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荣喜的头像

徐荣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30
分享

自行车情缘

二宝五岁生日时,我寻思着给他买件什么生日礼物好。妻子不假思索地说道:“给他买辆自行车吧,我看和他同龄的孩子很多都会骑自行车了。”

于是,我们带着儿子到居住小区附近的自行车行选购。车行不大,但自行车的种类倒不少:优贝、好孩子、乐卡……二宝一眼相中了一辆“好孩子”牌儿童自行车。车身用不锈钢制作而成,而且采用了可拆卸的后辅助车轮、安全保护型全链罩及侧轮,能给宝宝提供更多的安全。看到二宝欢欣雀跃的样子,我的思绪不由得飞到多年前,那一幕幕骑自行车的镜头在脑海中浮现……

上世纪八十代初,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生活普通还不富裕,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等家用设备作为“奢侈品”,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是可望不可及。一天,在镇上某单位工作的父亲推回一辆半新的凤凰牌自行车,不啻成了整个镇上的特大新闻。要知道,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自行车绝对是一个稀罕物,更别说是鼎鼎大名的“凤凰”牌了。后来我才得知,是为了下乡方便,是父亲单位特意购买的工作用车。

那时我才上小学四年级,个头约莫只有自行车坐椅那般高,却成天嚷嚷着要骑父亲那辆半新半旧的自行车。或许是担心我年纪太小骑车不安全,或许是怕我不小心将自行车摔坏,父亲终究没有答应我的一再央求。

一次,趁父亲不在家,我竟然壮着胆子偷偷把自行车推出家门。在离家不远的一块空场地,我先是用左脚踩着踏板,哥哥则在后面扶着车尾,一次次尝试着缓慢滑行。车龙头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子,总是不听我的使唤,一会自动向左,一会自动向右,害得我差点摔了下来。几个来回后,我和哥哥已经满头大汗。由于自行车身过于沉重,我们年纪尚小,气力又不够,掌握平衡的能力差,往往滑行不了三五米,车就戛然而止了。

后来还是哥哥想了一个好主意,把练车地点转移到一段小斜坡处,利用斜坡的惯性作用先学溜车。我用双手扶住把手,一只脚踩踏脚,另一只脚缩起前进,用这个动作学溜车。这个办法还真不错,一遍、两遍,慢慢地,我很快学会了溜车。

“首战”告捷,也极大地激发了我学骑自行车的兴趣。以后只要有机会,我和哥哥都会偷偷去练习骑车。后来父亲知道了,索性也就不再阻拦。只是一再叮嘱我们千万要注意安全,如果不小心把车摔坏了,修理更是一笔额外的开支呢。

待掌握了骑车的平衡技巧后,接下来就是学习骑行了。由于我的个头矮小,屁股不能坐到自行车座椅上。我就尝试着把右脚穿过自行车的三脚支架,左右脚悬空来回踩踏。经过不知多少次的反复练习,手脚终于能够协调一致配合,最后竟能够独自在无人的路上慢慢骑行了。

在学会单脚踏板滑行后,我的胆量越来越大,自信心也越来越强。以后,只要下午放学,我都会兴致勃勃地推着自行车练车,技术也越来越熟练。再后来,索性把屁股坐在自行车的横杠上骑行。试想,一个十岁左右的小毛孩,骑着大人的自行车肆意在镇上的大街小巷穿行,吸引多少孩子们艳羡的目光啊,那种得意劲就甭提了。不过,付出的代价也蛮大的,那就是每次骑车后,屁股沟因为久坐在车杠上,被摩擦得通红通红,但也丝毫不影响我的骑车热情和兴趣。

骑在自行车上的感觉真的很微妙,感觉好像自己长出了一对翅膀一样,骑得快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飞起来一样的快乐和兴奋。那种快乐的感觉就好像风一样的自由和不羁。在那个物资条件极其匮乏的年代,即便一辆简单的自行车,带给我的是多少童年快乐和美好回忆啊。

后来,我考上邻镇的一所高中。由于镇与镇之间没有通公交车,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时,不少城镇、农村家庭都用上了自行车,自行车也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从家里到学校是一段防洪堤坝路。堤坝的一侧是安乡河,河道不宽,河水安静地流淌,闪动着粼粼的水光,好似闪动着明亮的眼波,凝视着江汉平原的湖天秀色,最后逶迤着汇入长江干流。尽管家里到学校只有不到8公里路程,但极难行走。堤坝路全由泥土夯实而成,路面坑坑洼洼,颇不平整,经常是“夏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我们这些离家远的学生平常需在校寄宿。每个周末,我都会骑着家里那辆已锈迹斑斑的自行车,从家里驮着一袋米,再用玻璃罐头瓶装一些腌萝卜、豆鼓炒腊肉等,作为上学期间的下饭菜。每逢周六,又骑着自行车从学校赶回家里,改善改善伙食、调整学习状态。

无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我单薄瘦弱的身影都会往来骑行在学校——家和家——学校之间,唯有风与我并肩。如果风和日丽的日子,堤坝一边是河水潺潺、鸟语花香,一边是沃野千里、稻香阵阵,清风吹拂在身上,肌肤似乎被大自然轻柔的抚摸着,全身的毛孔都舒服得要轻吟起来,那是一种难以言明的喜悦。要是遇到阴雨天,骑车便成了狼狈不堪的梦魇,堤坝上的道路立马变成烂泥路,手推着自行车行进在路上,车轮沾满黏黏的泥土,几乎寸步难行,个中的艰辛只有亲历者才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记得有一次,我骑着自行车刚行至半路,突遇狂风大作、大雨如注,雨水顿时模糊了视线。由于没有带雨具,沿途又找不到避雨的地方,我浑身一下子被淋得湿透。为了不让自行车后驮的大米被淋湿,我脱下上衣盖在米袋上,艰难地推着自行车,在风雨中踟蹰前行,牙齿冻得直打颤。最后,终于在路边找到一个臭气哄哄的牛棚,我也顾不上体面,一头扎进牛棚里,这才躲过了狂风暴雨的蹂躏。

还有一次,夏日艳阳高照,我头顶炙热的太阳,从家里骑车赶往学校,堤坝上往来的车辆扬起阵阵灰尘,我一手掌握着自行车头,一手用手捂着口鼻,在尘土飞扬中骑行,弥漫的尘土遮住了我的视线。就在这时,迎面突然开过来一辆小型客车,慌乱之中,我本能地把车把往右一打,这才避免与车辆迎面相撞,惊吓出我一身冷汗。时至今日,每每想起还心有余悸。

高中三年,我都是骑行自行车上学。一个人的骑行途中,我可以骑得飞快,享受一个人的狂欢,挑战自我的极速;偶尔也愿意放慢车轮,欣赏沿途的风景,还可以随意思考,享受一个人的慢时光。当我在爬坡时,习惯于看眼前的道路,在车轮转动下,我才知道一点点接近终点。当我在平路上骑行时,习惯于望着远方,我才知道长路漫漫,不至于被当下的轻松所麻醉。当我在下坡时,我会谨慎地控制车速,避免在享受风速中遭遇不测和危险。这些习惯,一直延续到日常的生活里。骑行在路上,用车轮丈量我的青春之路,让我深刻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不易,立志要不懈努力,彻底改变人生。

后来,我应征入伍,到南海前哨的上川岛当兵。之后考上军校,毕业后分配到驻广州基地某部队。由于工作、生活环境条件的限制,我很少有机会能够再骑自行车,但我对自行车的那份情感,却一直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时常温暖着我的内心世界,感动于每一次回忆。

与自行车再次结缘,是在几年前。我转业到广州工作后,为了方便女儿上学,我在学校附近购买了一套商品房,学校离单位还有一段距离,每天上下班乘坐公交车颇不方便,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骑自行车了。我专门买了一辆“五羊牌”自行车。每天早上,我将女儿送到学校,再骑车十来分钟到单位上班。下班后,再骑车去学校接女儿回家,周而复始,始而复终。与二十多年前我骑车上学相比,所不同的是,我骑的车样式更潮、质量更好、道路更宽敞,即便遇到大风大雨,也丝毫不会影响到我的骑行。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我还会独自骑车穿行在羊城的大街小巷。羊城广州的动人之处在于,除了表面的浮华,还有隐匿在街头巷尾的古典。如果你想感受到最真实的广州,骑行或许是最好的选择。用车轮丈量每一寸土地,从高楼大厦穿梭到私家车无法进入的榕树小巷,停靠在树荫下,走进一家咖啡厅或者书店度过闲适的午后。或许这才是广州该有的生活。

我很喜欢骑车在广州大街小巷穿行的感觉,挑人少的铁道边、小街巷,绕过路口过天桥、下涵洞,应红绿灯变化随时调整路线,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御风而行,潇洒而去,什么也阻拦不了你,也没有停车收费、堵车排队等烦恼。即便在红绿灯停一会,驻足四顾,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烟火气浓浓的,也很有味道。用脚步或车轮实际丈量感受,才能听得见这个城市的呼吸脉动,才算融入到这个城市。

自行车是种既古老而又年轻的交通工具,绿色环保,经久不衰。自行车也是我拥有时间最长的出行陪伴,在经年的日子里,与我耳鬓厮磨,与我相依相偎,让我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走出更远的路,寻找属于我的诗和远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