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态,各有所爱。有人喜欢旅行,有人喜欢健身,有人喜欢抖音,而常年独处的我,则尤其喜欢阅读和写作。
我的阅读是从语文课开始的。当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摇头晃脑地诵读鲁迅先生《故乡》中“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海边沙地,一片碧绿的西瓜地,一位十一二岁、颈带银圈、奋力刺猹的少年”时,看瓜少年闰土的形象,便深深地印在了我脑海里。由此,我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初的独立阅读,始于抗日小说《烈火金刚》。该小说于1958年1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期间,跟主力部队离散的我八路军排长史更新、飞行侦察员肖飞、骑兵战士丁尚武、女区长金月波等人,在冀中平原上坚持斗争,后来与敌后武工队配合,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抗日武装,向敌人展开神出鬼没的袭击战、对抗战,最后配合主力部队歼灭了侵略军、伪军,争取了起义军,取得胜利的故事。那时的我,不知道什么是小说,什么是阅读,更不懂什么是写作,吸引我的是书中紧张的故事情节,传奇色彩的人物。
回望我的阅读,真正懂得自己的阅读所需,真正进入阅读状态,源于我的文学梦,作家梦。
从我爱上文学,爱上阅读,爱上写作,到最近一篇小说的发表,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在这段不长不短的岁月里,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工作压力多么巨大,我始终没有放弃过阅读,放弃过写作。阅读和写作犹如一位挚友,一直陪伴着着我。然而,对阅读产生深刻的认识,是在一篇一篇投递出去的小说石沉大海之后。那种沮丧,那种失落,那种挫败感,是没有写作经历的人所无法体验和感受的。面对失败,是进,还是退?经过痛苦的思考,我最终选择了前者。为促使前行,我对自己重新进行了近乎于苛刻的审视,重新开始了对中外名著的阅读。
首先被我列为阅读的书目是中国四大名著。最初翻阅《红楼梦》,是极其艰难和苦涩的,因为我走不进大观园。后来静心进入后,便读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读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和婚姻。书中的故事人物,让我手不释卷;翻阅《三国演义》,我看到了历史跌宕的风云,群雄争霸和割据,以及叱咤疆场的各色人物;阅读《水浒传》,我被书中梁山好汉反抗欺压的群像,激动得热血沸腾,其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的手法,更是让我见识了古典章回小说的风采;翻读《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取得真经的故事,更是让我走火入魔。
因为《故乡》的引导,我开始了鲁迅先生小说的阅读。《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让人触目惊心,一个即将被杀头之人,竟还在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忘记杀头的苦楚。《狂人日记》中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令人难以忘怀。在读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以及一些散篇之后,我才认真系统地阅读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在《呐喊》中,鲁迅先生记录了五·四运动时期社会以及底层人民的生活。他把自己的作品当做一件反抗社会黑暗与腐败的“武器”。整部《彷徨》贯穿着鲁迅先生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故事新编》则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每一篇都可当成一个寓言来读。因为那些故事都隐含着极深的象征意义。
在与文友的交流中得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信息后,便去书店购买了他的《雪国》《古都》《千鹤》。《雪国》中岛村三次从东京到雪国和驹子交往的故事,是作家对美的追求的表现;《古都》里那种充满人类天性中最纯真、诚挚的感情描写,体现了作家“风雅”的美感本质。被誉为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顶峰的《千鹤》,写的是菊治四次与女主人翁相见的情形。作家在描写男女情爱的同时,将传统的古典文化——茶道,穿插其间,表现出一种唯美的意蕴。
为了扩大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我把视线移到了域外,拟出了契科夫、茨威格、梅里美、劳伦斯、莫泊桑、欧亨利、杰克伦敦、斯托姆等一长串外国作家的书单。这些作家的小说集,先后被收藏于我的书柜中。我之所以对这些作家的短篇小说情有独钟,是因为我喜欢短篇小说,也在学偷偷地学写短篇小说。
为了阅读,为了写作,更为了心中的那个梦,我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我都埋头在泛黄的书页里,埋头在散发着墨香的方格纸中,独享着阅读和写作的快乐。
被誉为京派作家代表人物的汪曾祺先生,是我钟爱的作家之一。他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最先读到他的小说,是发表在1980年第十期《北京文学》上的《受戒》。该小说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汪先生的《受戒》,实则写的是一个梦,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他获得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大淖记事》,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了大淖这片土地的乡土人情,用戏剧化的结构搭建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用亲切如聊天般的文字勾勒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因为喜欢汪曾祺先生的文法,于是便购买了不同版本的《受戒》,并将其作为枕边书,时常拿在手上翻阅。
付出总有回报。阅读、写作也是这样。
多年的阅读和写作,使我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有了那么一点与别人不一样的认识,因而才有了庄镇人物系列《粮食》《抢手》《英雄》《失落》《立碑》《癫子》《罪孽》《花脸》以及《兰家大院》《李家花园》《家访》《灵性》《满目葱郁》《手心里温暖》《寿碗》等数十篇短篇小说的发表;才有了市井人物系列的问世;才有了短篇小说集《满目葱郁》、中篇小说集《温暖的玫瑰》、长篇小说《乌江怨》、散文集《阡城往事》、戏剧作品集《戏剧人生》等的公开出版。
后来喜欢上戏剧创作后,我又开始阅读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喜剧集》中《仲夏夜之梦》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让人欣喜;《威尼斯商人》里那个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夏洛克,令人不齿;《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那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骗局,是对流氓的惩戒,对忌妒的丈夫的教训,对金钱买卖婚姻的嘲弄,其所有的“骗”都成了“光明正大的恶作剧”;《无事生非》中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男女之间的真诚与相互尊重,让人感叹;《皆大欢喜》中受迫害的好人全都得到好报,恶人受到感化,有情人双双喜结良缘,使人欣慰;《第十二夜》中对男女平等发出的呼吁,展示出了高尚的人格情怀。
在《哈姆莱特》中,莎士比亚更是大胆地塑造了一系列概括性强、具有独特个性并且在矛盾中发展的典型人物形象,不论是思想深刻周密、忧郁沉思的哈姆莱特,刚正不阿、单纯轻信的奥塞罗,含冤负屈、悲苦无告的李尔王,权势熏心、傲慢残酷的麦克白,心胸坦荡、动机纯良的勃鲁特斯等,都给人留下了以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在读了大量的中外戏剧作品后,我练习写了不少戏剧作品。那些作品,有的发在刊物上,有的立在了舞台上。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获得原铜仁地区戏剧创作、演出一等奖的戏剧小品《卖粮风波》《红纸片 白纸片》《特殊礼品》;与林亚军先生携手创作的花灯剧《严寅亮与颐和园》,获得了2010年全国首届戏剧文化奖“大剧本奖”,贵州省首届专业文艺奖剧本类一等奖、贵州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剧目金奖、贵州省政府文艺奖三等奖、市首届文学评奖大剧本奖,应邀参加了2014年在张家港举行的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同年还赴上海戏剧学院进行交流演出。我以困牛山红军战士为不伤群众英勇跳崖为题材创作的电影剧本《绝境》,获得了国家电影局的备案立项许可。我为铜仁学院百年校庆创作的话剧《明德韶华》,受到了广泛好评。
因为阅读,因为写作,我疏远了同事,疏远了朋友,疏远了亲人,以致不少人认为我是一个不通情理,不懂感情的人。对此,我只能以沉默应对。好在也有理解的朋友。一位长辈曾经诚恳地对我说,盛青,我非常理解你。如果,你没有那些守着孤灯的夜读,没有那些失败的磨砺,就没有你今天的成绩。那位长辈简短的话语,令我潸然泪下。人活于世,还有什么比被他人认可和肯定更让人感到欣喜和安慰呢?
这些年我一直行走在文学、戏剧创作的艰难道路上,期间,除了师长的提携,文友的帮助,自己的努力外,另一个助力于我走向成功的便是阅读。因为阅读,我不再狭隘;因为阅读,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和渺小;因为阅读,我清楚地看到了文学、戏剧创作前行路上的种种艰辛。然而,也正是这种无尽的艰辛,催生了我深入阅读,坚持写作的动力。
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继续与阅读和写作为伴。因为,阅读和写作是我人生最长情的陪伴。