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起闻名遐迩的粤菜,国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要谈起广东凉茶,可能就知之不多了。
但凡行走在广东各地的大街小巷,便随处可见凉茶铺的身影,只要稍宽敞一点的老街,都可找到一间老式的凉茶铺,故广东历来素有“凉茶铺比米铺还多”一说。
说起凉茶,也许不少外地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凉的茶”。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解。凉茶既不凉,也不是茶,而是一种以性寒凉的中草药为原料,精制出来的具有清热祛湿等功效的饮料。
据史料记载,自古以来岭南地区夏季漫长,湿热多雨,瘴疠流行。《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到:“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宋代陈昭遇在《太平圣惠方》中指出:“岭南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毒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湿之气易于伤人。”
早在东晋时期,道学医药家葛洪来到岭南,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湿病医药,留下了针对岭南气候特征的大量医学专著。当地人为应对湿热天气对身体造成的侵害,根据岭南的气候、水土特征,以本土出产的中草药为主要原料,以中医养生防疫经验为指引,总结制作出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解感等功效的饮料,这便是凉茶。
世上饮料千万种,为何广东人对凉茶情有独钟呢?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怕上火。根据中医理论,岭南地区高温季节与多雨季节同属一个时期,炎热湿润气候超过了机体的调节限度,就容易诱发如脾胃湿热、湿温、暑湿、肝胆湿热等湿热症候,“上火”其实就是“湿热”中“热”的体现。
于是,面对一些类似“湿热”的疾病,很多广东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喝凉茶。凉茶中不仅有让人苦到发癫的“癍痧”“廿四味”,也有沁人心脾的“竹蔗茅根水”“菊花雪梨汤”等甜茶。正是这些以苦为主、兼有甘甜的凉茶,支撑着岭南人度过“热气”滋生、“上火”频繁的炎炎夏季。时至今日,凉茶依然是岭南地区不少家庭“秋冬防秋燥,春夏去暑湿”的养生保健首选。
广东人饮用凉茶,究竟源自何时,已很难考证。但有据可查的是,一些凉茶配制技艺的传承已有数百年历史。特别是晚清时期,随着岭南商业的发展,凉茶逐渐成为一种日渐兴旺的产业。秉承传统的养生保健理念,民间也开发、研制出不同功效的凉茶配方,形成诸如穗港澳地区的“廿四味”“癍痧”,潮汕地区的“潮州暑茶”,以及客家地区的“竹壳茶”等种类繁多的岭南凉茶系列。
时至今日,一些传统凉茶品牌,借助现代设备和工艺,推出了众多凉茶新品。这些新款凉茶以其甘甜的味道和养生的功效,风靡大江南北,广为天下知。王老吉、加多宝、邓老、白云山、黄振龙等众多凉茶品牌,以及一系列成熟的配制技艺,为广东民众广泛认可,形成了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凉茶文化。
2005年8月,广东省食品文化遗产认定委员会认定凉茶为“广东省食品饮食文化遗产”,同时获得认定的还有33个凉茶配方及其专用术语。作为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凉茶配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王老吉、白云山等10多个品牌凉茶的50多个秘方名列其中。
借助成功申遗,广东凉茶产业、凉茶文化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广东凉茶以其独特的保健功效在市场上崛起,越来越受到民众欢迎,不但在广东遍地开花,也在全国各地红火起来。曾几何时,广东凉茶王老吉的红罐包装在饮料市场掀起一股“红色旋风”,一举打破了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大国际碳酸饮料品牌的垄断局面,凉茶产销量也突破350万吨,首次超过可口可乐在中国大陆的产销量,书写了“土”凉茶打败“洋”饮料的神奇。
凉茶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结晶,汇聚了连绵数千年中医中药的发明和创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凉茶也必将紧跟时代潮流,打造出不一样的国风饮品,以中华百年品牌的身份,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国符号”,让世界人民理解、认可代表着中国传统养生智慧的凉茶文化,让凉茶文化在世界现代文明史上进一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