指可数。去年,适逢岳父70岁大寿,本来计划回去为老人庆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局部地区反弹,不少地方疫情防控措施异常严格,出于安全因素考虑,岳父劝我们不要返湘,最后只能作罢。

由于回去的次数不多,对小镇的印象不太深刻。依稀记得小镇依山而建,一条自西向东的马路横贯镇中心,道路两旁是一栋栋紧挨的三层楼房,贴有白色马赛克外墙。一楼大都用来出租作门面,二楼以上用来居住。花花绿绿、琳琅满目的广告招牌鳞次栉比,给小镇平添了一些繁荣和生机。感觉和内地诸多小镇一样,含蓄而内敛,没有显得特别之处。由于地处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商甲云集,来来往往的人流汇集,小镇显得热闹非凡。而唯一让我感到难以忘怀的,便是当地的赶集。

小镇中心一隅以前是一块无人居住的荒地,近年来得益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这块荒地得以有效利用,得以烘托出了个新生市场来。“船多不碍江”,各路生意随即兴隆昌盛。短短几年时间,如雨后春笋般矗立起一栋栋楼房,当地居民所建楼房最后呈一个“口”字形状。口字的中间,包围有一个约5000平方米的空地出来,自然而然形成用作肉菜市场,方便当地居民购买肉菜等生活用品。岳父家就在“口”字状楼房4楼的外侧,得此便利条件,整个市场全貌可尽收眼底。

记得还是2015年的国庆,我携妻儿回到岳父家。次日凌晨5点多钟,窗外被黑色笼罩,夜空刚现出鱼肚白,我在睡梦中就被一阵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吵醒。轻声问妻子,她揉揉眼睛,随口答道,今天应该是赶集,这里的习俗。我顿时睡意全无,兴趣盎然地立刻催促妻子道,赶快起床,我们到赶集现场去逛逛。妻子执拗不过我,马上穿衣起床。简单洗漱完毕后,我迫不及待地带妻子下楼。

此时天已蒙蒙亮,市场上早已人头攒动,气氛马上变得热闹了起来,到处人山⼈海,客流如织。满市场的货物摊,从这头摆到那头,摊上五颜六⾊的货物,令人眼花缭乱:有服装鞋帽、瓜果蔬菜、新鲜鱼肉、花草树⽊……毫不夸张地讲,凡是城里能买到的,集市上都能买到,城里买不到的,集市上也能买到。卖货的极力推荐着自己的货物,买货的顾客则东瞧瞧,西摸摸,挑选自己喜爱的货物。摆摊设点的集市色彩斑斓,仿佛一幅活色生香、摇曳生姿的民俗生活画卷。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好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

我们顺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向前走,每挪一步都异常的艰难。集市上摆放着多种多样的水果,琳琅满目,比比皆是,映⼊眼帘的有青里透红的苹果、粉红色的桃子、⻩澄澄的⾹蕉,还有紫⾥透亮的葡萄……南来北往的⽔果抢占了集市。各种菜蔬应有尽有、目不暇接,菠菜韭菜藕,黄瓜葱地蛋,茄子豆角姜,白菜萝卜蒜……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果蔬清香。鸡鸭鱼肉是集市的“主角”,嘎嘎叫唤的鸡鸭、活蹦乱跳的新鲜水库鱼、现杀现宰的牛羊肉,无不吸引了人们逡巡的目光。外来的海鲜⻝品也占据了集市⼀隅,海鲈、海虾、海螺、海蛎、蛤喇、海虹、海米……都是从广州、上海等地远途运来。还有叫卖腌豆腐、腌菜、腌豆鼓、木耳等本地特产的…… 集市上的叫喊声此起彼伏,⼀浪高过⼀浪:“水库鱼便宜啦,刚拉来的啊!”“卖荠菜啦,尝尝野味啊!”“刚掐的香椿芽,尝个鲜亮啦!”“刚宰的黄牛肉,真鲜嫩啊!”随着叫喊声, 赶集的人们⼀会儿涌向了这里,⼀会儿涌向了那边,集市犹如涨潮时的潮水⼀般,不停地上下涌动着。

我特别留意到在市场一角,几个约莫70岁的老人或蹲在水泥台阶上、或坐在随身携带的扁担上。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皱纹,手里拿着根乌黑发亮的烟管,一边闷头吸上几口旱烟,一边用浑浊的目光捕捉着路过的人流。老人前面铺着一张褶皱的塑料布,上面整整齐齐地码摆着韭菜、青菜、茄子、黄瓜等菜蔬,还有鸡蛋大小火红的柿子、青皮的桔子和新鲜采摘的板栗。妻子用本地方言和老人交流,得知他们是小镇边远山村的村民,早上不到2点就起床了。他们把自家种的瓜果蔬菜装到竹筐里,再用扁担挑着,步行20多公里的山路,赶早过来赶集。这些新鲜蔬菜和水果,都是自家山林里种植的绿色食品,无污染无公害,绝对可以放心食用。老人听口音得知我是外乡人,笑呵呵地热情请我免费品尝自家种的水果。柿子的个头虽不及北方的大,吃到嘴里还有些涩,但水分充足、清香入肺。桔子也是刚刚下树,剥去薄薄的桔皮,只一瓣桔子入口,甜甜的桔汁便沁人心脾。而且价格还十分便宜,柿子一斤1块钱,桔子一斤只买5毛钱,竟不到城里的五分之一。

交谈中得知,老人有两个儿子,儿子儿媳常年都在浙江、广东等地打工,几个孙子孙女都由他们在老家看护。老人尽管现在年纪大了,但也闲不下来,便在自家房前屋后种点蔬菜水果,养鸡养鸭。现在,家里生活条件好了,盖上了3层的大楼房。儿子儿媳都很孝顺,每月都会给老人寄钱。老人说完,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笑容里洋溢着无比的幸福和知足。我和妻子买了老人种的青菜、韭菜和柿子、桔子,满满的一塑料袋。最后算下来,竟然只要20多块钱,真的算是价廉物美。

妻子告诉我,赶集是这里的一种民间风俗,也叫 “赶场” 、“赶街”、“赶山”、“赶墟”。相传自汉代起,湖南地区各村镇每逢“一、三、五”为集市交换日。时至今日,依然延续着这样的传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集市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特殊存在,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便利的物品交易场所,也是老百姓摸着兜能消费得起的地方。因此,不论是风和日丽,还是淫雨霏霏,乡里人都会风雨无阻地在赶集这天如时赴约,衔露含珠,前额贴着凹胸,驮着那一筐筐一篓篓深山里的产品赶到集市。然后,又披星戴月,下肢托着上体,驮着一筐筐一篓篓的物品回家,以这种枯燥轮回的方式交换物件。

我和妻子一路行走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如蹚着一条世俗生活的欢畅溪流,奔涌着欢欣,激荡着欢笑,翻卷着快乐的浪花。没多久我们就满载而归:2斤羊肉、3斤牛肉,一条大草鱼,一只母鸡,还有数量不等的西红柿、芋头、土豆、青菜,以及柿子、桔子等当地产的水果,装了满满的几袋。要不是妻子提醒我后天还会有赶集,我肯定还会兴致盎然地一路逛下去、买个不停。

乡镇集市就这样,一天天一集集地交易着。集市上满满的人流,旺旺的人气,浓浓的烟火气,勾勒出赶集的主基调。赶集为辛勤劳碌的乡亲们,提供了物资交流的低端平台,亲朋好友聚会的绝佳场地。同时,赶集也是了解古老民俗的窗口,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变奏。它,如同一面历史的巨镜,返照辉映出富水春光的乡土上那七彩生活!它,又像一颗闪光的珍珠,点缀装扮得美丽富饶的乡村间,更加可亲可爱!

期待下次再回妻子家乡的小镇,再次参加赶集,领略那份浓浓的烟火气和淡淡的乡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